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有深度工作力?
本書作者以自己經驗出發,發現自己因為網路社群和工作信件的回覆,很常在工作上分心,甚至在忙碌一天後沒有什麼進度,也不斷拖延原本設定好的目標。
這個想法跟之前讀過的《Scrum用一半時間做兩倍的事》有點像,書中認為與其同時做很多工作,不如專注確實完成一個目標後,再做下一個目標,反而會提高產值。
▋擁有深度工作力的好處:
能讓我們提升自身的專業,也因為你比其他人有更好的產出質量,所以也更有競爭力。
▋那,可以怎麼執行深度工作力呢?
首先要先設定深度工作的時間,比方說你可以設定不被人打擾的每天早上6點到7點半,這時間專注工作,不回任何信件和上社群媒體;再來設計「記分板」,當你完成小目標後就在記分板上紀錄,持續一段時間後,檢討自己的執行狀況並進行調整,重點是訓練自己要在那段時間中保持專注。
然後你會發現自己完成的事情變多了。
但人無法一直專注,所以書裡也要求一定要有散步或冥想的休息時間,注意休息活動最好不要是「吸收任何資訊(如上網看影片等)」的行為,因為那只會讓你在腦力專注過後,無法徹底放鬆,也會更加疲勞。
▋但我的工作就是要持續聯絡各種事項,這樣怎麼能深度工作?
書裡認為工作有淺薄工作和深度工作,如果一直只做淺薄工作,長期下來會傷害自己的專注度;你可以盡量努力提高深度工作的比例,比方說起碼留一小時不回任何訊息來專注工作。但如果真的都無法,那可能就必須要考慮換工作,因為淺薄工作長久下來會傷害你的專業累積。
▋重點來了,如何辨識自己是否在做淺薄工作呢?
一個殘酷方式是,你可以列下手邊的工作項目,然後思考訓練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學生,學會這項工作需要多久(或多少個月)的時間?
如果不用一個月,就代表這是沒有什麼專業的工作。
這本書讓我對於『專注』這件事有很多啟發,讓我開始關注自己在工作上的「深度」,尤其是工作的淺薄或深度和薪資並沒有相關,但工作本來就有淺薄和深度的比例,如果幾乎都只有淺薄工作的話,長久下來除了沒辦法累積專業,更嚴重的可能是傷害我專注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缺點是我認為這本書並沒有很有架構的去論述『專注力』這件事,所以推薦可以圖書館先借來看就好,如果覺得很有幫助,也可買來放在手邊隨時提醒自己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深度工作力,作者卡爾紐波特,圖片來源為博客來網站及作者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