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托蘭尼說:行情=資金+心理,今天我們來聊聊「資金」的部分。
資金有百百種用途,流動到股市的「水」,只會是一個經濟體所有貨幣供給的一部分,因此,在衡量資金對股市的影響之前,我們首先要觀察整個水庫的存水量有多少。
經濟學告訴我們,貨幣供給=貨幣基數×貨幣乘數。貨幣基數可以理解為各國央行實際「印出來的錢」,而貨幣乘數則是金融市場將這些真正的錢「一塊變兩塊」的神奇魔法。舉例來說,假設央行發行了十億元的鈔票,將這些錢存在銀行裡,銀行如果只是將這些存款原封不動的保管著,那麼十億元就永遠都是十億元。然而,銀行實際上會將收到的存款再貸放出去,賺取利息,那麼,如果銀行貸放了其中的50%,市場中就會同時存在十億元央行放在銀行中的存款,以及向銀行借款的企業或個人手中的五億元。如果借款人再將這五億元拿去購買商品,而賣方收到五億元後又把它存入銀行,那麼銀行就會有更多的資金能夠用來進行放款。在這樣的連鎖反應下,無形之中,市場的貨幣供給就會以倍數成長。
同樣的道理,如果央行要讓市場上的資金環境更為「寬鬆」或是更為「緊縮」,也可以分別透過影響「貨幣基數」和「貨幣乘數」這兩種方式:
從上圖可以看出,當央行資產負債表處於穩定或加速擴張階段的時候(貨幣基數增加),股市通常能夠延續比較長時間的多頭走勢;當增速減緩或進入縮表的時候(貨幣基數減少),市場則容易進入盤整和修正。需要注意的是,從央行調整政策收放資金開始、到透過貨幣乘數效應最終對經濟和股市造成影響之間,往往會有一段的時間的落差,這也是投資人檢視自己資產配置並做出相應調整的好機會。
雖然因為各國經濟情勢不同,個別央行的貨幣政策也不會完全同步,但由於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資金通常可以自由流動,因此整個資金池還是必須視作一個整體,而當我們觀察全球金融市場的時候,除了該國央行之外,也必須對全球主要央行的政策態度有所了解。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2022年中當美國和歐洲央行仍然處於緊縮階段時,中國和日本央行卻相對的轉向寬鬆,因此也間接改善了投資人的風險偏好、加快股市落底的時間。
另外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各國央行的「寬鬆」或「緊縮」操作的是本國貨幣,然而衡量全球資金水位的時候,美元卻是共同的標準,也因此,即使各國央行的政策沒有轉變,當美元走升的時候,全球資金環境無形之中也變得更加緊縮,而美元走貶的時候則會變得比較寬鬆。
觀察央行資產負債表可以讓我們了解「貨幣基數」,而M1與M2則可以告訴我們貨幣基數透過乘數效應後,在經濟體內最終創造出的貨幣總量。
從上圖可以看出,2022年主要國家的貨幣供給雖然是持續下滑的,但美元從10月開始走貶後,卻使得以美元計價的貨幣供給變得「相對寬鬆」,這也直接帶動了接下來股市的落底反彈。
我們如果要估計一國的貨幣供給能否流入股市,通常會觀察M1與M2。M1的定義為流通中的現金和銀行的活期存款,屬於「流動性」相對較高的貨幣定義,M2則是M1再加上定存,流動性相對較低。當M1相對M2增加的時候,能夠快速流入股市的資金相對較多,相反的,當投資人心態較保守的時候,可能會選擇將資金定存,M2也會相對增加。在上圖中可以看到,由於疫情期間美國政府的各項補貼,「有錢沒地方花」導致M1增速爆表,同時也讓美股水漲船高,但是當增速減緩甚至回落到M2以下時,市場即同步進入修正。
台灣的M1又有分成M1A和M1B,差別在於M1A只計入活存,而M1B還有包含活儲,由於活儲也屬於活期存款,所以我們使用M1B來進行觀察是比較適合的。
※ 被動投資懶人包:《一份被動投資的地圖》
※ 了解投資過程中常有的盲點與疑惑:《投資動動腦-關於投資的頭腦體操》
※ 霍華.馬克斯經典著作:《投資最重要的事》讀書心得
※ 改變人生思考的一本書:《當下的力量》慢讀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