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大型企業對轉型DevOps是高門檻

2023/08/1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DevOps這個名詞,這幾年在台灣被討論次數有越來越高的趨勢,也發現想要導入或是開始進行DevOps的企業,也從過去的網路公司的產業、電商產業或是軟體資訊業,慢慢吹向到傳統企業與製造業的資訊部門。

我在一些非資訊相關產業的場子上,聽到很多企業主管說想要開始導入或是了解DevOps,再加上去年也剛好有幸講了多場的DevOps相關的場子,與培訓一些傳統企業了解DevOps。看來這股熱潮真的是吹向到一般企業。

不過,也令人擔心對於這種東西的渴望,不知道是否會跟早年大家一窩蜂想要導入Scrum,但是,到最後都不了了之。不過,有一點不同地方,早年在Scrum推行時期,倒還沒有聽說很多傳統企業或是製造業想要導入Scrum到自己的資訊部門,這次卻是不同。

聽到每個企業想要導入DevOps的想法,是認為DevOps是一個很潮的玩意,都想跟DevOps沾上邊,再加上一堆軟體大廠不斷推廣自己的DevOps工具,並推波助瀾說可以提升企業開發效能,讓這股熱潮更加火熱。如果仔細推敲後,發現大部分企業認為導入DevOps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加快開發效能與佈署效能(怎跟早期要導入Scrum理由似曾相似),另外,就是可以自動化

實際上,DevOps並沒有保證能讓專案開發速度變快,有時候,開發速度反而是會變慢的,但是,卻能讓用戶感覺會變好,至少當用戶提出修改需求或是產生Bug,可以快速修正並且立即進行佈署,縮短用戶等待時間。此外,要做自動化這件事情,其實跟DevOps並無太直接關係,沒有了DevOps這個框架還是能做到自動化的持續整合與佈署,但不知道何時這兩者基本上變成等號了。甚至,認為只要導入某家的DevOps工具或是平台,就可以轉型成DevOps了。

自動化整合與佈署並不代表DEVOPS!!

我想對於DevOps解釋大家都應該知道,DevOps是文化、流程及工具三者於一身的結合。而絕大部分的企業,也往往只看到工具,並且急於導入工具,對於前兩項的導入與改變,基本上都是視而不見。很多時候,變成要文化與流程去配合工具而改變,反而這有點本末倒置。最常見就是不同部門用的DevOps工具都不同,甚至,更多不同的規範互相牽制彼此,而系統開發流程必須橫跨這些部門時候,就發現在流程上其實是充滿了斷點,就像每個都是精英,但合作起來就跟散沙差不多,效益沒有提升反而得到更多錯誤與官僚

在2019 DevOps Report可以發現傳統企業或是製造業要轉型DevOps並不是那樣簡單的,整體的比例還是相對很低。尤其,企業越大轉型也越困難

raw-image

傳統企業或是製造業要轉型或是導入DevOps是真的不容易,且花的時間也會比較久(通常花的時間越久,被阻止的機率也越高了),再者,如果,轉型不是由Top Down方式下來,最終,結果大概也只有某某部門有執行DevOps,且還不算完整呢。整體狀況依舊不會改變。

個人認為在轉型上這些因素將會是影響DevOps推行,而這些因素分別為:

  • 部門專業分工壁壘
  • 角色分工分權
  • 害怕改變

部門專業分工壁壘

在大型企業部門分工是非常細,說其好聽是所謂的專業分工,降低負擔,其實,也是讓每個人在組織中,至少有工作的做。這種情況下,每個部門都會因為所謂的專業考量下,開始建築了自己的圍牆,只要任何外人踏入該部門領域業務,就是必須遵守該部門所定義的專業政策或是專業做法。這時候,就會發現每個部門開始有了自己所謂的DevOps定義,也開始有了自己的DevOps工具。試想一個情境:

當一個系統從需求、開發到最後佈署,以及想要可以做到每天持續佈署,甚至達到Zero Down time,

這個情境下的流程,最少,會經過三種部門,分別是Infra, Develop和DBA,通常這種情況下,三個部門都會有自己所謂專業考量跟自動化工具。每個部門看來都可以在自己專業領域做到自動化或是所謂的DevOps(姑且先把自動化跟DevOps連起來),甚至,有自己部門的政策或是規範。

實際上,從情境的流程上與DevOps觀點看來會是有很大問題。從持續整合與佈署角度去看,一套系統要能持續化佈署,怎可能是分批分時做完,系統是環環相扣的,不可能佈署了Application而不立即佈署DB的Application,又或是上了Application後,又要等Infra的Script佈署。雖然,可能在每個局部都有自動化協助,但是,每一個流程都必須等待,這是一件非常奇怪事情。每個部門如果有自己所謂的政策或規範,就會變成當流程走到某部門時候,必須轉換符合該部門政策才可以走下去,不僅又增加等待時間也會增加發生錯誤機率,這樣做法會是好的嗎?往往也只是為了規範而規範。

這其中在於大家只會專注於部門專業領域,甚至所謂的KPI,而忽略整體系統架構與系統開發的生命週期。而在DevOps中,更因該注重我們交付業務的整體流程,而非各自部門流程。當然,會有這樣情況下,也是避免導致某部門某些人的工作被消失。

因此,我認為DevOps是要注重是商業需求到交付需求整體的流程,中間過程都因該被整合到一個團隊或是一個部門內,才有辦法做到DevOps核心,不然,最少,也要跨部門間也要建立一個共通的Pipeline,且是標準化、一致性和可被自動化的,而不是層層規範,建築了層層的圍牆

角色分工分權

角色分工本來是一件好事,不過,有時這樣做法,久了就會走鐘。在越來越講究團隊合作的氛圍下,太過於角色分工與分權下,就會在一個團隊就會開始區分哪些是誰該做,哪些又是誰不該做。看似這樣做法是好的,如果當某一方的事物變多時後,且人員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就會發生某一方事情永遠就不完,某一方就會被閒置,這樣對團隊整體效益其實並不好。也就是所謂資源無法充分被使用

因此,在DevOps在很多論點就會強調開發與營運整合成一個團隊,且不分角色別:

DevOps 對團隊代表了什麼意義?DevOps 能讓先前各自獨立的角色 (開發、IT 作業、品質工程和安全性) 互相協調並共同作業,以生產更好、更可靠的產品
~Microsoft

在 DevOps 模型之下,開發與營運團隊不再「孤軍奮戰。」 有時,這兩個團隊會合併成為一個團隊,讓工程師負責整個應用程式生命週期中的工作,包含從開發和測試、部署以及營運,並發展出許多不限於單一功能的技能。
~AWS

在一般企業最常見狀況下就是開發人員與QA人員,QA人員負責測試,卻不會寫測試程式,必須由開發人員寫,但是開發人員又有需求要開發又要寫測試程式。當需求增加,開發人員人數是固定情況下,整體效能就會被卡在開發人員身上。

另外,開發人員也不能只認為談需求並非跟自己無關,只要對於商業需求有任何助益的事情,就是跟團隊任何成員都有關係。開發人員也不能只是單純開發,也必須能協助維運和測試,當然,這樣情況下,開發速度可能因此就會變慢,但是回覆或是修正問題速度,可能因此而增加。換句話說,團隊內都屬於工程人員,也就沒有所謂開發與QA角色了

所以,在DevOps對於團隊來說,因該只有事情的分別,而不該區分角色的分別。任何事項都因該在團隊中都可以是互相支援和幫忙的;不管是從Infra、DB或是Application,都因該在一個團隊內都是可以互相Cover。當然,要這種情況下,企業招募策略可能也會因此有所不同。

害怕改變

我想這是企業中最大問題之一,有時候,也不知道是成員害怕改變,還是,不想改變。畢竟,要轉型DevOps中,要被改變的事務非常多,要被顛覆的想法也很多,這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如前面提到,如果要讓QA人員改變,可以協助開發,開發人員必須協助營運,甚至所謂的On Call,這將會是多大改變啊,過程中,當然也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因此,改變大小與風險等級將會低度相關的,這也因此是企業轉型會考量的一點。

另外,對於成員來說,就必須花額外時間改變,往往企業內很多成員是不想這樣做的。畢竟,原本的工作與資歷讓自己在企業內活得好好的,為什麼還需要增加自己負擔?且可能還帶來一點風險。尤其,資歷越深的人,可能也往往越不容易想要去改變。

其實,人的心態也是DevOps是否能成功的重要因子,如果對於新的事物都抱持打太極或是馬上持反對的人,也很難進行改變的。

最後…

是否還有其他絆腳石會讓企業在推行DevOps不順利嗎?,我想除了上面三個影響外,也因該還有很多因素會導致不順利。例如: ERP或是MES適合走DevOps嗎?

當然,也有聽說把DevOps導入作為一項專案處理,這當然就更不可能成功了。DevOps的導入是否真的能讓開發流程速度加速或是變好,我想沒有一個人有保握,縱使有非常多案例是成功,也不代表使用到自己的企業是會成功,再加上大部份企業都想要急功近利,一旦短期看不到效果可能就會終止這項計畫或是不在持續往前,也當然會造成前功盡棄。

越大型企業是需要更多時間與人力進行這項工作。很多時候,Top Down是有其必要性,但是,在組織文化中只靠Top Down強勢推,也不一定容易成功,最好,也必須能Bottom Up,這樣才有辦法讓DevOps推行更為順利

而這種情況下,也必須大家能對DevOps認知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要能觀看全局的DevOps,並非只局限於自己所謂專業或是領域的DevOps。

滴估

另外,當這氛圍真的沒有從上到下產生一致性,真的會變成艱難起步,一夕之間瓦解。這部分後續有機會再來談

5會員
10內容數
沒有最完美架構、只有最適合情境的架構、好的架構是需要不斷迭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