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再集權(二):反戰派已被擊潰,接下來輪到不聽話的戰狼了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俄羅斯僱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負責人普里戈任乘坐的私人飛機2023年8月23日在莫斯科附近墜毀,10人死亡。死者包括普里戈任、以及與他共同創辦瓦格納集團的烏特金。圖為2023年8月24日,瓦格納集團在Telegram發布的烏特金照片。(WAGNER GROUP Telegram )

俄羅斯僱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負責人普里戈任乘坐的私人飛機2023年8月23日在莫斯科附近墜毀,10人死亡。死者包括普里戈任、以及與他共同創辦瓦格納集團的烏特金。圖為2023年8月24日,瓦格納集團在Telegram發布的烏特金照片。(WAGNER GROUP Telegram )

8月23日,瓦格納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又譯普里戈津或普里格津)墜機身亡,距其6月24日發動兵變,也不過2月光景。8月29日,普里戈任與瓦格納後勤與安全負責人切卡洛夫(Valery Chekalov)低調下葬,葬禮不對外開放、普京(Vladimir Putin)也未出席,克里姆林宮雖嚴正否認自己與墜機有關,卻也明顯不願普里戈任帶著榮光長眠。

據《莫斯科時報》(The Moscow Times)報道,2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俄羅斯消息人士稱,克里姆林宮與俄羅斯聯邦安全局舉行了多次會議,討論葬禮層級與流程,最後決定在不授予任何軍事榮譽的情況下,秘密埋葬普里戈任與其他瓦格納高層,包括確保棺材入土時,不會有大量居民、僱傭兵和同情者在附近聚集,同時阻止直播或照片在社交媒體上流傳。其原因也相當顯而易見,消息人士指出,普京對兵變始終耿耿於懷,且俄羅斯也不需要一個「進軍莫斯科的英雄」,部分海外媒體因此戲稱前述防範是「特別葬禮行動」(Special Funeral Operation)。

再觀察俄羅斯輿論場,本土媒體們普遍與克里姆林宮口徑一致,在報道普里戈任一事上異口同聲;向來「做自己」、崇拜普里戈任的軍事博主(Milbloggers)們,也似乎開始了自我審查,除部分盛傳「普里戈任詐死」、被認為是刻意要蓋過葬禮消息的Telegram頻道外,多數軍事博主都不敢將墜機事件與克里姆林宮相聯繫,更不敢批評普京對瓦格納「忘恩負義」、「過河拆橋」,甚至不敢多提普里戈任,而是更專注於前線消息。

2022年戰爭爆發以來,普京先是壓制反戰輿論,成功消解了自由派的政治能量;而今藉著普里戈任兵變,噤聲的大棒似乎來到了「戰狼們」眼前,昭示著普京即將進行的「再集權」。

反戰派潰不成軍

首先觀察普京對反戰輿論的壓制,基本上相當成功,大有對俄羅斯自由派犁庭掃穴之勢。

其實早在俄烏戰爭爆發前,普京便有管束自由派的嘗試,其原因相當複雜,基本上可以簡述為:經歷2003年格魯吉亞顏色革命、2004年烏克蘭顏色革命、2010年阿拉伯之春爆發、2012年總統大選舞弊攻訐等事件後,普京體認到了「西方話語」對俄羅斯的威脅性、部份自由派精英的「勾結外部勢力」潛能,以及過度自由化可能引發的政治不穩,因此開始以把控媒體輿論、清查相關組織,來推動緩慢的政治整風。相關動作包括強化克里姆林宮對媒體的控制、擴大國有媒體規模、在2012年頒布《外國代理人法案》,以及授權俄羅斯聯邦通訊、資訊科技和大眾傳媒監督局(Roskomnadzor,俄語:Роскомнадзор)監管互聯網與媒體的權力等。

而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以及隨後爆發的頓巴斯內戰,便是俄羅斯近年第一波整風的小高潮。藉著打壓反戰言論、封殺與政府口徑不同的戰爭報道,克里姆林宮對自由派輿論場進行了初步整肅。

例如知名線上報紙Lenta.ru便因在3月10日發布對烏克蘭右翼組織Правый сектор的採訪,而遭到Roskomnadzor警告,接著又因在12個月內收到第二次警告,面臨被法院終止大眾媒體許可證的威脅。Lenta.ru的董事長亞歷山大·馬穆特(Alexander Mamut)於是下令解雇主編蒂姆琴科(Galina Timchenko)在內的39人,改由親克里姆林宮的戈雷斯拉夫斯基(Alexey Goreslavsky)擔任新主編,這才保住了Lenta.ru的媒體生命。蒂姆琴科則與部分前員工一同至海外創辦Meduza,成為今日揭露俄羅斯政情的重要媒體之一。

無獨有偶,創立於1990年的廣播電台《莫斯科回聲》(Эхо Москвы)也在2014年11月收到Roskomnadzor警告,稱該電台播放的頓巴斯內戰第一手證詞是「為戰爭罪行辯護的信息」,若在12個月內收到第二次警告,電台可能會被關閉。Roskomnadzor同時封鎖了一批抨擊俄羅斯對烏行動的網站,包括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的博客,以及Kasparov.ru等慣於批評普京的小型新聞網。

但前述種種整頓,都不能與2022年3月後的力道相提並論。

該年俄烏戰爭爆發後,Roskomnadzor先是進行了整體規範,要求俄羅斯大小媒體都須刪除「特別軍事行動」報道中,稱俄軍「攻擊」、「入侵」或「宣戰」的相關描述;接著進行了各別狙擊,先後點名《莫斯科回聲》、《新報》(Новая газета)、inoSMI、Mediazona、《新時報》(Новое время)、《雨電視台》(Дождь)等媒體,稱其發布「有關砲擊烏克蘭城市和烏克蘭平民傷亡的不准確信息」。

在此之後,《莫斯科回聲》、《雨電視台》於3月1日被停播,原因是播送「關於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的虛假信息」、「號召極端分子的信息」,兩家媒體的部分高層選擇轉赴海外另起爐灶;《新報》則是停止在俄出版多時,最後於同年9月被吊銷執照。

2022年3月4日,普京簽署新法案,賦予政府可用「發布有關俄羅斯軍隊及其行動的虛假信息」之名目,起訴任何個人或團體的權力,同時禁止任何傳播「不可靠」信息、「抹黑」俄羅斯國家或武裝部隊,以及支持對俄羅斯制裁的在線資源。法案的術語定義相當模糊,等於是為俄羅斯的審查制度提供更多空間,並賦予當局近乎無限的監管自由裁量權。

其中,「發布有關俄羅斯軍隊及其行動的虛假信息」伴隨著最高15年監禁,不少媒體都為此停止報道「不同於官方口徑」的烏克蘭前線消息;Roskomnadzor也在法案簽署同日屏蔽了多家外國媒體,包括BBC俄羅斯新聞、美國之音、RFE/RL、德國之聲和Meduza等。

一套組合拳下來,不只反戰輿論偃旗息鼓,自由派輿論場、宣傳組織也受重創,相關立場的政治精英更是只能低調行事,即便不如國家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般突然「戰狼」,也必然是對戰爭的負面消息諱莫如深。或許正因如此,2022年9月的哈爾科夫(Kharkiv)大撤退、普京宣布動員,以及11月的赫爾松(Kherson)大撤退,都沒能引爆反戰輿論與自由派的野火燎原,至多是激發轉瞬即逝的零碎星火。

當戰狼站到國防部對立面

但時間久了之後,普京又面臨新挑戰:「戰狼們」正在國防部對立面聚集。而其聲勢基本上也是普京一手造就。

如前所述,在戰爭開始不久後,克里姆林宮迅速壓制了反戰輿論,關閉了多數自由派與獨立媒體。與此同時,主戰鷹派在政府默許下大行其道,因為普京亟需支持戰爭的聲音,結果以Telegram為基地的軍事博主們迅速崛起,這群人的立場強烈親戰、支持衝突升級,民族主義色彩強烈,部分博主甚至本身就是極右翼,也就是俄羅斯聲稱要在烏克蘭消滅的群體。

其中,有不少博主的追隨者數量相當可觀,且其發布的消息不論正確與否,都容易被粉絲識別成「最權威獨家」,故在戰爭之初成了普京維穩輿論的重要工具。例如面對烏克蘭與西方嚴厲控訴的「布查慘案」,軍事博主們基本上異口同聲,都稱這是抹黑俄羅斯的虛假訊息,是西方與烏克蘭對俄信息戰的一環。

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隨著俄軍在烏克蘭陷入膠著,軍事博主們的評論開始失控。其中,有部分博主因為本身就在戰地前線,所以傳回了「不同於官方口徑」的前線內幕,揭露俄軍的挫敗與失誤;部分博主雖不在前線,卻也開始將矛頭對準國防部,批評防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Valery Gerasimov)蠢笨無能。接著因為瓦格納自2022年下半起積極參與作戰,其創辦人普里戈任又將Telegram當成宣傳渠道,大批軍事博主於是轉而吹捧瓦格納,對正規軍的鄙視自然更趨強烈。

簡單來說,經歷超過一年的戰事起落,Telegram的軍事博主們已從一開始的俄羅斯愛國陣地,轉為群嘲俄羅斯正規軍的大本營,再變成瓦格納的「誇誇群」。有趣的是,無處可去的反戰群體們,因為眼見軍事博主整日批評俄軍,所以也紛紛前來關注,形成了主戰陣地中,極右與自由派「各取所需」的神奇畫面。

而許多軍事博主們也在吸納右翼、自由派、瓦格納粉絲等群體後,茁壯為勢力龐大的輿論領袖,例如《共青團真理報》的軍事記者亞歷山大·科茨(Alexander Kots),其Telegram頻道《Kotsnews》有62.4萬訂閱,是2022年2月時的6倍,科茨本人還在2022年11月被普京任命為俄羅斯人權理事會成員;曾在俄國防部新聞部門工作的米哈伊爾·茲文丘克(Mikhail Zvinchuk)也是,其Telegram頻道《Rybar》有高達118萬訂閱,是2022年2月時的16倍以上,普京也在2022年10月將茲文丘克納入動員工作組。

而這些博主成日批評俄軍,當然早就引發國防部不滿。例如2022年10月,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就曾要求Roskomnadzor檢查《Rybar》是否存在「虛假」新聞和「抹黑」俄羅斯軍隊的情況,最後《Rybar》在檢查前夕狂發了動員廣告,似乎因此得到豁免。歸根結柢,普京的立場還是關鍵,只要克里姆林宮的主人默許,監管部門自然睜隻眼閉隻眼。

但如此寬容,似乎在2023年6月24日瓦格納兵變後走向了壓制。如前所述,軍事博主們是瓦格納「誇誇群」的重要支柱,例如經營《Rybar》的茲文丘克就曾與普里戈任進行合作,接受後者的Telegram頻道分配資金。但當普京定調瓦格納「叛國」、進行一系列動作後,各博主似乎嗅到了不尋常的政治風向,紛紛開始自我審查、與瓦格納拉開了距離。

6月27日,國家杜馬教育委員會第一副主席亞娜·蘭特拉托娃(Yana Lantratova)表示,國家杜馬將提議成立「授權監督博客活動的機構」,同時提交一項關於博客作者註冊為「大眾媒體」的附加法案,定義博客作者的權利和義務。這一法案當然沒有特指軍事記者或軍事博主,但在自由派已經潰散的情況下,軍事博主明顯就是法案即將管束的新對象。

7月22日,軍事博主伊戈爾·吉爾金(Igor Girkin)被克里姆林宮逮捕,罪名是「公開煽動極端主義活動」。吉爾金此前曾於聯邦安全局任職,且長年參與烏克蘭事務,包括在2014年頓巴斯內戰後短暫擔任「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防長、被指涉入馬來西亞航空17號航班擊落事件等。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吉爾金又以軍事博主身分積極活動,不遺餘力批評俄軍高層,並在2023年4月與一群民族主義者成立「憤怒的愛國者俱樂部」(Клуб рассерженных патриотов),主張「和平方案」只是「反戰官員」恢復海外財富的障眼法,且國防部也為促成「和平方案」而養寇自重、不盡力打出攻勢。

可想而知,如此說法引來不少批評,「憤怒的愛國者俱樂部」也因此被認為可能是克里姆林宮強硬派的打手,目的是攪弄輿論,迫使普京無法過早與烏克蘭進行和平談判,同時換上「真正能打仗的國防部指揮高層」,讓俄軍在烏克蘭「大殺四方」。平心而論,不論上述猜測是否正確,在瓦格納兵變後,要求撤換國防部高層的主張,基本上都會被識別為挑戰普京的「不懷好意」。正如筆者在《普京再集權(一):馴服瓦格納,就是阻止「後普京時代」到來》中所述,普京之所以必須拆解瓦格納,關鍵原因還是後者涉入了軍中政爭,並被認為可能是要提早布局「後普京時代」,這才不得善終。

同理,不論吉爾金曾有多少戰功、「憤怒的愛國者俱樂部」有多麼「愛國」,其之所以能活躍行動與發聲,關鍵還是當局的支持與默許。但當「戰狼們」開始觸及廣大人群,甚至主張改易高層人事,其便難再享有克里姆林宮的寬容,瓦格納兵變更是給了當局整肅理由,因此不論吉爾金、瓦格納、普里戈任,曾以愛國情緒要脅普京者,都無法再保有前半生榮光,不是鋃鐺入獄、慘被解體,就是死後沒有任何軍事榮譽。

當然,比起自由派與反戰輿論,「戰狼們」還是普京相對重要的民意基礎,因此克里姆林宮不太可能對「憤怒的愛國者們」進行大規模壓制,而是更傾向殺雞儆猴:用普里戈任與吉爾金的慘痛經驗,示警「戰狼們」珍惜發聲機會。往復之間,普京的權力也再獲鞏固。

原文發表網址:

2023.9.1

普京再集權(二):反戰派已被擊潰 接下來輪到不聽話的戰狼了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3626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燕婷的沙龍
80會員
438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劉燕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1
上任以來,特朗普(Donald Trump)已對俄烏局勢進行不少驚人操作。
Thumbnail
2025/03/21
上任以來,特朗普(Donald Trump)已對俄烏局勢進行不少驚人操作。
Thumbnail
2024/12/09
經歷11天閃電攻勢,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12月8日攻佔大馬士革,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正式垮台。
Thumbnail
2024/12/09
經歷11天閃電攻勢,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12月8日攻佔大馬士革,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正式垮台。
Thumbnail
2024/11/25
特朗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外界原本預期俄烏戰場很快能停火,卻沒想到會在近日陡然升級。
Thumbnail
2024/11/25
特朗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外界原本預期俄烏戰場很快能停火,卻沒想到會在近日陡然升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8月23日,瓦格納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又譯普里戈津或普里格津)墜機身亡,距其6月24日發動兵變,也不過2月光景。
Thumbnail
8月23日,瓦格納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又譯普里戈津或普里格津)墜機身亡,距其6月24日發動兵變,也不過2月光景。
Thumbnail
正當全世界關注中國包括核潛艇的事故疑雲、習近平蹊蹺的行蹤以及新一輪經濟上的重磅惡耗時,8月23日俄羅斯特維爾州(Tver Region)一起私人飛機墜毀的空難迅速奪去舉世的目光,因為罹難的10人不只有6位瓦格納集團(Группа Вагнера)的高層人員,其中更包含了其首領普里戈津(Евге́ни
Thumbnail
正當全世界關注中國包括核潛艇的事故疑雲、習近平蹊蹺的行蹤以及新一輪經濟上的重磅惡耗時,8月23日俄羅斯特維爾州(Tver Region)一起私人飛機墜毀的空難迅速奪去舉世的目光,因為罹難的10人不只有6位瓦格納集團(Группа Вагнера)的高層人員,其中更包含了其首領普里戈津(Евге́ни
Thumbnail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由於俄軍的戰場表現不如預期,俄羅斯更在當年9月宣布動員,導致有不少分析認為,普京(Vladimir Putin)的聲望將被這場戰爭徹底摧毀,其個人的政治生命也將走到盡頭。2023年6月瓦格納兵變的爆發,更讓不少分析直言「後普京時代已經拉開序幕」,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Thumbnail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由於俄軍的戰場表現不如預期,俄羅斯更在當年9月宣布動員,導致有不少分析認為,普京(Vladimir Putin)的聲望將被這場戰爭徹底摧毀,其個人的政治生命也將走到盡頭。2023年6月瓦格納兵變的爆發,更讓不少分析直言「後普京時代已經拉開序幕」,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Thumbnail
根據 ❙俄羅斯❙ 聯邦航空運輸局 Rosaviatsia 於2023年8月23日發佈的消息,一架從 ❙莫斯科❙ 飛往 ❙聖彼得斯堡❙ 的私人飛機在 ❙莫斯科❙ 以北的 Tver Oblast (❙特維爾州❙) 墜毀。機上十人全部罹難,罹難名單中包括在兩個月前發動叛變的 ❙普里戈津❙,以及 ❙瓦格納集
Thumbnail
根據 ❙俄羅斯❙ 聯邦航空運輸局 Rosaviatsia 於2023年8月23日發佈的消息,一架從 ❙莫斯科❙ 飛往 ❙聖彼得斯堡❙ 的私人飛機在 ❙莫斯科❙ 以北的 Tver Oblast (❙特維爾州❙) 墜毀。機上十人全部罹難,罹難名單中包括在兩個月前發動叛變的 ❙普里戈津❙,以及 ❙瓦格納集
Thumbnail
8月23日,瓦格納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墜機死亡,同機還有數位瓦格納高層。在生命倒數的最後一年,這位普京(Vladimir Putin)心腹成了全球等級的流量明星,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只是其流量基礎,多來自於俄羅斯正規軍的灰頭土臉,或許因此導致了個人的死於非命。
Thumbnail
8月23日,瓦格納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墜機死亡,同機還有數位瓦格納高層。在生命倒數的最後一年,這位普京(Vladimir Putin)心腹成了全球等級的流量明星,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只是其流量基礎,多來自於俄羅斯正規軍的灰頭土臉,或許因此導致了個人的死於非命。
Thumbnail
今天看到新聞,瓦格納的領導普里戈任墜機亡,而俄方也證實瓦格納集團的指揮官也罹難,媒體和很多人都認為必定是普京暗殺,但我不太認為的。
Thumbnail
今天看到新聞,瓦格納的領導普里戈任墜機亡,而俄方也證實瓦格納集團的指揮官也罹難,媒體和很多人都認為必定是普京暗殺,但我不太認為的。
Thumbnail
自6月24日瓦格納兵變結束後,不僅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的下場備受關注,普京(Vladimir Putin)的政權走向同樣引發討論。
Thumbnail
自6月24日瓦格納兵變結束後,不僅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的下場備受關注,普京(Vladimir Putin)的政權走向同樣引發討論。
Thumbnail
6月24日,瓦格納(Wagner Group)兵變瞬起而終,在高潮時分戛然落幕,留給外界不少疑問。對普京(Vladimir Putin)來說,莫斯科之圍已解,但穩定後局的宣傳戰仍要繼續。
Thumbnail
6月24日,瓦格納(Wagner Group)兵變瞬起而終,在高潮時分戛然落幕,留給外界不少疑問。對普京(Vladimir Putin)來說,莫斯科之圍已解,但穩定後局的宣傳戰仍要繼續。
Thumbnail
當地時間6月24日深夜,逼近莫斯科的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忽然同意撤軍,驚魂24小時的俄羅斯兵變終告落幕。
Thumbnail
當地時間6月24日深夜,逼近莫斯科的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忽然同意撤軍,驚魂24小時的俄羅斯兵變終告落幕。
Thumbnail
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外界便密切留意俄羅斯爆發「顏色革命」的跡象,評估普京(Vladimir Putin)政權的垮台可能。但沒想到,騷亂最終不是出自納瓦利尼(Alexei Navalny,亦譯作納瓦爾尼)等親西方自由派陣營,而是起於同普京私交甚篤的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
Thumbnail
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外界便密切留意俄羅斯爆發「顏色革命」的跡象,評估普京(Vladimir Putin)政權的垮台可能。但沒想到,騷亂最終不是出自納瓦利尼(Alexei Navalny,亦譯作納瓦爾尼)等親西方自由派陣營,而是起於同普京私交甚篤的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