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蒂岡集結了上千年的藝術與宗教於一身
世界上地理面積最小、同時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你猜是那一國?答案是梵蒂岡!不但發行郵票、貨幣、還有自己專屬的媒體呢!小歸小,但梵蒂岡卻是全球天主教徒的聖地,同時也保留豐富的藝術珍品,多部電影的推波助瀾下,成為遊客爭相到訪之處。
迷你國家,彈丸之地,還能發揮無形的影響力,左右全球約六分之一人口,也只有梵蒂岡了!
帝國分裂、教會分裂
上回提及羅馬帝國在西元四世紀後開始走下坡,而西元330年之際,君士坦丁大帝將拜占庭設為帝國新都,也因此帝國的重心開始往東移。
日後造成了帝國一分為二、東西羅馬帝國漸行漸遠。西羅馬帝國雖在西元476年被日耳曼入侵而消滅,不過羅馬仍是西方教會的核心,但與君士坦丁堡之間,就信仰的儀式、神學解釋、如何管理教會等,長期以來發生不少爭辯。

西元1054年教會的分裂,形成了希臘正教為代表的東正教,以及羅馬天主教,這也被稱為基督教的第一次分裂。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承襲了行政、法律、血統的東羅馬帝國,仍維持了近千年之久。
宗教信仰的中心
教堂
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元四世紀時下令打造聖彼得大教堂。一直到14世紀時又開始改建,找來了首屈一指的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為教堂立起了大圓頂。

聖彼得大教堂給人一種富麗堂皇的感覺

無法穿越一層一層的人牆,遠遠的留下這張照片
米開朗基羅所設計近140公尺高的圓頂,成為梵蒂岡最顯眼的地標。而進入教堂後,被重重人牆、擠得水洩不通的地方,就是他在年紀輕輕的25歲時、就完成的大理石作品—聖殤(Pieta),這幅作品被玻璃框重重保護,無奈人實在太多,只好放棄擠到最前面,用這一張模糊的照片代表到此一遊。
教堂內的祭壇,有座雕工華麗無比的聖體傘,是由鼎鼎有名的巴洛克大師貝尼尼設計,讓這座教堂中的舞台,散發耀眼的光芒。
廣場
貝尼尼得到教皇的充分信任,因而得以大展身手,今日在聖彼得大教堂前,由280根大石柱而打造出的兩個半圓形長廊,用以象徵耶穌張開雙臂、擁抱其子民。
廣場中央立了一座41公尺的埃及方尖碑,圓形長廊頂端還立有162座聖人雕像,整座廣場相當壯觀,氣勢恢弘。
藝術瑰寶的聖殿
梵蒂岡另一個不能錯過的地方,就是梵蒂岡博物館了。

原本是用於教皇的官邸,不過15世紀開始開始進行改建,直到18世紀才算完工。整座博物館集結了歷代教皇搜集而來的珍貴藝術作品,橫跨了不同的時期,像是埃及、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等等,品項之豐富,讓人咋舌。
西斯汀禮拜堂
博物館中,人氣最旺的地方,莫過於西斯汀禮拜堂了。擠了滿坑滿谷的人,幾乎連站的地方都快沒了,而且,不時有警衛出面制止拍照,沒錯,這裡No Photo!
高達28.8公尺的天蓬,米開朗基羅以「創世紀」為主題,畫出三百多個人物,利用牆面及石柱,把畫面切割成方形及三角形區域。只不過,抬頭欣賞,其實是件辛苦的事。和前面的聖殤雕刻一樣,這時就會希望,如果有副望遠鏡那該多好!
米開朗基羅花了四年的時間在天花板上作畫,這期間除了教宗本人之外,誰也不准看。而他另一個作品《最後的審判》,以耶穌為中心,一手向上指代表好人上天堂,另一手向下指代表壞人下地獄,他也把自己畫進去了,就在耶穌右下角。
拉斐爾陳列室
另一位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的作品,更是博物館不可錯過的重點!
陳列室原是教皇的私人寓所,共有四個廳,拉斐爾銜命帶著他的一批學生重新設計,牆上的溼壁畫有些並非拉斐爾所為,但整體的設計是由他所主導完成。
翻修工程進行了16年之久,可惜他並沒有活著親眼看見完工的那一刻!
短短數小時的梵蒂岡之行,許多以前只出現在課堂上或教科書中的藝術佳作,得以親眼目睹,滿滿的視覺震撼。
所謂魚幫水、水幫魚。走訪梵蒂岡,相信更能體會藝術與宗教兩者間的形影不離。因為宗教在背後的大力資注,留下一幅幅讓世界驚豔的曠世巨作,影響力穿梭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