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讀後感

2023/09/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名一開始就將作者在泰國森林寺院學到的神奇咒語告訴讀者了。非常神奇而有力量的簡短咒語。

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的紛爭,是來自於人們對於自己念頭的執著,認爲自己才是對的?這讓彼此相爭不休,積累不滿的情緒,甚且變成宿怨世仇。

如有一方或雙方能有餘裕往後退一步,去質疑自己的想法:「我可能錯了。」也許僵局就能有所鬆動,事情能有改善的空間。這對人際關係或只是與自己的關係都有助益。

作者本身的經歷也是極少見的,從一位頭銜閃亮、前途一片大好的瑞典經濟學家,在二十六歲那年聽從內在召喚,去泰國出家,而且還是以仿效佛陀時代生活方式的森林修行派,出家十七年後,又收到內在召喚決定還俗,而在好不容易重新適應現代社會,也找到人生伴侶,以爲可以從此白頭到老時,又發現自己罹患漸凍症,生命不到五年。

和普通人一樣,獲知這個晴天霹靂的惡耗,他的個人層面當然恐懼又悲傷,幸而十七年的僧人訓練,讓他內在總有一個平靜的覺察者,像第二人格般地存在,幫助他接納這個現實。

這本書,就記錄了他的人生,以及他所學到的智慧。

個人覺得作者在僧人生活中學到最強大的訓練是活在當下放下,而這兩項訓練,剛好幫助了他面對後來的疾病,藉由他的故事,又啟發了許多人,覺得宇宙真的自有其神奇的安排。

活在現代社會,我們總是習於掌控生活,想讓生活中的一切,包括日常、工作、人際關係、財務、健康⋯都能按照自己的計畫或前進,否則就會覺得焦慮、沮喪、憤怒,我們是多麼害怕失控。作者說,計畫沒有不好,而且是很棒的,但我們不要忘了給奇蹟留點空間。

我們早就不相信「冥冥中一切自有安排」,反而強調「人定勝天」,所以鼓勵積極進取、迅速行動、展現成果、歌頌成功,所以對於安靜向內覺察、臣服讓事情自己發生的智慧有所懷疑。作者也因為發現處在一個樣樣都要錢、大家都在找錢的社會氛圍,讓剛還俗的作者無法適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得了憂鬱症。

有感的章節:

讀完第十章時,覺得作者提到一個觀念很讓我印象深刻,他提到森林修行派的寺院文化,是建立在一個共識上:「我願意和你合作。你不必很完美、聰明或伶俐,我甚至不需要喜歡你。但是我已經準備好跟你合作了。」

這幾乎是許多人際關係的解方啊!如果世上多數人都有此共識,人際糾紛會大幅減少吧?

第二十一章講到他在英國寺院時,和另一位僧人朋友外出去化緣,在基督教盛行的島上,沒有人理會他們,在過午不食的原則下,如果到了規定的時間還沒有得到食物,那他倆就要餓肚子了。

就在剩最後半小時的時候,作者決定放棄,和朋友說打算明天再試。然後不到一分鐘,就有位和靄的老太太問他們在幹什麼,知道了之後,去買了餡餅請他們。接著又來一對年輕男女,知道他們是僧人,立刻跑去超市買了四袋的食物給他們。

以及第三十章,提到他和僧人朋友在泰國時,爲了辦理續簽簽證要去馬來西亞,雖然寺廟有基金會幫他們處理了去曼谷的火車票,但從曼谷到檳城的渡輪則沒提供票券。他倆在售票亭門口等著,由於僧人不經手金錢,而且不能乞求任何東西,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在枯等兩小時後,一個美國男子上前和他倆搭訕,然後出錢幫他們買了票解救了他們。

這些故事告訴讀者,要信任宇宙,會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所需要的。

不過,因爲僧人是不斷在練習放下「我執」等煩惱,和普通人相比,是較爲清澈的管道,所以也比較容易吸引到所需要的,如果我們也能讓自己放下恐懼與懷疑,是不是也能如此吸引呢?

還有第二十六章,講他在婚戒內側刻著「這也會過去」,提醒我們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都只是暫時的。

這句話讓我也挺有感的。

我想起三十歲左右,有一年患了輕微腎結石,有一側的腰一直很痠,那幾天,我就是用「這些日子總會過去的」,讓自己在服藥恢復期間,可以比較願意忍受不適。然而我不是僧人,沒有刻意的訓練,在日後面臨更嚴重的狀況時,我仍然陷入了焦慮中。

作者非常貼心,在重點的字句上,都將它加粗加黑,讓讀者可以很容易找到重點。整本書讀來如同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流過,時不時在陽光下閃耀點點智慧的晶瑩光輝。

以下是我自己畫線的句子(非加粗加黑的部分):

☘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我們的心理痛苦主要不是由外部世界引起,而是自己內心發生的事引發的。

☘所有的念頭中,最傷人的就是——我應該有所不同。

☘我們與自己達成的和平,是最重要的。一旦和解了,許多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至於書中有哪些充滿智慧的文字?就留待有興趣的朋友一探究竟吧!

購書由此去:

博客來-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books.com.tw)

    這裡收錄我的手繪、手寫作品,以及各類讀書心得,和早期部分極短篇,鋪展出極個人的創作及閱讀之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