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車與美軍的初戰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1959年8月,北越培訓出第一批裝甲單位骨幹人員,同時蘇聯軍援的第一批T-34戰車和SU-76自走砲開始運抵,隔年9月,北越第一支裝甲單位202裝甲團宣布成軍。1961年起,蘇聯開始援助PT-76;1962年,蘇聯開始援助T-54主戰戰車。伴隨著新一批裝甲車輛的抵達,1965年6月,北越成立第二個裝甲單位203團,此時北越已經擁有包含T-54、PT-76B、T-34和SU-76在內的上百輛裝甲車輛。然而直到此時,北越裝甲單位還沒有實戰經驗,因為北越認為越南環境不太適合裝甲車輛運作,他們之所以還維持裝甲力量建設的主要原因只是防止美軍與南越聯軍對北越發動直接進攻。當然,裝甲部隊高層並不滿足於此,他們仍渴望能夠主動出擊,為此一直在進行相應的戰術推演、演練與改進,靜候上級想起他們的那天。


伴隨著美軍的介入加深,前線軍營與大量村落被據點化,北越發現他們的輕步兵在強攻這些據點時往往要付出很大的損失,美軍帶來的大量裝甲車輛也讓北越非常頭痛,那怕防禦最薄弱的M113對於輕步兵而言也足夠頭痛,自然讓前線官兵渴望擁有對等的對抗能力。而美軍大量裝甲單位的順利使用與發揮也給予他們嘗試的信心:如果重達50噸的M48可以在越南發揮作用,那更輕的蘇聯戰車沒道理不行。裝甲部隊並不否認所有高層擔心的問題,無論雙方火力與技術力差距,或北越在後勤支持上的弱點等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演習證明並非不能解決。


最後,裝甲部隊說服了高層。1967年8月5日,北越國防部下令戰車部隊前往南越參戰。首先決定的是要在哪裡參戰:直接攻打南北越交界的非軍事區是最近且最容易得到後勤保障的,但作為南北越直接對抗的最前線,這裡有美軍最嚴密的監控與空中遮斷力量,且防禦體系嚴密無比,所以不予以考慮。另一個選項就是繞道從寮國境內出擊 - 在南北越對立的時候,隔壁的寮國也發生幾乎一樣的情況:美國支持的寮國皇家政府,以及蘇聯和中國支持的巴特寮國政府,而巴特寮國政府也和北越關係密切。利用這一關係,北越得以借道寮國,從越南半島中部高地對南越實施滲透,這也就是胡志明小徑的由來。而由於邊境太過漫長,地形複雜且人煙稀少,美軍和南越軍在這一帶的防禦力量要薄弱且分散的多,顯然是更安全的選擇。


1965年時的胡志明小徑。胡志明小徑不是單單一條路,而是一整片遍布寮國的公路網,每當美軍的空襲或傳感器阻斷一部分,或天候導致一部分道路中斷時,北越可以從其他道路繞過以維持運輸的進行。

1965年時的胡志明小徑。胡志明小徑不是單單一條路,而是一整片遍布寮國的公路網,每當美軍的空襲或傳感器阻斷一部分,或天候導致一部分道路中斷時,北越可以從其他道路繞過以維持運輸的進行。


同時根據北越的新戰略構想,他們將把滲透升級為主動攻勢威脅南越後方,迫使南越與美軍將兵力與資源轉移到南越與寮國邊境地帶,減輕正面戰場壓力,因此此時北越正在逐步拔除橫貫寮國與溪山的9號公路沿路聯軍據點,實現對溪山基地的包圍與施壓,戰車顯然能在這類攻堅戰發揮大用,因此最後決定北越裝甲部隊將會投入9號公路-溪山戰區。不過此時還沒有具體指定參與哪一場戰鬥,僅要求在1968年1月抵達9號公路的集結區,由304師指揮讓他們視戰場需求投入。


接下來的問題是要派出哪一款戰車,首先要考慮到必經的胡志明小徑道路與橋梁相當原始,寬度窄承重能力弱,本就年久失修還因美軍空襲而經常損壞。此外當時北越也沒有保障裝甲武力的後勤體系,沒有戰車拖車,沒有重型搶救車也沒有裝甲架橋車,戰車的長途機動只能靠自己完成。最後是胡志明小徑一直處在美軍空中遮斷打擊的陰影下,這裡的安全只是相對於非軍事區而言,事實上此處的北越後勤部隊往往連保證當前在越南中部活動的部隊口糧供給都成問題(甚至有時候連自身人員都有嚴重健康問題),很難指望他們能兼顧大量裝甲部隊的保障。


當時北越已經擁有足以與美軍M48戰車正面抗衡的T-54/55,但最後決定派出PT-76。早在二戰爆發前,蘇聯便已經發展並服役數以千計的各類兩棲戰車,這些兩棲戰車防禦僅止於抵擋機槍,火力也不超過7.62毫米機槍。這些兩棲戰車的生產與後續發展止於巴巴羅薩戰役後的慘重損失,蘇聯必須將所有資源集中於T-34這類主力裝備的生產與改進。


1943年起,轉入反攻階段的蘇聯再度面臨對兩棲車輛的需求 - 蘇聯與東歐遍布河流,但當時已有的架橋車與浮橋等設備太過笨重不可能跟上並伴隨第一線部隊推進;而如果機械化部隊因河流而止步,就不可避免的會陷於被動。最佳案例是在1943年9月突破第聶伯河的戰役,此戰中輕步兵單位乘坐漁船、輕型駁船等小型渡河工具成功佔領多個橋頭堡 - 然而此時佔據絕對上風的蘇聯機械化部隊止步於河岸邊,橋頭堡的蘇軍僅憑輕步兵無力擴大橋頭堡,自身處境也相當危險。最後是在橋頭堡建立的14天後浮橋才趕上並幫助機械化部隊過橋,此時已經失去突破的最佳窗口,而缺乏裝甲與火力掩護的橋頭堡部隊也付出可觀損失。顯然蘇聯需要機動性能夠伴隨第一線部隊挺進,能夠突破河流障礙,然而,當時已有的兩棲戰車都是設計於20-30年代的產物,防禦和火力嚴重不足。


蘇聯二戰期間最後一款量產的兩棲戰車T-38,裝甲最厚只有9毫米,浮渡速度只有6公里,武裝更是僅有一門7.62毫米機槍。

蘇聯二戰期間最後一款量產的兩棲戰車T-38,裝甲最厚只有9毫米,浮渡速度只有6公里,武裝更是僅有一門7.62毫米機槍。


當二戰結束冷戰開始後,蘇聯認為有必要發展一款能同時發展出輕戰車與裝甲人員運輸車的新型兩棲底盤,以滿足未來可能在中歐遍佈水路的戰場需要。第一個嘗試是1947年的R-39與R-40,但該項目沒有成功;第二個嘗試於1949年啟動,吸取先前失敗的教訓,軍方提出的戰術與技術指標相較於R-39有所降低,要求是戰鬥重量為13-14噸,配備V-6發動機;使用76毫米火砲,彈藥裝載量為35-40發,裝甲厚10毫米;陸地上最高速度為 40 公里/小時,水上最高速度為 10 公里/小時。1950年完成原型車評比,並在1951年進入服役;其中兩棲戰車編號PT-76,而兩棲裝甲人員運輸車編號BTR-50。1959年,增加CBRN保護能力與火炮穩定器的PT-76B進入服役。



PT-76搭載一門D-56T 76毫米炮,該炮可以和二戰最出名的ZiS-3通用所有砲彈,在執行最主要的反人員與工事任務時,主要使用彈藥是OF-350高爆破片彈,這種砲彈最大射程12公里,裝藥0.64公斤。使用高爆模式時,砲彈可以在穿透0.75米厚的磚牆或2米厚的土堤後再爆炸;使用破片模式時,砲彈引信會在接觸目標後直接爆炸,670枚破片足以對周邊30米寬15米深的區域造成人員傷亡。在執行反裝甲任務時,可以使用BR-350B型APBC-HE(1000米外垂直穿深67毫米)、BR-354型APBC-HE(1000米外垂直穿深80毫米)、UBR-354N型APCR-HE(1000米外垂直穿深110毫米)、UBK-354/354M型HEAT(穿深209/280毫米)等彈藥。車上標準攜帶量是40發備彈,全部位於炮塔籃上,既方便取用也減低了被命中導致殉爆的風險;由於PT-76並不以反裝甲為主要任務,因此通常攜帶24發高爆破片彈、4發APCR、4發APBC和8發HEAT彈。輔助武器為7.62毫米SGMT同軸機槍,車上標準配備為4個250發彈箱。


PT-76B配備了STP-2P穩定器,垂直穩定精度達到0.1mil,水平穩定精度達到1.5 mil,這讓PT-76B具備在12-25公里時速行進時,或平穩水域浮渡狀態下向戰車大小目標穩定射擊的能力。不過PT-76B整體交戰效率還是比較差的,火控計算機與測距儀這種在1940年代還相當罕見的設備自然不會有,其它瞄準設備也都是最低限度。此外車上沒有砲手所以需要車長兼職,然而TShK-66火炮瞄準鏡是固定4倍放大倍率且沒有測距標尺,所以交戰時車長必須先用最大放大倍率5倍的TPKU-2潛望鏡搜索到目標後測距,然後低頭用TShK-66重新捕捉目標並用剛才的測距數據自行計算然後開火,這導致從發現目標到交戰有較大的延遲。


PT-76的使用的V-6柴油引擎最大輸出240匹馬力,實際淨輸出190匹馬力,壽命為250小時,最大功重比16.4馬力/噸;變速箱直接衍生自T-34/85。該車是第一種使用噴水推進的兩棲戰車,其使用的2個噴水導管之中各有一組通過V-6引擎提供動力的扇葉,最大牽引力可達1650公斤,賦予最大10.5公里的浮渡速度。PT-76B燃油容量為480公升,鋪裝道路時續航為480公里,水上最大續航距離則是120公里,也可以在外部額外攜帶T-34的90公升桶型油箱或T-54的95公升扁平矩形油箱。


一輛浮渡的PT-76,後方是兩個扁矩形油箱,和傳統圓筒形油箱相比比較不會妨礙砲塔射界。

一輛浮渡的PT-76,後方是兩個扁矩形油箱,和傳統圓筒形油箱相比比較不會妨礙砲塔射界。


為了滿足競標時就提出的浮渡時能在車體外部乘坐最多20名全副武裝士兵的要求,PT-76有著輕薄但寬大的車體,即便在戰鬥重量下也有高達28%剩餘浮力,相當於3.6噸。PT-76不僅能夠在5級海況(2.5-4米浪高)中正常機動,即便增重達到1.8噸也能保有可接受浮渡能力。但由於暴露於車外有安全性問題,加上有同樣具備浮渡能力的BTR-50可以搭配,所以蘇聯自身實務上很少需要在PT-76外部攜帶步兵或物資。


作為兩棲輕型戰車,防禦是不得不被妥協的。最初競標時要求是全向抵禦.30步槍彈,底部能對抗反人員地雷。而PT-76能做得更好一些,正面10毫米80度傾斜的HHA鋼板可以抵擋包含14.5毫米穿甲彈在內任何當時以及如今的重機槍彈。側面由上半部的13毫米與下半部的10毫米鋼板組成,因為毫無傾斜角所以防禦力遠不如正面,上半部足以抵擋任何距離的.30穿甲彈,但.30穿甲彈可以在大約238米以內擊穿下半部;而12.7毫米穿甲彈可以在1公里外擊穿側面,無論上下。砲塔周圍由15毫米鋼板與10毫米鋼板組成,前者大概佔了前向3/5的部分,這一部分理論上即便是12.7毫米穿甲彈也只能在不到200米的極近距離上打穿,而.30穿甲彈則無法穿透砲塔圓周的任何部位。整體來說PT-76的防禦設計稱得上合理,雖然不如M41,但也足夠抵擋當時北約的單兵武器與機槍。


PT-76的噴水推進系統。

PT-76的噴水推進系統。

PT-76防禦角度與厚度示意圖。

PT-76防禦角度與厚度示意圖。

PT-76B還配備有Rosa自動滅火系統,該系統通過4個TD-1溫度感測器檢測是否有高於攝氏150度的異常高溫,一但檢測到可以以自動或半自動模式激活後關閉發動機、散熱器與進氣系統,並啟用兩套溴乙烷和二氧化碳滅火器向發動機艙噴灑滅火劑;而由於這種滅火劑本身有劇毒,所以該系統只會對發動機艙、變速箱與油箱啟用,戰鬥室的火災則仰賴駕駛員手動使用兩個OU-2二氧化碳滅火器撲滅。


在北越高層看來,雖然PT-76防禦和火力要弱的多,但不僅能兩棲浮渡,而且高度冗餘的浮力和寬大的車體,方便北越在上面攜帶大量額外物資減輕對後勤依賴的同時,也不會失去浮渡能力;簡陋但簡單可靠的動力與傳動讓該車有不錯的可靠性,且過剩車體空間、較輕的零件重量與較薄的裝甲對於檢修與後勤也十分方便,特別是空心設計的負重輪與寬度僅有360毫米的履帶,讓人力背負備用負重輪與備用履帶成為可能;V-6發動機僅825公斤的重量與同樣較輕的變速箱也便於以簡易起重機吊起。較輕的全車重量與接地壓方便了搶救,也讓工兵可以簡化對道路的強化需求。上述特性讓PT-76具備在完全沒有拖車、搶救車與架橋車支援的情況下長途機動的可能,而前一年一次自力行軍746公里的演習也表明只要能保證履帶與負重輪的備件供應,就能讓戰車保持戰鬥能力。


在演習中乘坐在PT-76外部一同登陸的步兵,由於不受到車體裝甲的保護所以相當危險。

在演習中乘坐在PT-76外部一同登陸的步兵,由於不受到車體裝甲的保護所以相當危險。


至於要派出多少戰車,指揮部要求最少一個連,但也可以派出整個營,而裝甲單位內部討論結論是他們要攻堅的多數據點守軍不會多於一個營;而北越通常會以團為單位攻堅,因此正常情況下一個戰車連足夠提供支援,如果地形允許那兩個連會更好,可以安排支援次要進攻方向,再加上備用支援力量的需求,派出一整個3連制戰車營似乎比較合適。但考慮到規模與暴露風險成正比,而且一整個戰車營的保障難度更大,最後決定先派兩個連,第三個連視情況投入。


當時北越有203和203兩個戰車團,而北越考慮到最資深的202團需要作為北越裝甲力量的基幹與範本,因此選擇較年輕的203團參戰。由於203團的營是PT-76和T-54/55以連為單位混編,因此最後決定將203團現有的三個PT-76連(3、6、9)抽調出來組成新的獨立裝甲部隊198戰車營,每個排共有3車,加上連長指揮車和政工人員座車各一輛,一個連共有11車,外加支援的工兵排、運輸排、通訊排、維修排和醫療烹飪分隊。其中6連不會立即投入,因此實際前往南越戰場的PT-76是3、9連合計22輛戰車。


198營將乘坐火車抵達榮市,隨後開始自力行駛,沿途走15號和26號公路,進入胡志明小徑的128公路後前往寮國境內9號公路的集結點。整段路程超過1000公里,在只進行夜間低速(7-8公里)機動的情況下預計耗時20-25天左右,但實務進行時大概率不會那麼順利,因此最終預估耗時為1-1.5個月。車隊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先導單位,他們乘坐汽車領先2-3天出發,負責偵查地形確認隱藏陣地,並通知沿途補給站準備好接應戰車部隊;第二部分是2個參戰戰車連;第三部分是備用的第三個戰車連與搶修排剩餘人員。


參戰前,所有戰車都臨時加裝一門12.7毫米防空機槍用於強化對地壓制與對空防禦能力。此外PT-76配套的BTR-50兩棲裝甲車還未交付(實際交付始于1968年),而現有的BTR-152與BTR-40裝甲人員運輸車不能兩棲浮渡,難以伴隨運作,因此PT-76需要盡可能自行攜帶額外物資,每輛車的外掛兩個備用油桶與1-1.2噸物資,主要包含1個月份的糧食、備用履帶和負重輪;不過有賴於設計時預留的過剩浮力,這點增重完全不會讓PT-76失去浮渡能力。由於不能保證維修排的跟進,參戰戰車連都會攜帶一台手動起重機,並加強抽調自搶修排的3-5名技術人員,沿途的補給站會事先儲備大型零件(如變速箱與引擎),以便讓戰車連能自行完成包含更換引擎在內的維修作業。


PT-76後部車體,打開蓋板就能看到最左側的油箱、中間上方的變速器、中間的引擎與右側的冷卻單元。

PT-76後部車體,打開蓋板就能看到最左側的油箱、中間上方的變速器、中間的引擎與右側的冷卻單元。

參戰的555號車,可以看到炮塔頂的12.7毫米機槍。

參戰的555號車,可以看到炮塔頂的12.7毫米機槍。


這一趟路程最重要的就是要瞞過美國空中監視與打擊。胡志明小徑沒辦法佈署SA-2飛彈,此時北越也尚未得到SA-7,只有中口徑機砲在特定路段提供有限防空保護,因此美軍的航空力量使用不太容易受天候與交戰規則以外因素影響,較弱的地對空威脅也允許美軍出動那些緩慢笨重但具備優秀滯空能力與低速飛行性能的偵察機,因此胡志明公路沿路經常有配備星光夜視鏡且搭載有空載前進航空控制員(AFAC)的O-2A或OV-10低空巡邏,路線交匯點則通常有搭載星光夜視鏡與主動紅外線夜視鏡的空中砲艇值班監視,還有匯集美軍四軍幾乎所有型號軍機的狩獵與轟炸;道路上經常被佈署地雷與聲學/震動傳感器,空中的電子偵察機則會一邊監控北越電磁活動,一邊接收傳感器的訊號並轉發回中心以便安排攻擊任務,偶爾伴隨美軍特種部隊的越境偵查。在察覺到有可疑動靜後,O-2A和OV-10會被EC-121召喚過來識別,一旦確認目標存在,美軍的轟炸規模可以達到僅次於核武的程度僅僅在1966年4-6月,美軍就出動400架次的B-52對寮國境內的胡志明小徑進行轟炸


寮國境內一處遭到美軍轟炸的河流淺灘處。

寮國境內一處遭到美軍轟炸的河流淺灘處。


為了躲避美軍搜索,198營只會在夜晚移動,白天就用來休整;而即便在夜晚也不是完全安全,畢竟美軍擁有先進的夜視設備,因此無論能見度再低都加裝在車燈上安裝對空的燈光罩以免被航空偵查發現光源。而PT-76駕駛可以配備TVN-2B夜視鏡,有效距離約50米,雖不足以賦予全天候戰鬥能力,但勉強足夠夜間低速行駛。戰車車體任何時候都覆蓋新鮮枝葉以便遮蔽輪廓和熱訊號,並在原有枝葉被戰車廢氣烤乾後立刻更換,同時尾車後方加掛保留足夠枝葉的樹幹,用枝葉將戰車履帶留下的痕跡掃除。除了偽裝作業外,另一大麻煩是由於必須全程讓戰車自行通過條件極差的路面或乾脆是野地,因此戰車車輪與履帶的磨損極度嚴重,雖然北越也準備了備用車輪履帶,但裝甲部隊顯然低估胡志明小徑條件的惡劣程度,備品不足以補充損耗,所幸參戰官兵想到把報廢履帶拆散,從中挑出狀態比較好的再重新拼接成可用履帶,或者把磨損的履帶或車輪反裝繼續使用等方法讓這些本該被報廢的零件可以榨出最後一點用途。


10月14日,198營從諒山(Lương Sơn)出發。2個連最後都安全抵達目的地。3連花了34天,9連則花了51天,路程中遭遇多次空襲,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傷,好在所有車輛都沒有損失,而且美軍也完全沒有確認到北越戰車的存在。


待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03年的伊拉克軍以比1991年更淒慘的姿態迎來更迅速的失敗。誠然伊拉克軍當時有著更嚴重的技術實力差距,但他們的失敗遠不只是技術實力差距導致的,這篇文章就來分析一下1991年後的伊拉克軍到底發生了什麼。
主要研究福克蘭戰爭期間圍繞飛魚飛彈的電子支援與電子對抗領域
1999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的戰役,是美國宣稱的第一場完全由空權主導並取得勝利的軍事行動。雖然乍看之下實現了戰略目標的確實是北約,然而南斯拉夫卻指出他們損失輕微。事實究竟如何,這篇就綜合北約方面宣稱與南斯拉夫的紀錄,分析整場戰役期間空權的發揮效能。
這是烏俄戰爭的一個簡短戰鬥影片,也只是過去一年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在烏俄之間的一小部份,不過也是整場烏俄戰爭的一個縮影,可以從中看出無人機的效益、砲擊的威力,以及烏軍究竟如何與一個世界強權在正面戰爭中打平的。
伊拉克陸軍與空軍在入侵科威特時的行動過程
很少有人注意到伊拉克是如何在短短2個月時間內成功規劃和執行一場俐落且成功的入侵戰爭,這篇文章介紹的就是做為整場戰爭的起始,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過程。
2003年的伊拉克軍以比1991年更淒慘的姿態迎來更迅速的失敗。誠然伊拉克軍當時有著更嚴重的技術實力差距,但他們的失敗遠不只是技術實力差距導致的,這篇文章就來分析一下1991年後的伊拉克軍到底發生了什麼。
主要研究福克蘭戰爭期間圍繞飛魚飛彈的電子支援與電子對抗領域
1999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的戰役,是美國宣稱的第一場完全由空權主導並取得勝利的軍事行動。雖然乍看之下實現了戰略目標的確實是北約,然而南斯拉夫卻指出他們損失輕微。事實究竟如何,這篇就綜合北約方面宣稱與南斯拉夫的紀錄,分析整場戰役期間空權的發揮效能。
這是烏俄戰爭的一個簡短戰鬥影片,也只是過去一年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在烏俄之間的一小部份,不過也是整場烏俄戰爭的一個縮影,可以從中看出無人機的效益、砲擊的威力,以及烏軍究竟如何與一個世界強權在正面戰爭中打平的。
伊拉克陸軍與空軍在入侵科威特時的行動過程
很少有人注意到伊拉克是如何在短短2個月時間內成功規劃和執行一場俐落且成功的入侵戰爭,這篇文章介紹的就是做為整場戰爭的起始,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過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疫情對經濟帶來了不小的衝擊,越南卻在 2020 年達到經濟正成長的國家。 2020 年 GDP 成長 2.91%,這源自於兩大關鍵因素:越南在遏止疫情擴散與商業風險方面取得相當不錯的進展,並在供應鏈移轉的趨勢下,越南政府把握機會積極招商,努力保持外資投資者的信心,外國投資人對國家經濟成長帶來貢獻。
Thumbnail
人類一直追求著智慧,而智者則被認為是人類中最具智慧和洞見力的人。然而,智者是否真的能夠克服一切挑戰和壓力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就連最聰明的人也可能遭遇智慧的瓶頸和挑戰。
本系列的最後一篇,整理阮富仲體制的問題與盲點,並試圖為越南的未來做出預測。
這一系列是2021年的舊文,在越南今年再度發生政治地震的此時,回頭看越南過去的發展,算是筆者的觀察軌跡與歷史記錄。
Thumbnail
出脫英資產後 李嘉誠轉戰越南 工商時報 李書良 2022.04.22 近期陸續出售英國資產後,香港富豪李嘉誠的新投資動作備受關注。日前傳出,旗下的長江實業集團與日本歐力士集團,透過越南萬盛發集團與胡志明市市長潘文邁,舉行一次重要會面,談論投資事宜,並鎖定李嘉誠長年所偏愛的基礎建設領域。 歡迎連絡
Thumbnail
繼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之後,越南可以被視為東南亞的下一個金融科技戰場。越南有高達1億人口,且該國約70%的人口只能使用有限的銀行服務,或者根本無法使用銀行服務,因此對於可以提供各種金融服務的參與者來說,越南成長潛力無窮。 MoMo是目前越南最大的行動銀行,提供點對點轉帳以及公共和娛樂加值線上支付服務,
Thumbnail
在越南生活,必備什麼? 其實越南網購已相當發達,買東西很方便,但我還是會從台灣自己用得習慣的保養品和藥品,特別是口罩(這在疫情前就是必備品),以及呼吸道藥品。
Thumbnail
我想先提醒使用台灣區Netflix的朋友,紀錄片《越南戰爭》即將在6/20下架。這篇文章初略的介紹它在編年體的結構處理了複雜性的特色,也粗略歸納了四大看點... 《越南戰爭》是思索當下政治爭議的寶庫,但你願意花點時間好好看看嗎?
Thumbnail
各國遊客若第一次來胡志明市的話,必定造訪的景點前三名肯定有西貢聖母大教堂,也就是俗稱的紅教堂。當你以紅教堂為背景,拍下到此一遊照的同時,不妨抬起頭,往遠方不遠處一棟八層樓的公寓眺望。45年前,那個公寓樓頂的知名度或許比你背後的紅教堂名氣還響亮。那個公寓樓頂,是僅存美國人、南越難民活命的最後希望。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疫情對經濟帶來了不小的衝擊,越南卻在 2020 年達到經濟正成長的國家。 2020 年 GDP 成長 2.91%,這源自於兩大關鍵因素:越南在遏止疫情擴散與商業風險方面取得相當不錯的進展,並在供應鏈移轉的趨勢下,越南政府把握機會積極招商,努力保持外資投資者的信心,外國投資人對國家經濟成長帶來貢獻。
Thumbnail
人類一直追求著智慧,而智者則被認為是人類中最具智慧和洞見力的人。然而,智者是否真的能夠克服一切挑戰和壓力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就連最聰明的人也可能遭遇智慧的瓶頸和挑戰。
本系列的最後一篇,整理阮富仲體制的問題與盲點,並試圖為越南的未來做出預測。
這一系列是2021年的舊文,在越南今年再度發生政治地震的此時,回頭看越南過去的發展,算是筆者的觀察軌跡與歷史記錄。
Thumbnail
出脫英資產後 李嘉誠轉戰越南 工商時報 李書良 2022.04.22 近期陸續出售英國資產後,香港富豪李嘉誠的新投資動作備受關注。日前傳出,旗下的長江實業集團與日本歐力士集團,透過越南萬盛發集團與胡志明市市長潘文邁,舉行一次重要會面,談論投資事宜,並鎖定李嘉誠長年所偏愛的基礎建設領域。 歡迎連絡
Thumbnail
繼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之後,越南可以被視為東南亞的下一個金融科技戰場。越南有高達1億人口,且該國約70%的人口只能使用有限的銀行服務,或者根本無法使用銀行服務,因此對於可以提供各種金融服務的參與者來說,越南成長潛力無窮。 MoMo是目前越南最大的行動銀行,提供點對點轉帳以及公共和娛樂加值線上支付服務,
Thumbnail
在越南生活,必備什麼? 其實越南網購已相當發達,買東西很方便,但我還是會從台灣自己用得習慣的保養品和藥品,特別是口罩(這在疫情前就是必備品),以及呼吸道藥品。
Thumbnail
我想先提醒使用台灣區Netflix的朋友,紀錄片《越南戰爭》即將在6/20下架。這篇文章初略的介紹它在編年體的結構處理了複雜性的特色,也粗略歸納了四大看點... 《越南戰爭》是思索當下政治爭議的寶庫,但你願意花點時間好好看看嗎?
Thumbnail
各國遊客若第一次來胡志明市的話,必定造訪的景點前三名肯定有西貢聖母大教堂,也就是俗稱的紅教堂。當你以紅教堂為背景,拍下到此一遊照的同時,不妨抬起頭,往遠方不遠處一棟八層樓的公寓眺望。45年前,那個公寓樓頂的知名度或許比你背後的紅教堂名氣還響亮。那個公寓樓頂,是僅存美國人、南越難民活命的最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