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修行。修行指的是什麼?具體要怎麼做?|天善緣|活在娑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一天,有一個客戶又跑過來問我說:「師傅,什麼叫修行啊?修行要怎麼做呢?」 其實修行特別簡單,首先是這樣的,修行最基本的定義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接下來就是你為什麼要修正呢?那肯定是覺得自己有問題了,你才改正自己的錯誤,把自己錯誤的東西改正了,其實就就叫修行。 那麼這裡面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你需要能夠發現你有問題。 眾生其實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呢? 那就是「無明所障」,不認為你自己有問題,看不到問題。所以《心經》才會有這麼一句勸說:遠離顛倒夢想。 那麼人什麼時候能發現問題呢? 第一,就是通過跟別人對比。當你看大家好像都這麼乾,而自己那麼乾卻行不通,那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錯了? 第二,就是你真的吃苦頭了,倒霉的不行的時候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和認知到底是不是正確。因為佛也沒有辦法去度化一個順風順水的人,因為在他們的眼中,所有的東西都是認為是好的和對的,人沒有倒霉的時候,度化不了他。 如果說我不倒霉和我做的事情跟大家對比了之後,似乎沒有什麼分別的時候,那又是否是代表就正確了呢? 其實也未必。很多眾生認為好的東西,實際上是在消耗福報,而消耗福報這個東西,在眾生沒有看到消耗前,跟你說太多也沒有用,聽不進去。而消耗福報本身就是一個輪回中最大的問題。我們不能光消耗而不增加。 所以,修行的根本就是你一定要發現問題,當你不發現問題,你就不會修行的。然後發現自己有錯誤,並且努力的去修正自己的錯誤,這個其實就是修行的本質。 修行,其實包含了很多個部分。從不同的目標,不同的階段來看,修行的方式和標準各有不同。 而修行,有一個核心的內容,就是福慧雙修。而修行的方向,有一個核心的原則,我們叫「木桶法則」。而修行的基礎意義,就是自我提升,改善生活質量,擺脫自性向下,對輪回中的我做「熵減」。 那麼,修正自己行為的修行,到底有什麼內容? 從核心內容去理解,福慧雙修中的「福」,就是增加個人的福報。皆因我們一切的追求,不論是榮華富貴,錦衣玉食,權力官位,名譽地位,福祿機緣,幸運順利,婚姻美滿,興旺子孫,家宅安寧,健康高壽等等的一切,都是福報所具現顯化的結果。 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以上出現的不足,治本的方法就是把福報提升起來。而增加福報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益眾生,服務別人。給予人好,改善對方的生活質量,解決對方的困惑,消除對方的業力桎梏,度化對方走上反自性向下的路途等等,就能夠獲得功德,從而通過現世報,增加自己的福報。簡言之就是實踐「菩薩行」。 福慧雙修中的「慧」,修行就是增加自我的智慧,能夠明悟到眾多人間,非人間的法則(例如因果法則),以應對生活中(輪回中)的一切困難和煩惱。也就是說,讓自己可以游刃有餘地生活,因為明白一切事物運轉的規則,從而讓人生不會做無用功,不會活得不明不白,不會執著於虛幻的東西。正因如此,人能做到不因生活中的問題而加速消耗福報或扣減福報,著了輪回陷阱的道。 所以,要從根本上得到智慧,或者說學習得到智慧本身,就得需要看到越來越多的實相,掌握從無明到覺悟的「法」,例如佛法。 修行的原則,乃是奉行「木桶法則」 該法則的核心就是「短板理論」:一隻木桶能夠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木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是取決於木桶壁上最短的那塊。只有木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木桶才能盛滿水。只要這個木桶壁里有一塊不夠高,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而很多人都是一味地加強最高那塊木板,而忽略最低的那一塊。比如說,很多人認為專業能力的高低,就是成功的標準,但往往他們都敗在了心性之上。有的人以為自己努力就能成功,卻不知道世界的真實並非如表面般簡單,還有氣運在背後影響著際遇。很多修行的人,都挖空了心思在想著如何出世,追求精神世界,卻忘記了縱使是參天大樹,也不能沒了落地的根。 所以,既然修行的的基礎意義,就是修正自我,修正自己的目的就是自我提升,改善生活質量。那麼,修行的方向,就是得把短板修補起來。缺啥,就去加強啥。缺氣運的,就修氣運;缺心性的,就修心性;缺做事能力的,就修做事能力;缺智慧的,就修智慧;缺福報的,就修福報。 縱然是大福報之人,在缺乏智慧的情況下,福報都會不斷被折騰消耗甚至扣減,最後落得和普通人無異的程度。而一個充滿智慧的人,會懂得持續去增加福報,讓自己逐漸的變好。 具體要怎麼做呢? 增加福報的部分,這個有大善小善之分,反正勿以善小而不為。而是否能夠真正得到功德,就得看這個行善的結果,而不是行為本身。 而做功德所得的福報有兩種,一種是來世報,另一種是現世報。在以前,都是來世報的多。但隨著接近末法時代,很多的報都成了現世報,一點一點地向現世過度。 然後就是修各類的東西。氣運以及心性的修行,就離不開借助佛法的威力,像經文的修持,打坐的靜心,心性的約束,五毒四心的戒除,十善的踐行,乃至化解因果債等等。智慧的修行,就離不開瞭解更多的天地大道,看透更多的因果以及明悟更多入世當中的問題。 而在修行的過程中,還得契合天地氣息以及上面提及木桶法則。把現在缺乏的,又符合天地氣息的東西先修上,給自己打上補丁。而這個補丁到底是什麼,就需要從因果上去查。 而人間很多人都在說修行,但真正變好的又有幾個?不是在古文上玩文字遊戲鑽研,就是沒有有效的踐行。就好像有的人光吃中藥,不聽醫囑,沒有從生活習慣和情志上改正,結果藥都白吃了。

avatar-img
9會員
18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善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修行初期,我們面對所有事情時,應當面對各種事物的時候要放下感情,盡可能讓自己保持在冷靜的狀態。 我們首先要先有一個主動意識,就是先讓自己冷靜,然後再提醒自己一切皆為幻象,都是夢幻泡影,一切都是一場夢。 尤其是那些從天界下來的人,你不用去學習那麼多,也不用再去想別人怎麼樣的。因為曾經
其实我们看到一些人的可怜经历的时候,一般都会有很多的怜悯之心,就会觉得命运对他不公。这是因为我们只是用我们现有的知识和现有的认知去看待他目前的情况,是一种对他的有限的认识。 但是当使用“轮回法则”去看的时候呢,我们会看到一些东西,看到他的前生做了这么多的错事。那反而会觉得这家伙今生才受这点
1.打坐是否每個人都可以打坐?還是請教過仙家以後仙家說可以打坐的才可以打坐? 當然每個人可以打坐了。只是打坐就要分你怎麼打?是以修行為目的的打坐還是其他用途的打坐。而我們的打坐都是用於修行的。那其實這個打坐要的是什麼呢? 要的就是你的天魂開始工作,讓你的人魂給你閉嘴,讓他少去有想法。所以如
前言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是怎麼理解呢?這是一個同學的問題,實際上是出自於《金剛經》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的內容: 「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是法
問:仙家跟東北那種出馬仙的仙家, 性質一樣嗎?我看有的出馬仙還說什麼自己仙家去別人家偷燒雞吃,回來還懺悔保證以後不去了,跟講笑話似的⋯⋯ 首先,東北的出馬仙的東西有多離譜,我就不多說了。很多給人感覺莫名其妙的東西多了去。 不過,以正式出堂的人為例,野堂不算。出馬仙的最根本理解其實只有一點,那就是
最近很多学生都说:为什么这段时间的法器效果比较好? 其实是这样的,过去我们的法器只能是有能量的珠子部份开光,其他的配件上以前并不能进行开光。 所以珠子当然就用比较好的材料,各个珠子能量都算是比较饱满,能量比较好的才行。所以这都是要亲自去找的,而今年还能从新结缘的矿脉里出来的,反正现在的法器珠子找
在修行初期,我們面對所有事情時,應當面對各種事物的時候要放下感情,盡可能讓自己保持在冷靜的狀態。 我們首先要先有一個主動意識,就是先讓自己冷靜,然後再提醒自己一切皆為幻象,都是夢幻泡影,一切都是一場夢。 尤其是那些從天界下來的人,你不用去學習那麼多,也不用再去想別人怎麼樣的。因為曾經
其实我们看到一些人的可怜经历的时候,一般都会有很多的怜悯之心,就会觉得命运对他不公。这是因为我们只是用我们现有的知识和现有的认知去看待他目前的情况,是一种对他的有限的认识。 但是当使用“轮回法则”去看的时候呢,我们会看到一些东西,看到他的前生做了这么多的错事。那反而会觉得这家伙今生才受这点
1.打坐是否每個人都可以打坐?還是請教過仙家以後仙家說可以打坐的才可以打坐? 當然每個人可以打坐了。只是打坐就要分你怎麼打?是以修行為目的的打坐還是其他用途的打坐。而我們的打坐都是用於修行的。那其實這個打坐要的是什麼呢? 要的就是你的天魂開始工作,讓你的人魂給你閉嘴,讓他少去有想法。所以如
前言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是怎麼理解呢?這是一個同學的問題,實際上是出自於《金剛經》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的內容: 「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是法
問:仙家跟東北那種出馬仙的仙家, 性質一樣嗎?我看有的出馬仙還說什麼自己仙家去別人家偷燒雞吃,回來還懺悔保證以後不去了,跟講笑話似的⋯⋯ 首先,東北的出馬仙的東西有多離譜,我就不多說了。很多給人感覺莫名其妙的東西多了去。 不過,以正式出堂的人為例,野堂不算。出馬仙的最根本理解其實只有一點,那就是
最近很多学生都说:为什么这段时间的法器效果比较好? 其实是这样的,过去我们的法器只能是有能量的珠子部份开光,其他的配件上以前并不能进行开光。 所以珠子当然就用比较好的材料,各个珠子能量都算是比较饱满,能量比较好的才行。所以这都是要亲自去找的,而今年还能从新结缘的矿脉里出来的,反正现在的法器珠子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些年大家都為了家人,很少去觀照照顧自己的心,勞心勞力一生,是該回來觀照自己了。佛陀也是先了悟,處理好自己才開始為世人說法,每個人都要先處理好自己,才能真正開始。 當我們遇到很多不好的事情,情緒上來時。教你放下的人,都演聖人,在相同環境背景下,他不一定做得到。不要被道德綁架,少看毒雞湯。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人生中事與願違是很常見的。 雖然我們可能盡量計劃和預期, 但生命總是充滿了不可預測的變數。 接受這些挑戰並學會從中成長, 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逆境中,我們可以發展出更大的彈性和創造力, 這有助於我們找到新的方法應對困難。 所以,當不如人意時, 保持開放的態度,學會適應並從中學習
Thumbnail
有同修的修行也來做義工,也去做善事,怎麼不見修行的瑞相?怎麼都好像沒有消業障?也沒有越來越清淨,也沒有歡喜心?而且顛顛倒倒?他有很多心裡不乾、不淨、不如法的地方。「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有人來學佛修行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金剛乘根基不夠才會這樣!如果有照次第由顯入密,打好根基就不會。
Thumbnail
修行、修道,必然從修心開始。 因為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價值與文化,代表著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真理。 修道,就如同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思想價值,替換那自己從小學習來的心智與思維。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些年大家都為了家人,很少去觀照照顧自己的心,勞心勞力一生,是該回來觀照自己了。佛陀也是先了悟,處理好自己才開始為世人說法,每個人都要先處理好自己,才能真正開始。 當我們遇到很多不好的事情,情緒上來時。教你放下的人,都演聖人,在相同環境背景下,他不一定做得到。不要被道德綁架,少看毒雞湯。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人生中事與願違是很常見的。 雖然我們可能盡量計劃和預期, 但生命總是充滿了不可預測的變數。 接受這些挑戰並學會從中成長, 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逆境中,我們可以發展出更大的彈性和創造力, 這有助於我們找到新的方法應對困難。 所以,當不如人意時, 保持開放的態度,學會適應並從中學習
Thumbnail
有同修的修行也來做義工,也去做善事,怎麼不見修行的瑞相?怎麼都好像沒有消業障?也沒有越來越清淨,也沒有歡喜心?而且顛顛倒倒?他有很多心裡不乾、不淨、不如法的地方。「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有人來學佛修行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金剛乘根基不夠才會這樣!如果有照次第由顯入密,打好根基就不會。
Thumbnail
修行、修道,必然從修心開始。 因為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價值與文化,代表著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真理。 修道,就如同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思想價值,替換那自己從小學習來的心智與思維。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