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眾生和平共處..島嶼善潮的專訪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生態保育與友善環境,往往不是在於知識上的理解,而是在於一顆愛好大自然的心,不會予取予求,只是誠懇地與大地萬物共同分享美麗的世界。

 

 

文/羅世明

臺灣,不管是被葡萄牙人驚豔稱呼為「福爾摩沙!」(Formosa,美麗之意);或是清朝連橫所著的《臺灣通史》中,所謂的「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其實都堪得起這樣的稱呼。 

感恩 大地母親的養育 

臺灣的總森林面積將近220萬公頃,森林覆蓋度為 60.71%。是全球平均值 30.3%的兩倍有餘,排名第33名。日據時代調查,光是阿里山一地的原始林就擁有三十多萬棵巨大的紅檜、扁柏,但歷經日據及國民政府時代一連串耗竭式的採伐,千百年來的原始森林幾乎都被砍伐殆盡,而為了運送原木等所開設的產業道路或是公路建設,更加深臺灣山林破壞的程度。直到1991年農委會通過全面禁伐天然林的法案,及陳玉峰教授1998年至2002年發起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後,才基本上中止了臺灣山林砍伐的浩劫。 

山林的破壞,來自於人心的過度貪欲。不捨大地受傷,1991年,慈濟基金會結合金車文教基金會,由證嚴上人向社會發出「預約人間淨土」的呼籲,以「改善社會風氣」為訴求,長達三個月的時間推動淨化人心、家庭、社會的系列活動,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清新安定的清流。當年《遠見》雜誌評此活動為該年度臺灣最大的群眾運動;並獲得第一屆社會運動和風獎的肯定。 

隔年3月,慈濟與金車基金會攜手合作,再度推出第二階段預約人間淨土活動,繼續以「環保綠化工作」為主題,推動生活的淨土。致力推廣環保護生觀念,珍惜地球萬物資源,並落實全民綠化工作,以留給後代子孫自然的空間,在全臺各地展開,包括社區綠化、關懷老樹等活動。 

事實上,要改變氣候,就要先改變人心。宇宙的大乾坤有溫室效應,人心的小乾坤也有心室效應。人心能影響整個宇宙。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心」來愛護地球,用雙手「護」慰地球,讓它康復起來,重生機。這是是證嚴上人所說,「與大地共生息」的概念。 

靜思精舍僧團自耕自食,長年來都是以自然栽種、自然堆肥和酵素種植,不傷害菜園中共生的生物,與萬物和平相處;大愛農場自然農作方法,也推廣到南非、莫三比克等地,讓當地並不富裕的慈濟志工,也能以自然農作種植的蔬果,供餐給當地的貧困或罹患愛滋病的孤兒,做到窮人也能幫助窮人的慈善援助模式。 

在慈濟,生態保育所展現的,就是這分與大地物種共生共息,共擁一片天地的生活態度與精神。天蓋之下,地載之上,大地提供豐盛的五穀雜糧養育我們,我們要當思感恩,要護生、蔬食、敬天愛地,正如證嚴上人曾說過的:「走路要輕、怕地會痛。」以這一分戒慎虔誠之心,來疼惜土地與萬物。 

從愛好者 成為自然的保護者 

臺灣生態保育問題,其實並不限於山林,從平原到海洋都存在著,而且都跟環境破壞和物種滅絕有關。而對環境變化最敏感者,通常都是喜好大自然的人士,許多人最後都轉變成為環境保育的推動者,就如早期鳥會人士推動黑面琵鷺保護及關渡自然公園的設立,還有荒野保護協會的成立。 

李偉文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創會秘書長,從小參加童子軍,非常喜歡大自然,出社會工作後正值臺灣錢淹腳目的時代,很快地生活就穩定下來,他回想求學時參加童子軍的使命感,希望繼續推廣童軍當志工、為社會奉獻的利他精神。1990年他開始邀集好友在自己家中舉辦讀書會,一起讀書、分享旅行心得,同時也邀請專家前來演講,關心社會時事議題。 

因為這個因緣,認識剛從國外農耕隊回來的徐仁修。徐仁修當時在《牛頓》雜誌從事生態攝影,在臺灣各地旅行時發現,許多地方拍攝時生態還很美好,但是過一段時間再去,就因為開路或建設被破壞,美景不再了。那天徐仁修被邀來演講後,覺得他們這個團體還蠻有趣的,成員大多是三十多歲的中產階級菁英份子,裡面有股票炒手、基金經理人、醫生、律師等等,但他們對社會懷抱著一份關懷。於是後續徐仁修就帶著大家去位於思源啞口的私房景點,用最簡單的童軍露營方式旅遊。 

當晚大家圍著營火,徐仁修有感而發,提及他回臺灣這一、兩年所見,美好的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自己一個人又為力改變什麼。徐仁修這一番話,激起大家想為環境做些什麼的熱情,於是李偉文在就將讀書會這群人組織起來,1995年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 

初期荒野保護協會,由徐仁修擔任講師,李偉文負責行政組織的發展,培訓志工成為生態解說員,透過自然教育、棲地保育與守護行動,推動荒野保護的工作。但因為荒野保護協會成立的時代,「環保」已是一個非常普及的概念,人人都可以朗朗上口,但說到和做到是兩回事,因此李偉文希望協會不要以課堂的知識推廣和活動辦理為主,而要更重視志工的培訓,要讓志工在生活中,真正產生環保習慣的改變,而不僅是認知而已。 

所以他將荒野保護協會發展成一個非中央集權式的組織,只是在過程中,不斷地辦訓練,不斷地為志工創造願意為環境保護付出行動的機會,訓練完畢志工也許會留下來,也許會離開協會,回到自己的社區發展,李偉文認為也沒關係,只要經過這些訓練過程,當志工要站出來教導別人怎麼做的時候,他必然就改變了,因為他若沒改變,他將無法教會別人改變,他是會說不出口的。 

因此,多年來雖然荒野保護協會為臺灣環保付出許多努力,例如推動五股濕地的保護,力阻花東設立火力發電廠,為東臺灣留下一片淨土。但談起荒野保護協會對臺灣最大的貢獻,李偉文卻認為,「那些東西都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培養很多的人,很多願意為環境站出來的大人跟孩子,人數非常、非常地多,我覺這是荒野最大的貢獻,真的很多人因為當我們志工,改變他自己的生活習慣跟家庭。」 

而這些被荒野轉化環保價值的人,不論他還是不是荒野的志工,都會在他的生活中持續著、行動著,不斷地影響著他周邊的人,這才是李偉文創辦荒野保護協會的理想所在。

raw-image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迷走「溫柔酒吧」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七天或十七年的生命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所信仰的社會運動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何帶孩子進入大自然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心碎與重生:應對分手與失戀的建議|UC Training情感教育在愛情的旅程中,我們可能會遭遇到分手和失戀的痛苦。這些經歷常常讓我們感到心碎和失落,但同時也是一個重生和成長的機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一些應對分手與失戀的建議,希望能幫助你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刻並重新找回自己。 1.允許自己悲傷和療癒 當面臨分手或失戀時,悲傷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不要壓抑自己的情感
Thumbnail
avatar
Daniel Life丹尼爾生活
2023-08-19
結束與重生七年的感情像場雨瞬間就沒了,工作打擊也同時來,沒了感情沒了工作,又即將30歲,俗稱的大齡剩女還失業! 還有比慘加上慘的故事嗎?
Thumbnail
avatar
邑琦
2023-07-16
迷失與重生|探索靈活寫作策略|每日進步的小確幸總有些時刻,想推倒一切跑開。在轉身的前一秒,我想到了之前寫過的彈性習慣,如果我重新設定每日的寫作目標,讓目標低到不可能放棄,那我是不是就能繼續堅持下去了呢?
Thumbnail
avatar
阿魯貓的閱讀流水帳
2023-06-02
御朱印與眾生相:京都第一天適逢所在縣市舉辦全中運,趁連續假期搭上飛機,到睽違三年的日本旅行,或許是久沒出國,一直到關西機場接機大廳出口開門的剎那,我才有「阿!我在日本!」的感覺,去年皈依佛教後,對於這次要去的京都,有了不同的想法。
Thumbnail
avatar
地方老師的雜學社
2023-05-01
緣起與眾生 人人是佛 人人行佛,人人是佛。
Thumbnail
avatar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2023-04-09
第一章 死亡與重生 緊張的心跳聲…充斥著整個房間。房間裡照不進一絲的陽光,更看不見所謂的希望。手腳被綑綁在一張大型桌子上,牆上掛滿刑具。對於白貓愛麗絲而言,其所能做的…就是等待死亡。 這個世界分為三大種族,獸族、人族、巫族。
avatar
小白喵
2023-03-30
轉變與重生與他人的衝突、齟齬、競爭、比較, 常常反應出內在對於自我價值的狀態, 那是對生存的不安感、對存在價值的危機感、對展現真實自我的恐懼感, 使自己必須限制自己、控制自己,去討好、去付出,去抓憑外界的人事物,使生命得以存續,價值獲得認可; 然而,那些不安、危機和恐懼,並沒有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 它衍變為對
Thumbnail
avatar
Sanuya心靈內在空間
2022-10-25
希望與重生每一個花瓣代表希望與愛 每一片葉子則象徵展望與重生 走過生命中的每個階段 也許有過傷痛、失落與遺憾 卻也收穫許多的體悟 在這年末之際 但願歲月靜好、人間有愛 我們人生裡的每一天 內心都能感受到溫暖 迎接新的一年與未來 🌱
Thumbnail
avatar
Lamoyun心靈書寫
2022-01-27
滋養與重生波卡諾 #深夜的盧恩課 20  賜予生命,接納死亡,大地之母最溫厚的擁抱。 第18字「Berkano」,字型宛如英文字母B,字意為Birch,白樺樹,為神聖的樹種,生長速度快,春天來臨最早長出嫩芽的樹木,象徵生命源起的能量。
Thumbnail
avatar
禾鷺鷥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