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明人文集的基本知識-明代儒學史(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正德朝(1506-1521)和嘉靖朝(1521-1566)是明代儒學轉型的關鍵時期,我認為有兩件影響學術走向的重大因素:陽明心學的出現和嘉靖朝的大禮議事件,皆對佔據思想主流的明代朱子學形成重大的思想震撼,促成了程朱學者的反省、考據學的萌芽和氣學的形成,餘波所及,晚明至清中葉的學術發展都可在此發現思想源頭。以下提出幾點這個時期我認為應注意的面向:


1.陽明心學的意義:


王陽明對於朱子學的挑戰是關鍵且致命的,針對大學的次序問題、知行先後問題、道德和學問孰輕孰重拋出了一針見血的批判,這些命題既是整個宋明時代的理學命脈所在,亦為構成朱子的功夫論核心,正是解構朱子學的關鍵。然而王陽明從孟子學去質疑朱子的知行和學問次序,強烈地重新強調道德實踐之重要,加上對理氣二元論的批評相當有力。許多同時期的程朱學者對於理氣二元的問題都做出了修整,成為理氣一元論者,並對知行問題有許多的論述,例如關學大家呂柟和陽明弟子鄒守益多次對於知行進行討論,就足以證明這是當時儒者的重要課題。


心學的出現不僅促成程朱學者的修正主義,也進一步促成楊儒賓先生所稱的「氣學派」的出現。儘管「氣學派」的學派劃分存在許多模糊和不確定的空間,但同時期活躍的學者王廷相被認為是此學派的典型人物。這裡不多說他的主張,但王最精彩的比喻莫過於從小與父母分離的子女,長大後即使面對親生父母,也不會自然而然孝順的例子,說明孝順仍需後天學習的想法。儘管許多明代強調理氣合一的儒者認為理需附著於氣才能展現,但王廷相更強調理是附屬於氣的性質。他的想法許多部份接近荀子,可惜沒有更進一步的理論發揮。


2.大禮議和禮學和考據學:


我對大禮議的看法是儘管該議題在政治上的影響已受到夠多的注意,但此事件對於明代中葉儒學的影響仍被低估,當時所有的重要學者對於這個議題幾乎都有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從政的學者對於此政治爭議皆須有所表態。此議題延續十餘年,導致了嘉靖朝注重禮學研究的風氣,不論是支持或反對者都有必要熟讀重要的基礎文獻,如三禮和歷代帝王的代表性先例,大量的禮學著作出現,間接影響史學和文字考證研究的發展。主要人物如張璁、霍韜接嘗試從經典本身的文字解釋,又或是史事考證,來闡述自己的論點。但須注意的是大禮議本身各派支持者的學術主張與其議禮主張並不一致,一來是政治上的考量,一來確實大禮議並沒有如此觸及朱王之爭的最根本爭議所在。


3.學術之爭以回歸經典本文為依歸:


雖然心學者對於經典的研究通常比較貧乏和隨意解讀,這與心學本身注重道德實踐的宗旨有關,但陽明對朱子學發起攻勢的重要武器之一,便是版本學的一個應用,也就是以大學古本反駁朱子對於大學的格物補傳。儘管這種方式被他的對手羅欽順以相同的方式一一反駁,但確實是晚明文字考據的濫觴。


明代中葉是儒學的百花齊放時期,心學的出現既是當時思想界的震撼彈,亦是其興奮劑,不只促成朱學的分化和修正,王學本身也因對於陽明思想的解釋不同而各自建立自身的學派。學術的多元促成許多游離於兩派之間,甚至有些超出理學範疇的學者出現,如高拱、張居正皆建立了與朱王兩派差異不少的儒學見解,楊慎的考據學和經學更是獨樹一幟。他們在明代儒學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該如何理解?朱王兩派的劃分是否合適?以師承或地域來界定學派適當嗎?有所謂的「氣學派」存在嗎?或是有更多的學派分類可能?如何看待個別儒者的自身主體性?如何避免目的論的方式去述說思想史?思想文化史的述說方式是否可能?明代儒學的詮釋仍有許多新的可能,尤其是在思想極度豐富的十六世紀前中葉。

avatar-img
8會員
42內容數
簡單介紹明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組織架構和職掌,略有涉及實際政治運作中的角色,亦會包括幾篇番外談明代的官員任用、考核和退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淵閣 的其他內容
前言 自從讀明代儒學以來,對於明代儒學發展一直有不少想法,也很想寫篇文章來記錄和作為讀書的筆記,因此構思了這個系列。我寫的這五篇文章涵蓋明代前中後期,大致以陽明心學做為中心分歧點,去簡單介紹當時的儒學發展。 當然僅僅五篇文章不可能涵蓋這三百年的儒學
這次我想簡單談談明人文集的編輯方式以及各種文類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參考。 一、體例:明人文集我也收集了近百種,雖然真正看完的不到三分之一,但就我的了解,文集的編排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類: 1.依文類分卷編排: 如王陽明的「王文成公全書」就是精典例子,全書依照語錄、書信、奏疏、雜
研讀明人文集已經數年,雖然只是興趣使然,但剛開始真正讀文集也備感艱辛。其中最困擾我的是這些文集中提到的人物究竟是誰?畢竟古人不如同我們現代稱名道姓,那是只有家中長輩或是朝堂之上才如此稱呼,根據人物間關係的不同稱呼對方名號、字、郡望或官職。官職最令我一頭霧水,因為明代人稱呼官職常用雅稱,
前言 自從讀明代儒學以來,對於明代儒學發展一直有不少想法,也很想寫篇文章來記錄和作為讀書的筆記,因此構思了這個系列。我寫的這五篇文章涵蓋明代前中後期,大致以陽明心學做為中心分歧點,去簡單介紹當時的儒學發展。 當然僅僅五篇文章不可能涵蓋這三百年的儒學
這次我想簡單談談明人文集的編輯方式以及各種文類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參考。 一、體例:明人文集我也收集了近百種,雖然真正看完的不到三分之一,但就我的了解,文集的編排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類: 1.依文類分卷編排: 如王陽明的「王文成公全書」就是精典例子,全書依照語錄、書信、奏疏、雜
研讀明人文集已經數年,雖然只是興趣使然,但剛開始真正讀文集也備感艱辛。其中最困擾我的是這些文集中提到的人物究竟是誰?畢竟古人不如同我們現代稱名道姓,那是只有家中長輩或是朝堂之上才如此稱呼,根據人物間關係的不同稱呼對方名號、字、郡望或官職。官職最令我一頭霧水,因為明代人稱呼官職常用雅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看了明朝與清朝的簡史史料後,覺得這兩個以儒家思想統治的王朝,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偏頗和盲點,與前代唐朝與宋朝的巔峰文明,有很大的落差。 @清朝文化固守儒家的形式與禮法,但是大量文字獄箝制思想,使得清朝文人的思考僵化,應變能力薄弱,康雍乾的大興文字獄,幾乎把清朝文人搞笨搞宅了;清朝末年工業文明及
Thumbnail
現正展出於鹿港十宜樓的掌中戲傳統木作戲台,是由人間國寶李秉圭老師帶領藝生完成的傳習作品。「鹿溪文史工作室」安排了一系列現場使用此戲台演出的傳統掌中戲活動。 我在上週六觀賞了由「彰藝園掌中劇團」出演的《鄭和下西洋》之〈撒髮國〉戲齣,驚嘆裡面有眾多與道門修練相關的符碼,正好來一篇久違的觀後心得。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傅佩榮:「『明德』是一個古代經常使用的術語⋯⋯你現在有兩個選擇,你如果唸〈大學〉這篇文章,它出現在秦漢之際所編成的《禮記》這本書裡面,你要參考什麼?你要參考一千多年之後朱熹的解釋?還是參考在它之前《尚書》裡面的解釋?」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看了明朝與清朝的簡史史料後,覺得這兩個以儒家思想統治的王朝,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偏頗和盲點,與前代唐朝與宋朝的巔峰文明,有很大的落差。 @清朝文化固守儒家的形式與禮法,但是大量文字獄箝制思想,使得清朝文人的思考僵化,應變能力薄弱,康雍乾的大興文字獄,幾乎把清朝文人搞笨搞宅了;清朝末年工業文明及
Thumbnail
現正展出於鹿港十宜樓的掌中戲傳統木作戲台,是由人間國寶李秉圭老師帶領藝生完成的傳習作品。「鹿溪文史工作室」安排了一系列現場使用此戲台演出的傳統掌中戲活動。 我在上週六觀賞了由「彰藝園掌中劇團」出演的《鄭和下西洋》之〈撒髮國〉戲齣,驚嘆裡面有眾多與道門修練相關的符碼,正好來一篇久違的觀後心得。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傅佩榮:「『明德』是一個古代經常使用的術語⋯⋯你現在有兩個選擇,你如果唸〈大學〉這篇文章,它出現在秦漢之際所編成的《禮記》這本書裡面,你要參考什麼?你要參考一千多年之後朱熹的解釋?還是參考在它之前《尚書》裡面的解釋?」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