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距離 剛剛好

2023/09/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醫師與病人​ 最舒服的距離是多少?

當上主治醫師之後,常常有病人跟我要聯絡方式。一開始覺得沒關係,就當交個普通朋友而已,於是就加了LINE。
殊不知這才是麻煩的開始....

一開始病人會傳些長輩圖或雞湯文,就是每個群組都會傳的那種,想說不用回覆也不麻煩。但是漸漸開始有人會線上諮詢一些問題:

"小孩發燒了要去醫院嗎?"
"我得了流感,小孩都跟我睡會不會被我傳染?",。
"妹妹現在上吐下瀉,請問醫師她可以吃些什麼?"

有空的時候我會馬上回覆,在巡房或是看診時就會忙完再處理。

時間一長,這樣的訊息越來越多,私人休息時間慢慢受到影響。總是會反射性地看一下LINE,深怕漏掉了家長的訊息,讓家長在LINE上苦等答案,延誤了孩子就醫的時間。連半夜都有病人傳LINE來發問,讓我開始壓力山大。

最後開始出現"蕭醫師你門診額滿了,可以幫我手動加掛嗎?" 或是"醫師你門診病人好多,孩子待會要補習,可以先看嗎?"諸如此類無理的要求。

心想這樣下去真的不行,所以開始不去積極回覆LINE上面的訊息。有問題就請病人來看門診,沒門診就來看急診。過去像是chatGPT有問必答的快速模式,現在變成偶有回覆的待機模式。當然有人覺得我這樣做不近人情,甚至也有情緒勒索,覺得以前可以,為何現在就不行之類的抱怨。

對於這些,我只能無奈地接受。

但是拒絕再跟新的病人交換聯絡方式,下班不用處理病人的私訊,讓我終於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保持距離 是一件對彼此都好的事!

對於加LINE這件事,後來我反省了好一陣子。

我的出發點是"對病人的善意",而家長的出發點是"對醫師的信賴"。

一個醫師不關心病人,根本不會想給LINE讓病人問。一個病人不信賴醫師,根本也不會想諮詢醫師的意見。

那既然出發點是良善的,為何最後會讓雙方都覺得不舒服呢?

因為我們心理上並沒有保持適當的"生物距離"

生物距離指的是兩個同類生物在一起,彼此可以感到最舒服的間隔距離。 --李維菁

距離不只產生美感,同時也產生了安全感和舒適感。

電線杆上站著許多鳥兒,彼此之間似乎有種默契,會無意識地保持一定的距離。事實上每個物種都會有距離遠近不同的"領域",只要不越過那條線,獅子和斑馬也可以在同一個綠洲喝水。

捷運上人貼著人,過近的距離會聞到對方身上的汗味,感覺呼吸的熱氣吹在臉上,聽到對方手機裡女友撒嬌的聲音。老實說,這些並不是搭捷運時,乘客想要的感覺。我們喜歡有位子坐,喜歡保持一點說話的隱私,以及安心的距離。

在工作之餘,去處理病人的問題當然ok。但是當在任何時間,對任何問題都會回覆時,病人可能會忘了醫師不是只有一個病人要處理,而且醫師也是需要休息的。甚至可以說,是我把病人慣壞的。

於是我終於了解:

醫師和病人最適合的距離,就是離開醫院之後不談病情。

在這樣的前提下,依然可以跟家長或病人成為朋友。

畢竟每個人都需要朋友,而且交朋友並不犯法。

當然有些病情容易變化的病人,如膽道閉鎖的患者,我還是有加LINE。

有趣的是,這些真正嚴重的病人,平常不會亂丟訊息給我,只有過年過節才會傳祝賀的貼圖。真正會LINE我的狀況,都是人已經躺在急診了。

我想他們真的能體會醫師和病人沒有兩樣,都需要休息。


"剛剛好"的距離,是一種態度

在許多方面,保持"剛剛好"的距離是一種"中庸",更是一種"恰如其分"的智慧。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朋友之間偶而互相問候,有難時拔刀相助。即使沒有天天在一起,只要彼此欣賞,友情便會長久。若是天天膩在一起,不知不覺間失了分寸,過分的玩笑或試探都有可能壞了這份友誼。

情人之間也是如此。或許戀情開始時,會覺得每天查勤是對方愛的表現。但久而久之會變成一種心理負擔。若是偷看對方的電子郵件或聊天訊息,更是直接破壞彼此的信任感。想多了解自己愛的人並沒有錯,但要知道每個人都有不想說的秘密。想知道除非對方覺得可以跟你分享,主動告訴你。不然情人相處之間,還是保有一點神祕感才好。

在職場上也是如此。老闆可以發獎金給員工激勵他們,增加團隊效率;可以關心員工,主動了解他們生活的難處。但不該跟員工稱兄道弟,在心理上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員工拿翹,自以為是。

著名的"刺蝟理論"也提到了距離感的重要。 有兩隻刺蝟,在冰天雪地的草原上遇見。他們提議互相擁抱來取暖。但是太靠近的結果就是被彼此的刺刺傷。後來他們互相靠近不擁抱,找到了不被刺傷的最佳距離,最後成功取暖活了下來。


這樣剛剛好的距離,你找到了嗎?




蕭冠群  小兒科醫師X溫氏針灸
蕭冠群 小兒科醫師X溫氏針灸
職業是兒科醫師 帶你看透醫界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