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國家博物館的是十分熱門的景點
講到出國玩,行程裡少不了逛博物館。荷蘭是歐洲熱門的旅遊勝地,傳承數百年的藝術風興盛,光是阿姆斯特丹就有將近100間博物館,是全世界博物館密度最高的城市。而這麼多的博物館中,又以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最富盛名,被視為荷蘭國寶的巴洛克繪畫代表藝術家—林布蘭(Rembrandt)的代表畫作,就珍藏在這座博物館之中。
結束了丹麥的行程,從哥本哈根坐飛機啟程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大概需1個半小時。來到荷蘭的第一站,我選擇先來充飽藝術能量,博物館給它逛起來就對了!
在房價極其昂貴的阿姆斯特丹,出國前幾經考慮,最後選了離首都一站的Sloterdijk,房價親民多了,雖然無法把運河看好看滿,不過旅行就是這樣,總要有所取捨。
搭乘SAS航空
由機場前往Sloterdijk,離阿姆斯特丹不遠
靠的是這張一日券
Sloterdijk車站附近相當空曠
附近的商辦大樓
首都除了火車、公車之外,路面電車也相當發達。住宿飯店旁就有停靠站,就直接坐上去,成為來到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印象。
飯店旁邊就有路面電車可搭
路面電車長這樣子
電車的班次蠻多的,搭乘的這節車廂很新,跟公車的車廂沒兩樣,但下車前要記得按鈴就是了。
車廂內觀
阿姆斯特丹有好多間博物館想去逛,像是梵谷博物館、市立博物館、國家博物館、蠟像館等等,一來時間有限,二來門票真的不便宜,太貪心不會有好下場,與其走馬看花,不如選定只看一個就好。
下車後就能看到迷人的運河景色
怎麼拍都好看
會看到入迷
國家博物館到了
國家博物館是荷蘭規模最大、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地位就像是我們的故宮一般。荷蘭代表性的藝術家,像是梵谷、林布蘭、維梅爾、魯本斯等人的作品,這裡全都有,有點像一網打盡、來一趟就全部打包的概念。
該館原本在1800年成立於海牙,1885年才搬到現址。博物館是由Pierre Cuypers所設計,阿姆斯特丹的中央車站,同樣也出自他的手。
由博物館往下拍攝
博物館的花園相當別緻
很適合來逛一逛
少不了代表性的鬱金香
噴水池中的遊客玩得不亦樂乎
走進大廳就被這高眺的空間及設計所折服,現場真的是人聲鼎沸,有點不太妙的感覺,人怎麼這麼多啊?
大廳十分明亮
到處都是人
建築細節很有看頭
大廳上方的玻璃灑入光線
讓人流連忘返
出國前就做好功課,先看林布蘭的成名作,有時間再看別的。謹守這個原則,跟知名的電動按摩椅廣告台詞相反,這座博物館若真要看,三天三夜也看不完,當然要做選擇啦,哈哈!
當天巧遇老師帶一群小孩前來參觀
來到林布蘭《夜巡》的畫作前,我的媽啊,這已不是人山人海能形容了,跟菜市場沒兩樣,滿坑滿谷的人,還有老師帶著學生席地而坐,這⋯⋯這⋯⋯這⋯⋯。
這已是我擠了又擠才拍到的(你看,畫作前方就有幾個人坐在地上)
要能夠不拍到人,不知得等到何年何日
細部照:畫面左手邊的巡視官下令集結,左手的手勢看起來在指揮他左邊的助理
細部照:林布蘭就在左邊數過來第二個
細部照:畫中幾乎每個人都很有戲,這真的很不像是要集結出動的射手隊
這幅畫作可說是鎮館之寶,名稱其實有誤,畫中的射手隊其實是在白天集結,不過大家也就繼續沿用下去。林布蘭本來是要畫16位射手,依據每個人的位置收取不同價碼,但明眼人一看便知,畫中有兩倍以上的人,甚至還有3個小孩,不是射手隊的林布蘭把自己也畫了進去,這個類似義勇軍的射手團,在林布蘭的畫中,看似多頭馬車、毫無章法,帶著濃濃的諷刺意味。
林布蘭的巧手,將光影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讓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也難怪他是巴洛克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更被譽為荷蘭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地位還高過梵谷)。幾年前博物館重新開幕時的廣告,也是以《夜巡》的快閃活動來收尾,足見他在荷蘭的地位了。
館中其他畫作
館中其他畫作
館中其他畫作
人物畫
這張很生動
這張也很棒
參觀人潮實在太過可怕,說實在的,很難靜得下心來好好的欣賞這些大師的作品。只能拍拍照,也顧不得角度或是會不會拍到別人,先拍了再說。
這個角落又坐了四個妹妹
展示廳(遠方又能看到有人坐在地上)
展廳上方很有看頭
精選幾件我覺得不錯的雕刻作品
要在石頭上展現生命力,真是不容易
這四尊都不一樣
海神波賽頓的兒子-崔萊頓吹海螺
近照
很有張力的雕刻
國家博物館中另一幅必看的大作,出自光影大師維梅爾(Vermeer)之手,維梅爾和林布蘭兩人都是運用光影的高手,開啟後代諸多畫家仿效。《倒牛奶的女僕》優美的留下倒牛奶的那一瞬間,以往在大學上藝術欣賞時曾聽老師解釋過,現場看的感覺完全不同,畫中女僕、物體所呈現的光影效果,果然是光影大師。
另一件鎮館之寶
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
值得一提的是,館內通道處的拱形天花板、彩色馬賽克玻璃、地板、牆上,均很有看頭。17世紀荷蘭在貿易、藝術領域稱霸,堪稱荷蘭的黃金年代,館內二樓集結了這個年代的藝術精華,我認為也是此館最有看頭之處。
Great Hall-拱形天花板
牆上太多東西值得慢慢欣賞
地板也是
彩繪玻璃十分精彩
愈看愈入迷
休息區域也見巧思
最後我想花點篇幅介紹林布蘭傳奇的一生,才算對得起這位發明了林布蘭光的大師。他在畫作中運用眼睛下方的三角形光影的手法,也成了現代攝影必學的技巧,我在大一上基礎攝影時,就對這個名詞十分熟悉了。
林布蘭年輕時的自畫像(取自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官網)
林布蘭出生於1606年,繪畫天分過人,很早就成名,1631年搬到阿姆斯特丹,接受了一件委託案,他將解剖醫生及人們展現出的求知欲表現得如此生動,《杜普醫生的解剖學課》(收藏於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將另文介紹)讓他聲名大噪,上流社會爭相指名他來畫肖像。
林布蘭的大作《杜普醫生的解剖學課》(取自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官網)
1634年他和畫商的堂妹莎斯姬亞結婚,婚後災難悄悄降臨。林布蘭隨性揮霍,喜好收藏藝術品及各種科學發明、珍寶,還斥資買下房產,日後成為壓垮他的稻草。他太太三度懷孕但孩子均夭折,唯一一個倖存的兒子也是體弱多病,莎斯姬亞在1642年過世,這也是林布蘭完成《夜巡》的約莫時間,之後他的畫風出現明顯轉變,以往人物細節的手法不復見,簡單描繪輪廓及特徵取而代之。
他的畫風轉變,模糊輪廓的處理方式與當下古典風所偏好的精準線條大異其趣,作品常被客戶拒收。原已負債累累,畫作又不斷被退貨,財務狀況每況愈下,權貴紛紛棄他而去,最後被迫宣告破產,房子、畫作及收藏品均遭拍賣。晚年孤獨一人過活,1669年辭世時他已一窮二白,也沒有必要留下遺囑了。他晚年的自畫像,似乎更能看出他的滄桑,表情嚴肅凝重,手法狙獷,將開高走低、百轉千回的人生毫無保留的赤裸呈現。
林布蘭晚年的自畫像,看得出滄桑感(取自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官網)
這趟荷蘭國家博物館之行,時間不太夠,參觀人潮太多,所幸看到林布蘭及維梅爾的代表大作。兩位大師施展光影魔法,佳作盡收眼底,值回票價。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日後再行介紹。“瘋迷”歐洲,下回見!
歡迎追蹤本專題或到臉書粉專《JC Talks》一同瘋迷歐洲!
更多文章,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