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三項軍購案」國防政策的回顧檢討與啟示-姚中原博士

2023/08/16閱讀時間約 32 分鐘

 

壹、    預防戰爭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是回顧、檢討,並從亞太安全角度分析,歷經國內兩次政黨輪替且曾引起社會各界極大討論的「三項軍購案」,當時是何原因被延宕達兩年多時間,才獲得立法院審查通過?又「三項軍購案」對亞太區域安全有何重要戰略意義,為何十多年前,美國與日本國家會如此地重視和關切此案?以及未來政府如有機會與中國大陸進行和平談判時,可從此三頊軍購案經驗得到何種政治啟示?

 

本文希望透過對上述國防政策重大問題的探討和深入分析,提供國人對政府重大軍購案有另一層次的思考空間。

 

「預防戰爭」向來是我國國防政策基本目標。但近二十多年來,中共透過經濟實力,持續增加國防預算,並不斷擴充海、空與飛彈戰力,以及發展高科技武器和技術,使得兩岸軍力平衡已有朝中共傾斜的趨勢。尤其中共在沒有明顯敵國威脅下,其軍力擴張卻遠超過其自身防衛的需求,且已具有對台灣猝然發動軍事威懾之能力,加以在民進黨執政時期(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台海兩岸情勢有緊張的情勢,均使得我國防安全面臨嚴峻的考驗。

 

政府為確保台灣安全,消除國人對飛彈恐懼心理,並保障海上交通安全,當年特別由國防部就敵情威脅及全般戰略考量,規劃編列金額高達六千多億新台幣之「愛國者三型飛彈系統」、「P-3C長程定翼反潛機」與「柴油潛艦」等三項重大軍事採購案,期能有效提升台灣在反飛彈防禦,反制敵人海上封鎖,以及反制敵人渡海作戰等方面,有積極防衛作戰、用兵彈性、和可產生極大嚇阻效果等整體軍事能力。

 

然這項由國防部經過縝密評估,也經過作戰需求審查,以及系統分析模擬驗證後,並由民進黨政府於2004年向立法院提出的「三項軍購案」,卻因為當時朝野政黨對立嚴重、台灣財政面臨困境,以及兩岸關係政策環境不佳等因素,最後即使「二次政黨輪替」時代來臨,也未能於立法院全部順利通過。

 

鑒於三項軍購案,是我國防部有史以來最大的一項軍事採購案,不只曾受到美、日等國家的重視與矚目,也引起國內社會極大關心。尤其當各界質疑政府所推動的三項軍購案是「向美國繳交保護費」、「和中共從事軍備競賽」、「會排擠民生、經濟、社福等預算」,以及有「潛艦為何不能國造」、「購買潛艦金額為何是其他國家二至三倍價錢」等多項疑問出現時。

 

當時政府就應聯合外交、國防、經濟部與陸委會等部門,達成共識共同對外說明,以尋求國人的支持;同時,規劃三項軍購案的國防部也應主動派員參與各界所舉辦的公聽會或辯論會,以詳實資料澄清各界質疑。因為軍購事涉外交、兩岸、軍事、經濟等問題,政府與國防部必須要有整體周詳的作法,即使國內朝野政黨理念不同,相信面對國家重大安全議題時,也一定能找出共識,共謀國家未來發展。

 

然而,對於牽涉台海「兩岸軍力」是否維持平衡的三項軍購案,當時不僅國防部未積極參與外界舉辦的各種公聽會,為軍購政策強力辯護外;又因軍購案提出時期,正是國內政治情勢為「朝小野大」、「分立政府」局面。換言之,外界對於軍購案的種種疑問一直存在,而政府所提出的軍購案也得不到在野黨的支持,加以國內朝野政黨意識形態的對立,使得軍購案一直陷入政治紛爭中,而無被理性討論的機會,甚至朝野立委一度面臨必須在「軍購」與「反軍購」對決的困境。

 

除此之外,原本美國預期台灣會迅速處理軍購案,卻因為台灣兩大政黨的政治對抗,讓軍購案一再地被延宕,終導致當時「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Stephen Young),於2006年10月正式召開記者會,傳達美國政府對台灣朝野未能合作通過三項軍購案強烈不滿的立場。

 

雖然「三項軍購案」是否通過的爭議,已於當(2007)年12月暫時告一段落,但究竟「三項軍購案」對台灣與亞太安全有何重要性,為何美國和日本會如此地重視和期待?除此,台灣於2008年5月由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雖有逐漸改善趨勢,但「三項軍購案」仍是當時新政府持續推動的重大軍事武器採購案之一,其背後重要意涵為何?

 

以上諸多問題,確有值得研究和深入探討的必要。本文主要是從「美國全球戰略」、「日本國家安全」、「台灣自我防衛」等三個面向,探討台灣「三項軍購案」到底對兩岸和平與亞太安全有何重要意義和戰略影響?因為只有站上戰略高度,透過對上述問題的釐清和分析,才能讓國人對過去「三項軍購案」的建案由來、項目內容、變遷經過,有完整認識;也才能讓國人明瞭「三項軍購案」不同於「一般軍購案」,是有其重要的戰略意涵,此為本文之重要目的。

 

貳、從美國全球戰略的角度分析

 

一、中共為未來潛在的敵人

 

未來十年全球權力「一超多強」的格局雖不致改變,但美國面對中共勢力在亞太地區的崛起,尤其將三分之一以上兵力部署台海地區,且其中海軍更以一半以上軍力對準台灣,並在台灣對岸三個軍區增加二萬五千名地面部隊的態勢,美國向來的台海政策會對中共提高警覺,並會妥善處理台海兩岸關係,以及鼓勵兩岸經濟開放與交流對話,不希望台海間有升高緊張的趨勢。

 

美國前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曾宣稱「二十一世紀是亞太地區的世紀」,美國在全球反恐戰略部署及阻止區域霸權崛起的考量下,將會繼續介入亞太事務,維持美國在該地區的關係及經濟利益。此從美國多年前已將全球戰略重心由穩定的歐洲移至不確定的亞洲,以及加強關島、琉球與日本的駐軍即可看出。

 

美國十多年前雖在全球反恐、北韓核武、氣候變遷影響等議題上與中共合作,但面對中共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日增,和近年來不斷地研發新式戰略武器如核子動力潛艦、高音網路駭客攻擊,以及反衛星導彈系統等,美國不敢輕忽大意,仍視中共為未來潛在的敵人。

 

換言之,美國當時雖會持續保持與中國大陸高層交往的趨勢、加強兩國戰略對話及推動涵蓋政治、法律、金融、科技、能源、環保、學術等領域合作。但美國也會加強與亞洲盟邦的軍事合作,一道遏止面臨中共可能的威脅,此從美國和日本的外交與國防部長,於2005年2月19日在華府舉行「美日安全諮商會議」,會後聲明中除希望「中國軍事事務透明化」外;並首度將「鼓勵透過對話和平解決台海相關議題」列入區域共同戰略目標,即可看出美國欲藉「美日同盟」(US-Japan alliance)的類似機制,在亞太或東亞區域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美國的台海政策,實與其全球戰略(Global Stratagem)部署、亞太地緣政治演變有密切關係,但不論是面對台灣或是面對中共,基本上還是考量美國自身利益。隨著中共軍力迅速崛起,兩岸軍事有失衡趨勢,主張「維持現狀」的美國,為支援台灣軍備,希望台灣「三項軍購案」能早日定案。此由當時2005年7月美國防部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內容中特別提及,兩岸軍力平衡已明顯向中共傾斜,但台灣軍購特別預算案仍卡在立法院等用語,就可說明。由於美國深知「台海戰爭」是美國最容易被捲入的戰爭,未來不論誰贏,對美國、中共、台灣甚至整個東北亞來說,都必須負出慘烈代價。

 

因此,視中共為未來潛在威脅的美國,外交方面,除警告歐盟(EU)不要解除中共武器禁運,以防堵中共獲得更多高科技武器,使整體軍力提升進而威脅到美國亞太戰略地位外;軍事方面,希望藉「美日同盟」與「美台軍事合作」來牽制中共,除不讓中共有武力犯台和成為「亞太霸主」機會,又能於台海長期對峙情況下獲得龐大軍售利益,這就是當前美國亞太戰略的大目標。

 

然而「軍售政策」雖能為美國帶來經濟利益,但「軍售政策」也可能導致美「中」關係的惡化,此由2007年11月中共為抗議美國對台軍售,無預警地拒絕美國「小鷹號」航母戰鬥群於感恩節期間停泊香港,引發美國不滿而與中共關係緊張一事,即可證明。但美國仍所以願繼續供售台灣高科技武器,根本原因就在於面對中共軍力迅速崛起,而台灣防衛能力並沒有相對地增強,此態勢若發展下去,將令美國十分憂心。雖然美國政府中一直存有「中國威脅論」和「中國責任論」兩派看法,但從近年來美國一再增強亞太兵力的作為,可知「中國威脅論」仍是美國外交戰略的對象之一。

 

因此,積極運作日本重振軍武,使其扮演美國副手的角色;以及鼓勵台灣三項軍購案必須通過,和要求台灣國防預算提升到GDP的百分之三,就是當時美國對台灣國防最關注的議題。

 

總之,當美國部署在西太平洋兵力,已備感中共嚴重威脅的同時,對於能提升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的「三項軍購案」,由當時民進黨政府於2004年6月提出,卻長期卡在台灣立法院中未能完全通過,其實美方是十分憂心且漸顯不滿。此由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曾於2006年10月,舉行記者會傳達美國政府立場,強硬警告台灣朝野應限期通過軍購案的一席談話;以及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暨安全審議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於2006年11月發表年度報告,報告中提及台海兩岸軍力持續變化,已使中共有能力阻止美國介入台海戰爭,台灣立法院應早日通過「三項軍購案」的內容,就可證明。

 

二、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由於台灣四面環海,以美國全球戰略佈局來看,台灣地緣具有下列特性:(一)中共海上交通的扼制點:中國大陸沿岸有一八四○○公里的海岸線,由於地處太平洋西岸,沿岸諸海被其他國家包圍在「第一島鏈」(first island chain)內,實際處於半封閉狀態,而台灣正處於中共海洋發展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因此台灣對中共在外海上的交通、經貿發展,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二)東亞海上的戰略位置:目前中華民國所處的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均為國際重要海域,掌握台灣、大陸、日本與韓國的海上主要通道,台灣周圍海域的穩定與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實繫東亞國家的經貿發展與海洋利益;(三)軍事島鏈的中央位置:台灣位於西太平洋與亞洲大陸交接海域的鏈形島嶼上,扼此重要位置,即中共海洋戰略所稱之「第一島鏈」(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至婆羅洲),它的戰略地位,正可以平衡與支配亞太地區南北差異與均勢。

 

也由於美國深知台灣位處於中共海岸線外緣的「中央位置」,是內線作戰中的有利位置,可以同時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方面的敵軍作戰。然而台灣受限於地理環境特性、基地強度不足及資源有限,於內線作戰中將完全暴露在中共火力威脅之下,戰力難以維持且兵力轉移不易。所以未來台海發生戰爭,在國土防衛作戰中台灣僅居地理上的中央位置,相對於中共海軍兵力部署,極易遭受戰略或戰術包圍。

 

除此之外,身為東亞重要民主國家之一的中華民國,平時外貿與航運一直是國家賴以生存的命脈,海域掌握及海上交通線的確保,成為國家安全與生存保障的要件,台灣海峽及台灣周邊海域的戰場經營與戰略縱深,實為國家生存所必須。換言之,美國十分明瞭台海若發生軍事衝突,中共如果封鎖台灣海上交通線,不但會窒息台灣經貿活動和戰備物資,也會影響整個亞太國家的海上交通安全,甚至更會威脅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

 

因此,從美國位居太平洋東岸向西岸做扇形的戰略輻湊點來看,美國面對「中國崛起」就必須建構起三層的戰略縱深部署。最外圍防線就是在西太平洋連接日本、台灣與菲律賓的第一島鏈,以台灣為戰略中心點;第二層以日本,關島、帛琉、印尼之間的第二島鏈海峽為防線;第三層則以太平洋中心的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里尼西亞,及夏威夷群島為防線,以夏威夷為戰略中心點。而在上述三層戰略部署防線中,當然以第一島鏈的台海地理位置最為重要,所以無論台海未來可能出現的武裝衝突是屬於何種類型、等級,兩岸雙方海、空兵力的接觸勢將難以避免。也因為中共當前在海空軍的綜合戰力上,已對台灣產生嚴重威脅,如何確保台灣在兩岸軍力上仍擁有局部制空和制海權的優勢,就是美國極為關心的問題,也就是說,「三項軍購案」是美國評估後並認為可以提升台灣軍力的關鍵所在。

 

參、從日本國家安全的角度分析

 

一、中共勢力崛起的威脅

 

台灣政府於2004年6月所提出的「三項軍購案」,能否順利於國會通過,不只是美國關心的重要議題,其實日本也是十分關切。此因近年來,中共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其軍事現代化的目標早已遠超過因應台海可能衝突所需,換言之,當前中共解放軍能力已經改變了東亞地區的軍事平衡,且足以讓中共從事台海地區以外的軍事任務。因此「三項軍事案」不只是台灣國防安全問題,也攸關未來日本國家利益的區域安全問題。尤其2004年11月,中共一艘核子潛艇入侵日本領海;以及2005年9月,中共海軍派遣五艘艦艇,強行進入主權具爭議的東海春曉油田附近水域等事件,均讓日本有不安全及被威脅感。根據日本2006年最大新聞報「讀賣新聞」所做過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在一千八百多名受訪者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比例的民眾對中共不信任。

 

日本曾於2005年年底,同意美國將位於華盛頓州的「陸軍第一軍團司令部」改編為「美軍聯合作戰司令部」後,正式移至日本神奈川縣的「座間」(Kanagawa)基地。上述移編計畫,研判除在嚴密監視「朝鮮半島」情勢外,另一重要目的即在馳援「台灣海峽」未來可能衝突。其實,日本2005年8月曾公布的「防衛白皮書」,重點就在強調中共軍力擴張,已威脅到台海及亞太安全,尤其同年8月,中共與俄羅斯首度展開大規模的聯合軍演,更顯示「中俄聯手」未來抗衡「美日同盟」的態勢已逐漸成型。因此,日本面對中共軍力擴張已超出因應「台海戰爭」範圍,除也積極配備先進愛國者三型飛彈防衛系統外,對能提升並增強台灣軍力的三項軍購案能否早日於台灣國會通過,研判同樣地與美國具有期待與關注之心。

 

因為當「美日共同防衛」加強防範中共,並希望台灣有所積極作為時,台灣「三項軍購案」的通過,除能扭轉目前兩岸軍力向中共傾斜的趨勢外,實則另有與美日共同嚇阻中共軍力向亞太地區擴張的功能。換言之,美日兩國深刻瞭解台灣在東亞的戰略性地位十分重要,也深知若無台灣在「第一島鍊」扮演防堵中共軍力擴張的角色,勢必無法遏止中共未來以武力犯台或稱霸東亞甚至全球的野心。因此,台灣「三項軍購案」的順利通過,尤其是「愛國者三型飛彈防衛系統」能在台灣順利的部署,在日本為維護本身國家安全的眼光看來,就不只是台灣展現自我防衛決心而已,實另有與日本共同「協防亞太安全」與「維護東亞和平」的戰略意義。

 

總之,中共軍事擴張或台灣安全不保,都攸關著日本的國家安全。此也可由全球安全智庫「英國皇家國防研究院」(RUSI)於2007年10月所發表一篇名為「東方融冰」(An Eastern Thaw)的報告可看出,該報告指出台灣是日本的生命線,也是日「中」關係最令人擔心的引爆點。在日本軍事圈中,相較於北韓核武的威脅,日本對於中共軍力的崛起更為關切,這可更進一步解釋日本為何漸漸趨向重新思考修改和平憲法的可能性。換言之,兩岸發生衝突,一旦中共對台動武並控制台灣,不但日本、台灣、菲律賓的太平洋第一島鏈受到影響,從南海、巴士海峽、麻六甲海峽到印度洋的海上航路,也都受到箝制,除了日本的生命線會受到嚴重威脅,整個亞太地區安全也都會連帶受到波及。

 

二、兩岸軍力失衡的影響

 

中共軍力在亞太地區的迅速崛起,不只為東亞區域和平帶來威脅,更將造成台海兩岸的軍事失衡。日本內閣於近年所公布的「防衛白皮書」,內容都對中共快速的軍力現代化及發展提出警訊,認為中共已連續二十年國防經費呈兩位數的百分比成長,又普遍缺乏透明度。若中共繼續軍力擴張,不但日本的軍事預算已在2008年起就落後於中共,連兩岸軍力上台灣在品質的優位態勢也可能發生嚴重變化。中共國防預算不斷擴增情形,就如日本軍事學者江畑謙所警示的:「中共的國防經費支出,早已超越了俄羅斯,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國」。

 

對於兩岸軍力已有嚴重失衡的趨勢提出警告外,日本當時在2006年度版的防衛白皮書更明確指出,台海兩岸軍力的特徵主要有三點:(一)中共在陸軍方面具壓倒性兵力,但登陸攻打台灣本島的能力有限;(二)海空軍方面,中共在數量方面占上風,但台灣在質的方面具優勢;(三)在飛彈攻擊方面,中共擁有射程涵蓋台灣的短程飛彈。另外,日本白皮書還提及,中共近來海軍活動日漸頻繁,並不斷擴大對海洋的活動範圍,主要目標有四:(一)防衛領海和領土;(二)獲得和保護海洋權益;(三)保護海上運輸航線;(四)加強遏阻及阻止台灣獨立的軍事能力。

 

除此,當年日本2006年版的防衛白皮書更曾具體比較兩岸的軍力指出,中共方面,總兵力有二百二十五萬,各型戰車約八千五百八十輛,艦艇約有七百八十艘,包括七十艘驅逐艦及七十艘潛艦。空軍則有三千五百三十架各型先進的作戰飛機,另外中共還擁有一百多架TU-16中程轟炸機,以及約三十枚洲際飛彈,並在台海對岸部署的短程飛彈數量年年增加。至於台灣方面,內容指出台灣總兵力在「精進案」實施後,已縮減為二十九萬人,到2008年年底,總兵力還會下降到二十七萬五千人;報告也特別分析,台灣各型戰車約一千八百三十輛,艦艇約有三百四十艘,包括三十艘驅逐艦及四艘潛艦,由美國引進的紀德級驅逐艦也開始服役,空軍則有包括F-16、幻象式與經國號在內的各型作戰飛機五百三十架。不過,日本防衛白皮書也特別強調,台灣行政院在2004年編列的「三項軍購案」能否獲得立法院通過,目前情勢仍不明朗。

 

總之,當年日本2006年版「防衛白皮書」的特點,除首次將「美日安保體制」獨立成章,相關內容也有增加外。報告內容更大幅著重兩岸軍力的比較,除對中共軍力迅速崛起提出警訊,要求中共應提高軍事透明度,並呼籲世界各國注意中共軍事動向,也特別提醒台灣應加強充實現代化裝備,建立可恃戰力,方能減緩兩岸軍力失衡現況。

 

換言之,雖然日本防衛白皮書比較兩岸軍力特徵時指出,台灣在海空軍的品質優於中共,但中共在數量上卻有壓倒性的優勢,且預測在不久的未來,中共軍力快速現代化的結果,將有可能造成台灣在質方面的優勢也出現變化。因此,從上述日本防衛白皮書內容來分析,說明了日本對當年能提升台灣軍力且能避免兩岸均勢失衡的「三項軍購案」,其實是非常重視和關心的,此也可由日本軍事專家平松茂雄的一席話得到證明,他說「沒有台灣就沒有東亞安全」、「台灣如被中共併吞,日本也將隨之不保」。 

 

肆、從台灣自我防衛的角度分析

 

一、建構有效嚇阻的戰略武力

 

過去台海兩岸最大問題,在於台灣民進黨政府時期與北京當局完全缺乏互信且兩岸領導人也無溝通機制。緣於中共在台灣問題上,堅持以「一個中國」來處理的原則,從不肯讓步和妥協;而台灣則強調主權獨立的事實也不容對方否認。雖然中共強調以經濟、政治達成其國家目標,口口聲聲說使用非軍事手段,但始終不排除以「非和平手段」解決台灣問題,並在國際上持續打壓和阻撓我對外關係。除政治、外交全面壓縮台灣國際生存空間外,軍事方面,中共解放軍更在「遠戰速勝、首戰決勝」戰略指導下,積極發展軍力,擴張導彈武器,並改善兵力投射能力。

 

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期間,中共為壓制「法理台獨」運動,對台灣是採「軍事」與「非軍事」手段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藉由政治圍堵與外交孤立來窒息台灣,另方面則積極建立空中、海上和導彈飛彈的優勢戰力,展現對台軍事威脅的力度。不僅如此,過去數年來中共各軍兵種更置重點於海訓、防空、電子對抗、兩棲登陸作戰及三軍聯合演習,共計百餘次。其中,以台灣為想定之兩棲演習,在過去六年更進行計有十一次之多,都是在為武力犯台做準備。尤其,目前中共對台部署的戰術彈道飛彈數量已達一千餘枚以上,其射程涵蓋台灣全島,且每年以超過一百枚飛彈的速度持續增加。以上,均顯示中共軍力擴張不只是已對台灣造成威脅,甚至於對整個亞太國家安全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都構成嚴重潛在的威脅。

 

面對中共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以及研判台海兩岸軍力有失衡趨勢,我國防部基於敵情威脅和維護國家安全的考量,早自國民黨執政時(1995至1998年間),即分別向美國提出希望向其購買高科技武器的需求。而美國也於上述期間,陸續派軍事專家來台,評估我防衛作戰能力,經確認我自力防禦所急需具備的武器系統後,乃依據「台灣關係法」同意供售我三項重大武器裝備。換言之,當初「三項軍購案」建案目的,主要是避免兩岸軍力失衡而來,以確保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有助於兩岸恢復和平協商;除此之外,也是為因應中共未來可能軍事威脅,而有效落實「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戰略構想,而達到我「預防戰爭」之國防目的。

 

對於三項高科技武器裝備,若台灣能完全順利購獲,則依我國防部的戰略構想研判,確實能替台灣建構有效嚇阻的戰力。但由於「三項軍購案」金額十分龐大,且民進黨政府向立法院提出的時機和動機,也遭當時在野的國民黨質疑,使得是否通過三項軍購案,朝野政黨和社會各界就出現兩種不同聲音。國內「主張軍購者」,可以從國際關係理論「現實主義」(Realism)學派的角度解釋,認為中共始終不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因此軍購除可展現台灣自我防衛決心,增進台美軍事交流與合作關係,更可以建構實質的「美台同盟」或「美日台準軍事同盟」機制,尤其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國對台灣有安全承諾,因此當時台灣必須把握任何重大軍購的機會。

 

至於「反對軍購者」,則可以從「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派的觀點分析,認為軍購無助於台海和平與兩岸關係發展,軍購是與中共從事軍備競賽,尤其金額高達數千億的「三項軍購案」更會債留子孫和造成政府財政的危機,因此對於民進黨政府欲向美國採購三項重大武器裝備之事,「反對軍購者」普遍認為立法院不應該通過該案。

 

其實本文研究發現,上述不論是重視物質因素差異,而強調「軍事力量重要性」的現實主義觀點;或是偏重認知與觀念層面,認為「三通直航較軍備競賽重要」以及「政府應推動兩岸和平協議」的建構主義觀點,都不會妨礙政府推動「三項軍購案」。因為金額龐大的軍購案,確實有檢討必要,但「合理軍購」卻一直是台灣主流民意。換言之,即使要與中共和平發展或進行對話談判,台灣仍需要有適當嚇阻防衛力量做後盾,因為積極「強化台灣防衛戰力」與逐步「推動兩岸和平機制」,兩者並不衝突,是可並行不悖。

 

二、建立「美日台」準軍事同盟關係

 

當年的亞洲四大可能火藥庫(台海兩岸問題、東海油田爭議、南海主權爭端和北韓核武問題),都與中共有直接或間接關係,尤其東亞與台海兩岸更是美日兩國極為關注的重心問題。目前美國與日本已有「美日安全諮商會議」(American-Japanese bilateral security conference)做為彼此溝通與交流平台,台灣與美國之間也有「台灣關係法」做為雙方軍事關係依據;惟美、日、台三方之間,現階段卻缺乏「共同」的軍事關係和溝通對話平台。因此,為協力鞏固東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未來台灣實可藉由「美日安保條約」與「台灣關係法」做為平台,建立「美日台三方」制度化的戰略對話與安全合作管道。

 

由於台灣地理位置是具有阻止中共軍力進入西太平洋的戰略價值,因此衛護台灣的民主和自由,也是亞太周邊國家重要的國家利益,尤其是對日本和在亞太地區有重要利益的美國來說。也因為美、日、台三方邦誼深厚,因此未來如何促進彼此「雙方戰略對話」層次往「三方戰略對話」的層次來發展;和積極促成「台日」軍事交流或強化「美日台」三方軍事合作,就是未來台灣國防政策必須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換言之,也只有將目前「美日同盟」關係進一步朝「美日台準軍事同盟」的方向來發展,如此才能有助於台海周邊情勢的穩定與安全,也才能讓此三個民主國家未來共同因應亞太地區可能面臨的威脅。

 

前總統陳水扁第二任(2004年5月至2008年5月)期間,台美雙方之間的軍事交流與戰略對話,雖然在頻率與層次方面沒有減少趨勢,且政府每年也有向美國大量採購所需要的軍用品。但由於能建立台灣自我防衛力量和避免兩岸軍力向中共傾斜的「三項軍購案」或當初被各界所稱為的「特別預算案」,卻一直卡在台灣國會而遲遲不能通過,甚至有淪為政黨政治角力工具的趨勢,使得美國對台灣一直有不滿的聲音和舉動出現。因為,當時美國已有部分政府官員、智庫學者,以及國會參眾兩院議員,都對台灣朝野在軍購案作業上的一再延宕,認為是台灣沒有自我防衛決心,面對中共軍事威脅卻不願進行國防投資,只希望依賴美國提供保障,讓美國軍人為台灣的安全犧牲。

 

然而,面對美國對台灣不願充實軍備的誤解和不諒解,當時台灣朝野政黨仍未站在「亞太安全」與「國家安全」高於「政黨利益」的制高點,共同努力將「三項軍購案」以合理價格審查通過,即使國防部已將軍購的項目內容和購獲原則,都重新做過了多次變動和調整。「三項軍購案」自2004年6月由民進黨政府提出後,至2006年12月為止,之所以未能於立法院審查通過,此延誤審查最大主因,經本文研究分析,實由於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結果,民進黨二次贏得政權後,國內再度形成「分立政府」型態,但「319槍擊案」的爭議早已造成朝野嚴重不信任,加以民進黨政府於2006年1月提出的「終統論」,與在野國民黨因「國務機要費」於2006年10月所推出的「罷免總統案」,以及2007年6月陳水扁推動的「入聯公投」等種種事件,均使得國內藍綠兩大政黨對立情勢升高,也因此延燒到國會對「三項軍購案」的審議。

 

至2006年12月,延宕達2年6個月之久的「三項軍購案」,終於才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合作下,於立法院第6屆第4會期第14次會議表決通過,將「三項軍購案」的重要法源即「重大國防投資暫行條例(草案)」付委審查;至2007年6月,立法院朝野立委再達成共識,同意將三項軍購案中的部分預算即「長程定翼反潛機」年度預算(計六十一億元新台幣),給予先審查通過;2007年12月,立法院長王金平再次召集朝野黨團繼續協商,同意以「凍結預算三分之一」方式,通過購買「愛國者三型飛彈系統」(疾鋒專案)的部分預算(即六套系統預算,先通過四套預算,凍結兩套);至於三項軍購案中,占經費最為龐大的八艘「柴電潛艦」,朝野兩大黨也達成共識,即同意暫時通過二十億元的評估費用。至此,除「柴電潛艦」外,三項重大軍事採購案中,其實可說是已正式通過了「兩大項」。

 

台灣的國、民兩大政黨最後能於2007年12月,合作通過「三項軍購案」的重要部分預算,不只代表著「三項軍購案」已回歸到理性討論的空間,也代表著國內朝野政黨對中共軍事威脅都具有相同的認知和共識。因為面對中共軍事快速的擴張,對台灣國家安全絕對是嚴重威脅,對亞太國家也絕對是一項隱憂。所以要求中共軍事必須走向透明化,以及維持亞太地區的安全穩定,就不只是美、日兩國當前的責任,也是亞太民主國家共同的責任。

 

尤其當美國向其在亞太地區的傳統盟邦如日本、南韓、澳洲及東協各國等國家,積極試探及尋求平衡中共軍力擴張的合作機會,除日本肯積極正面回應外,其餘國家之反映皆不如美國預期的同時,台灣適時通過「三項軍購案」除有向國際社會表達自我防衛的強烈決心,與促進和達成建立「美日台」準軍事同盟的戰略目的外,另一個重要戰略意涵,就是讓全球瞭解台灣對亞太地區安全的維護是有重大貢獻的。 

 

伍、三項軍購案的重大戰略意義

 

「三項軍購案」是美國前布希總統於2001年上任後,一改柯林頓政府時期重北京輕台北的政策態度,而支持台灣建構有效嚇阻武力的親善軍事政策。美國所以同意出售這些擁有大規模制空和制海能力的重要軍備給台灣,除了全球戰略布局考量視中共為美國未來潛在的威脅外,美國更明瞭中共領導人對台政策早已明朗化,即阻止「台灣獨立」完成「祖國統一」的戰略目標絕不會改變。

 

也由於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兩岸關係極為不佳,中共對台的軍事威脅確實巨大,及台灣軍力也沒有相對的增強,若兩岸軍力持續嚴重失衡,則中共是有可能趁台灣發生內亂、制憲正名政策、入聯公投運動,與國際情勢對台不利等時機,不顧各國反對逕自對台動武。因此為了防止「民主台灣」被「非民主中共」所奪取,以及進一步確保亞太區域的和平穩定,「三項軍購案」能否在台灣的國會迅速通過,在當時美國看來就有其相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針對美國及日本希望台灣在兩岸軍力的維持和亞太安全的維護能做出具體貢獻時,然當年的台灣並沒有積極的回應,不僅「三項軍購案」中的柴電潛艦(海星專案)預算仍一直被擱置在立法院中,且「三項軍購案」原可發揮的戰略效益也逐漸喪失。

 

換言之,由於台灣朝野未能摒除政黨私利,且遲遲未能對美國政府允售的軍購項目給予肯定答案,除已讓美國嚴重質疑台灣「自我防衛決心」,也對未來「台美軍事交流」有不利的影響。此從過去幾年來許多原本支持台灣的美國政府官員、智庫學者、國會議員與社會人士等,已不再有意願為台灣利益而努力;以及美方也公開表明立場,未來對台重大軍售案,除非台灣先編好軍購預算,並足以證明對美軍購的決心和誠意,否則華府將不再依往例主動宣布同意對台軍售項目等情形,即可說明。

 

本來「三項軍購案」是一個與亞太安全維護有密切關係的重要法案,甚至是台灣可為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做出貢獻的法案。可惜三項軍購案在陳水扁總統第二任時期,因朝野政黨意識形態的對抗下,一再淪為政治犧牲品。此根本原因,經本文研究分析實源於國內朝野政黨,當時未能跳脫三項軍購案是「凱子軍購」、「做美國馬前卒」、「與中共軍備競賽」的爭論格局,且又未能從「亞太安全」戰略角度及「美日同盟」的觀點來看軍購案,因為台海和平實是維繫亞太政經秩序的重要防線。換言之,當面臨「中共軍事擴張」與「北韓核武威脅」,美日兩大國擺明在亞太地區增強軍力,且對台灣負起維護區域安全的義務也有高度期待時,國內朝野政黨不但未積極合作理性討論「三項軍購案」,以展現台灣自我防衛決心,也未完全正視國際社會的感受。

 

直至2007年12月,「三項軍購案」終於在立法院長王金平的召集朝野黨團協商下,達成共識,即同意採購四套愛國者三型飛彈系統、同意繼續編列十二架長程定翼反潛機預算,以及通過柴電潛艦的評估費用。其實「三項軍購案」是台灣「國防自主性」的表現,其價格、項目和數量除不應完全由美國主導外;國內朝野政黨也必須深知台灣任何重大軍購案的成案與否,其實對亞太區域安全的維護也有其重要戰略意涵。

 

尤其台灣位居亞太地區的樞紐,為美國「全球戰略」部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本區域雖有「美日同盟」,但台海被公認是有可能爆發軍事衝突的區域。面對中共軍力迅速擴張的現實,基於「沒有實力就沒有和平」原則,台灣如無堅實的有效嚇阻戰力,台海軍事衝突即有可能發生。而「三項軍購案」,經本文研究發現,除能扭轉目前向中共傾斜的軍力,和展現台灣自我防衛決心外;不論是從「美國全球戰略」角度分析,或從「日本國家安全」角度探討,確有助降低美日兩國於亞太行動的風險與成本,以及維持區域勢力均衡的重要戰略效益。

 

總之,經本文研究分析,當年的「三項軍購案」其實是美國協助提升我國軍聯合作戰防衛能力,並將台灣納入美國牽制中共軍力發展之整體戰略架構中的一個重要措施。但由於國內朝野政治的對立,「三項軍購案」一度被杯葛達兩年六個月之久,最後才在朝野協商合作,並回歸國防專業的討論下,通過其中的兩大項目。

 

雖然對於是否採購八艘「柴電潛艦」,朝野政黨至今尚無共識,但國內兩大政黨能於2007年12月,合作通過「三項軍購案」的重要部分預算,已是值得肯定和比較務實的作法。因為,只要中共不撤除當前對台部署的一千多枚飛彈,與公開承諾放棄以武力犯台的行動之前,即使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台灣都應具備有效嚇阻的防衛能力。換言之,2008年5月當時的我國新政府(馬英九總統)上任後,雖積極展開與中共交流對話,也陸續推動許多事務性工作,兩岸政治關係似有和緩趨勢,但雙方軍事關係卻未見明顯改善。

 

因此,在台海兩岸尚未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與互相簽訂「和平協議」之前,本文認為全體國人都應從過去深具「兩岸軍力平衡」、「展現台灣防衛決心」、「協防亞太區域安全」重要戰略意義的「三項軍購案」得到啟示,亦即台灣將來要與中共進行和平談判,就必須具備堅強國防實力作為談判的籌碼與後盾,而此堅強實力的具體展現,就是朝野政黨在國家財政許可、不影響社福預算分配,以及多數民意支持下,未來齊心合作,持續推動類似此「三項軍購」的重大建案與購置。

13會員
57內容數
台灣四面環海,以美國全球戰略佈局來看,台灣地緣具有下列特性:(一)中共海上交通的扼制點;(二)東亞海上的戰略位置;(三)軍事島鏈的中央位置。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