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簡單單論法文與英文音樂劇

2023/07/3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直以來我都對法語音樂劇沒有特別的偏愛。諷刺的是,目前我唯一欣賞的兩部外國劇組來台的演出便是法國的以及《鐘樓怪人》。

羅密歐與茱麗葉

羅密歐與茱麗葉


法劇的的舞台與畫面設計都堪稱經典,不可不提的便是那群魔大亂舞。法劇的編舞是我看過最豐富、最具變化性的,每位舞者都身懷絕技,如同鐘樓的各個特技舞者,總讓人看得不免鼓掌叫好。音樂也堪稱佳作,每首歌都朗朗上口、含有深刻的情緒性。因此可以說,法國音樂劇極度具有可看性和娛樂性,這是不可諱言的。話雖如此,每次觀看法國音樂劇時我總會感受到嚴重的割裂感。

 

所謂的割裂感,便是「音樂劇」這幾字。拿我所熱愛的紐約百老匯來比較,英語圈的音樂劇非常強調音樂和戲劇之間的關係----我並非這兩樣專業的專家,但可以感受到,英語音樂劇大多每一首歌和劇情都有強烈的關係;又或是,英語音樂劇每一首歌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必須適時地推動情節、介紹角色、傳達情感等等,而每個和弦和曲風都有其需出現的原因。

辣妹過招

辣妹過招


最直接粗暴的例子,便是2019年的《辣妹過招》百老匯版,這部劇稱不上佳作,但就是一個型態最分明的百老匯音樂劇。用傳統黃金年代的百老匯曲風代表同性戀Damian、用緩慢、威脅的音樂代表Regina George、用快速高亢的旋律表示愛八卦的Grenchen以及簡單如兒歌的Karen。再來便是劇內的音樂推動劇情,例如開場曲〈it roars〉,當女主角從非洲來到美國時,背景樂便從簡單的木琴轉換了動感的電子音樂;〈meet the plastic〉則帶出了塑料姊妹花三人的主題旋律,快速地介紹了新出場的角色並讓觀眾產生印象。諸多的例子都代表他們大量利用了音樂劇中「音樂」這個元素,讓觀眾完完全全的進入了舞台上的世界裡。

 

相比之下,法語音樂劇中音樂的存在感就沒有這麼強。當然,〈大教堂時代〉完美的讓觀眾跟著詩人一起走向了巴黎聖母院,但劇情和音樂彷彿是不相干的兩條線,更像是在說故事的途中,順道表演幾首歌並配上舞蹈。我承認在看浪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時,在諸多抒情歌和歌舞間差點打了瞌睡;但當我欣賞台灣卡司所演出的百老匯音樂劇《近乎正常》時,即便是更沉重、壓抑、嚴肅、探討家庭和心理疾病的劇情,我卻從頭到尾沉浸在座位間,數度掉淚,而最功不可沒的便是非常傑出的樂隊----在台上尚未開口之時,背景音樂已經把我拉進了角色之間的深淵。

 

當然,我知道台灣有非常多法國音樂劇的粉絲,我自己也超級喜歡航班、強愛珍和Solal等等的氣質法國男人,我最愛的音樂劇之一甚至是《搖滾莫札特》。只能說,我自己更偏好英語音樂劇中強烈的戲劇性和娛樂性,以及音樂和劇情的高度契合感。

鐘樓怪人

鐘樓怪人


相較於以往只引進特定音樂劇如《貓》、《歌劇魅影》以及《鐘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等等的台灣,這一兩年有更多的英語和百老匯音樂劇來台演出,只能說是我這種重度百老匯粉的福音吧。希望將來的我們都能活在天天衝sd的世界。

3會員
6內容數
深刻覺得音樂劇在台灣需要有更多人的了解,為了分享和整理我自己的所知,小小的弄了一個天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