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物質慾望,你會快樂很多。」
基本對於物慾不追求這件事說起來很值得自豪,而我也一直認為這確實是增加煩惱的途徑之一,到底是因為對金錢沒有追求,因此乾脆地接受有多少錢花多少錢這件事,還是因為對物質的想法很少,以至於沒有特別動力去追求賺更多錢?無論哪一個,我都沒有為此感到特別踏實,這到底是為什麼?
照理說不應該再為「不滿足」感到不快樂才對,或者說,別說有獲得什麼所謂的「快樂」,畢竟快樂這種感受來得快去得也快,好像也沒有實際「降低不快樂」的感覺。
在外界以及自己看來一切都不虞匱乏時,我的心裡仍舊感到空乏,但卻不知其根本,使我感到很煩悶,就像找不到病因沒辦法治療一樣。
自己的思緒很多、產生得很快,時常像一坨毛線,越想就產生越多的結,最後亂七八糟地卡在腦子裡影響情緒,想法永遠都比行動即時且快速,最後時常空有想法而從未實踐過,開始覺得自己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而且頻繁產生「做不到」、「沒做到」的挫敗感,或是在真正要去做的時候很容易輕言放棄,一旦三分鐘熱度不斷重複,對能夠做到和堅持下去的自信心就會大打折扣。
後來我意識到,即便物質上我很容易滿足,心靈層面卻時常沒有,所以還是一直覺得少了什麼卻說不上來。
如果凡事都想兼得的話,就不會感到快樂。
一邊會因為無法同時做到而出現上面說的挫敗感,另一方面也會在猶豫不決間演變成最後什麼都做沒做。
就像一個人只有兩隻手,沒辦法同時做到五件事情。
比如你想放假,又想多賺點錢;
比如你想和朋友見面,卻又想窩在沙發上追劇;
比如你想和某個人告白,卻又希望你們的關係不會產生任何變化;
比如你想跳過煩人的廣告,卻又不想付費買會員。
因為一直在思考兩全其美的方式,不知不覺間卻為了沒有解答的解答而浪費時間,無法接受只能達成某一項,在難以取捨之間其實顯現了對既有選項、現況的不滿意,或者沒有著手去改變,既然不滿足,成功降低不快樂的可能性就少了很多。
想同時得到魚與熊掌,不一定會讓你得到更多滿足甚至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