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距離 剛剛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醫師與病人​ 最舒服的距離是多少?

當上主治醫師之後,常常有病人跟我要聯絡方式。一開始覺得沒關係,就當交個普通朋友而已,於是就加了LINE。
殊不知這才是麻煩的開始....

一開始病人會傳些長輩圖或雞湯文,就是每個群組都會傳的那種,想說不用回覆也不麻煩。但是漸漸開始有人會線上諮詢一些問題:

"小孩發燒了要去醫院嗎?"
"我得了流感,小孩都跟我睡會不會被我傳染?",。
"妹妹現在上吐下瀉,請問醫師她可以吃些什麼?"

有空的時候我會馬上回覆,在巡房或是看診時就會忙完再處理。

時間一長,這樣的訊息越來越多,私人休息時間慢慢受到影響。總是會反射性地看一下LINE,深怕漏掉了家長的訊息,讓家長在LINE上苦等答案,延誤了孩子就醫的時間。連半夜都有病人傳LINE來發問,讓我開始壓力山大。

最後開始出現"蕭醫師你門診額滿了,可以幫我手動加掛嗎?" 或是"醫師你門診病人好多,孩子待會要補習,可以先看嗎?"諸如此類無理的要求。

心想這樣下去真的不行,所以開始不去積極回覆LINE上面的訊息。有問題就請病人來看門診,沒門診就來看急診。過去像是chatGPT有問必答的快速模式,現在變成偶有回覆的待機模式。當然有人覺得我這樣做不近人情,甚至也有情緒勒索,覺得以前可以,為何現在就不行之類的抱怨。

對於這些,我只能無奈地接受。

但是拒絕再跟新的病人交換聯絡方式,下班不用處理病人的私訊,讓我終於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保持距離 是一件對彼此都好的事!

對於加LINE這件事,後來我反省了好一陣子。

我的出發點是"對病人的善意",而家長的出發點是"對醫師的信賴"。

一個醫師不關心病人,根本不會想給LINE讓病人問。一個病人不信賴醫師,根本也不會想諮詢醫師的意見。

那既然出發點是良善的,為何最後會讓雙方都覺得不舒服呢?

因為我們心理上並沒有保持適當的"生物距離"

生物距離指的是兩個同類生物在一起,彼此可以感到最舒服的間隔距離。 --李維菁

距離不只產生美感,同時也產生了安全感和舒適感。

電線杆上站著許多鳥兒,彼此之間似乎有種默契,會無意識地保持一定的距離。事實上每個物種都會有距離遠近不同的"領域",只要不越過那條線,獅子和斑馬也可以在同一個綠洲喝水。

捷運上人貼著人,過近的距離會聞到對方身上的汗味,感覺呼吸的熱氣吹在臉上,聽到對方手機裡女友撒嬌的聲音。老實說,這些並不是搭捷運時,乘客想要的感覺。我們喜歡有位子坐,喜歡保持一點說話的隱私,以及安心的距離。

在工作之餘,去處理病人的問題當然ok。但是當在任何時間,對任何問題都會回覆時,病人可能會忘了醫師不是只有一個病人要處理,而且醫師也是需要休息的。甚至可以說,是我把病人慣壞的。

於是我終於了解:

醫師和病人最適合的距離,就是離開醫院之後不談病情。

在這樣的前提下,依然可以跟家長或病人成為朋友。

畢竟每個人都需要朋友,而且交朋友並不犯法。

當然有些病情容易變化的病人,如膽道閉鎖的患者,我還是有加LINE。

有趣的是,這些真正嚴重的病人,平常不會亂丟訊息給我,只有過年過節才會傳祝賀的貼圖。真正會LINE我的狀況,都是人已經躺在急診了。

我想他們真的能體會醫師和病人沒有兩樣,都需要休息。


"剛剛好"的距離,是一種態度

在許多方面,保持"剛剛好"的距離是一種"中庸",更是一種"恰如其分"的智慧。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朋友之間偶而互相問候,有難時拔刀相助。即使沒有天天在一起,只要彼此欣賞,友情便會長久。若是天天膩在一起,不知不覺間失了分寸,過分的玩笑或試探都有可能壞了這份友誼。

情人之間也是如此。或許戀情開始時,會覺得每天查勤是對方愛的表現。但久而久之會變成一種心理負擔。若是偷看對方的電子郵件或聊天訊息,更是直接破壞彼此的信任感。想多了解自己愛的人並沒有錯,但要知道每個人都有不想說的秘密。想知道除非對方覺得可以跟你分享,主動告訴你。不然情人相處之間,還是保有一點神祕感才好。

在職場上也是如此。老闆可以發獎金給員工激勵他們,增加團隊效率;可以關心員工,主動了解他們生活的難處。但不該跟員工稱兄道弟,在心理上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員工拿翹,自以為是。

著名的"刺蝟理論"也提到了距離感的重要。 有兩隻刺蝟,在冰天雪地的草原上遇見。他們提議互相擁抱來取暖。但是太靠近的結果就是被彼此的刺刺傷。後來他們互相靠近不擁抱,找到了不被刺傷的最佳距離,最後成功取暖活了下來。


這樣剛剛好的距離,你找到了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一篇簡單介紹了如何安排健康檢查的方案。這一篇我們來聊聊健康檢查前會想知道的各種問題! 是的。因為抽血的生化檢驗通常會包括血糖、血脂、膽固醇等項目,這些數值都會被進食影響。胃裡有食物會讓胃脹大,影響超音波檢查。所以建議前一天晚上十二點後須禁食。可以少量喝水止渴,
健檢套餐五花八門 讓人看到選擇困難 教你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檢查
近年來預防醫學意識抬頭,大家都知道要定期去做健康檢查(健檢)。 但是 你真的了解健檢嗎? 到底幾歲需要做健檢? 需要做哪些項目? 有的項目看不懂? 基本花費多少?越貴的項目越好? 一系列文章帶你安排完美的健檢!
"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 "無視族群的差異與需求" 這就是我們對待2%國民的方式
前言 這個月NETFLIX推出了律政劇<八尺門的辯護人>。在此之前我對作者和原著毫無概念,純粹是衝著男主角李銘順來看的。他演起警察或律師這類角色時,真是霸氣十足,有模有樣。酷酷的中年大叔加上顯眼的劇名,讓我立馬一口氣看完全集。
上一篇簡單介紹了如何安排健康檢查的方案。這一篇我們來聊聊健康檢查前會想知道的各種問題! 是的。因為抽血的生化檢驗通常會包括血糖、血脂、膽固醇等項目,這些數值都會被進食影響。胃裡有食物會讓胃脹大,影響超音波檢查。所以建議前一天晚上十二點後須禁食。可以少量喝水止渴,
健檢套餐五花八門 讓人看到選擇困難 教你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檢查
近年來預防醫學意識抬頭,大家都知道要定期去做健康檢查(健檢)。 但是 你真的了解健檢嗎? 到底幾歲需要做健檢? 需要做哪些項目? 有的項目看不懂? 基本花費多少?越貴的項目越好? 一系列文章帶你安排完美的健檢!
"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 "無視族群的差異與需求" 這就是我們對待2%國民的方式
前言 這個月NETFLIX推出了律政劇<八尺門的辯護人>。在此之前我對作者和原著毫無概念,純粹是衝著男主角李銘順來看的。他演起警察或律師這類角色時,真是霸氣十足,有模有樣。酷酷的中年大叔加上顯眼的劇名,讓我立馬一口氣看完全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醫病關係很難在短時間建立,剛開始我的醫生病患不多,我們能聊得很多,後來他的名氣逐漸響亮,每次門診都上百人,我們能說話的時間大量壓縮,有時短到只能用一個眼神來表達那段時間的情緒。經驗豐富的醫生也是一看就知道,有時無聲勝有聲。 從我二十多歲發病,這十幾年的時間想起來也是不可思議。
Thumbnail
在職場上,距離感確實是必要的。但是,這個「距離」可不是要我們變成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要學會在親近和專業之間找到平衡。文章探討了在職場上保持適當距離感的重要性,分享了一些小撇步和故事,並提醒人們要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點。
自從近一年來開放醫師跟診後,我才知道以前我的老師們的心情 一如往常,我都會在第一次見面時,先說好我診間的規則:首要一定要對患者尊重、有禮貌;再者因學校交通往返的問題,所以可以遲到、可以早退,只要注意安全就好!請假也很自由,因為這是自主性的學習,沒有強迫,我們也沒有收錢,一切都以自在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想與大家探討與人相處時的情感表達與距離調整,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聯繫。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體會,也反思了自己的情感表達是否適度。文章中還提及了社交冷漠的現象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是一篇關於情感與人際關係的深入探討。
Thumbnail
關於在急診病患眾多的情況,很多時刻患者只能在等候,這時刻隨著時代的發達,你會發現急診超多患者在等候時後,除了聊天之外,會開始划手機、講電話,這就代表掛診的人口中,有一部分其實不用太緊急先處理的,而我們最後還是得一一處理,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存在,那麼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了作者與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以及面對關係結束時的感受。作者表示自己容易與他人建立關係,並在短時間內將對方納入心中。然而,當關係結束時,作者也感受到難過,需要花時間來緩解這種情緒。儘管如此,作者仍然感激每一段關係帶來的成長與陪伴。最後,作者表達了對助人工作的渴望,希望將溫暖與力量回饋給他人。
Thumbnail
想建立有效且和諧的人際關係,就要學習尊重與體貼他人。 尋求協助前先考慮對方的立場和限制,並透過文章中的三個要點即可事半功倍。
Thumbnail
過去的自己總是對事情黑白分明,而現在則學會保持距離,不再輕易對別人的情緒或行為有反應。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關係的改變,以及保持距離所帶來的舒適感與自我成長。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醫病關係很難在短時間建立,剛開始我的醫生病患不多,我們能聊得很多,後來他的名氣逐漸響亮,每次門診都上百人,我們能說話的時間大量壓縮,有時短到只能用一個眼神來表達那段時間的情緒。經驗豐富的醫生也是一看就知道,有時無聲勝有聲。 從我二十多歲發病,這十幾年的時間想起來也是不可思議。
Thumbnail
在職場上,距離感確實是必要的。但是,這個「距離」可不是要我們變成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要學會在親近和專業之間找到平衡。文章探討了在職場上保持適當距離感的重要性,分享了一些小撇步和故事,並提醒人們要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點。
自從近一年來開放醫師跟診後,我才知道以前我的老師們的心情 一如往常,我都會在第一次見面時,先說好我診間的規則:首要一定要對患者尊重、有禮貌;再者因學校交通往返的問題,所以可以遲到、可以早退,只要注意安全就好!請假也很自由,因為這是自主性的學習,沒有強迫,我們也沒有收錢,一切都以自在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想與大家探討與人相處時的情感表達與距離調整,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聯繫。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體會,也反思了自己的情感表達是否適度。文章中還提及了社交冷漠的現象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是一篇關於情感與人際關係的深入探討。
Thumbnail
關於在急診病患眾多的情況,很多時刻患者只能在等候,這時刻隨著時代的發達,你會發現急診超多患者在等候時後,除了聊天之外,會開始划手機、講電話,這就代表掛診的人口中,有一部分其實不用太緊急先處理的,而我們最後還是得一一處理,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存在,那麼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了作者與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以及面對關係結束時的感受。作者表示自己容易與他人建立關係,並在短時間內將對方納入心中。然而,當關係結束時,作者也感受到難過,需要花時間來緩解這種情緒。儘管如此,作者仍然感激每一段關係帶來的成長與陪伴。最後,作者表達了對助人工作的渴望,希望將溫暖與力量回饋給他人。
Thumbnail
想建立有效且和諧的人際關係,就要學習尊重與體貼他人。 尋求協助前先考慮對方的立場和限制,並透過文章中的三個要點即可事半功倍。
Thumbnail
過去的自己總是對事情黑白分明,而現在則學會保持距離,不再輕易對別人的情緒或行為有反應。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關係的改變,以及保持距離所帶來的舒適感與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