是枝裕和

含有「是枝裕和」共 28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廣瀨鈴是能激發導演欲望的存在。」是枝裕和導演說。「她會讓人產生一種『只要是我來拍,也許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渴望。我想持續地,隨著她的成長去捕捉她的模樣,用自己的鏡頭拍下『現在的廣瀨鈴』。直到有一天,她對我說:『導演,差不多可以了吧』為止。」
Thumbnail
四個女人,一棟老房子,一段因死亡開始的關係,《海街日記》用極致的靜美拍出家庭的另一種可能:血緣未必讓人靠近,選擇與陪伴,才是家真正的黏著劑。
Thumbnail
如果你看過《蒼鷺與少年》跟《與夢前行宮崎駿》而且認同宮老的理念、喜歡他的作品,那你應該會不忍心看到高畑勲與吉卜力激盪的心血被大肆挪用,因此藉著這些情感我希望要延伸關注相關概念,接下來也分享這次看到的創作心靈。
Thumbnail
3/5Queer
YJ-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31
弱弱相殘 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94202849373401&id=100063510919127 蘇東 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90750370264918&id=100079898835856 A24 https://www.vogue.com.tw/article/film-queer 聞天祥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0321inf002?fbclid=IwY2xjawJZ1zRleHRuA2FlbQIxMQABHXT0_VpODrzPEfJ9IUF6YVqUHmeFZ9UHbDb5UYOKOWB3ipESjJFerUMlIw_aem_DhVqLxV8pm_EM0fHFK1RPw 無影無蹤about 《Queer》 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71437184339188&id=100044187558529
是枝裕和的作品,從不聲嘶力竭地逼問生命意義,也不急於給出標準答案。他總以近乎透明的敘事,讓角色在看似平靜的生活中翻攪出潛藏的情緒波紋。無論是《幻之光》中望向喪葬隊伍的由美子,還是《下一站,天國》中坐在長椅上的望月,這些凝視的瞬間,都是他在透過鏡頭,邀請觀者一同停下來觀看,試著辨認自己的真實。
Thumbnail
電影一定要有大場面、改變世界嗎? 是枝裕和早期的作品總是圍繞著一件小事,關注著一個人、一個群體小小的變化。我第一次看他的《空氣人形》時,老實說看不太懂,但就是喜歡那種氛圍。
上個月心血來潮,邀了好朋友祺堂,攝影師敏菊,合開了一場《光影敘事》。從《老友老書巡迴對談》到這場工作坊,都是想著創造場域和喜歡的朋友多見面。 《光影敘事》工作坊,前兩天剛結束,昨天晚上到今天常常浮現課程裡的片段畫面,心裡覺得很開心。 準備這場工作坊期間,我特地寫了一篇文章,也放在這裡分享。
Thumbnail
是枝裕和導演的《小偷家族》探討家庭的本質,透過一個靠偷竊維生的非典型家庭,挑戰我們對血緣、法律與愛的定義。劇情描述柴田一家收養棄兒後引發的家庭危機與社會制度的衝突,細膩刻劃出成員間的羈絆與社會的殘酷對比,帶領觀眾省思何謂真正的家庭。
Thumbnail
在攝影的領域,瀧本幹也的作品始終帶有一種詩意的抽離感,他的影像不僅承載故事,還為角色與觀眾之間築起一道無聲卻強烈的情感橋樑。在是枝裕和執導的《宛若阿修羅》中,他再次展現了這種特質,透過極具象徵性的場景調度與光影運用,使這部家庭倫理劇,進入更具隱喻層次的視覺語境。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