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可思議:食人的喪葬習俗

世界不可思議:食人的喪葬習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喪葬習俗千奇百怪,上一篇介紹過神秘崇高的天葬、喜喪風格濃厚的翻屍節以及殘忍血腥的Rambu solo。華人對死的態度非常慎重,死也要留有全屍。今天介紹的這個喪葬習俗現已絕跡,他們會吃掉過世親人的屍骸,甚至不惜撬開頭殼,吃掉逝者的骨髓。

食人文化來自於藝術家?

西歐的馬格德林人生活在約西元前1.1萬到1.7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馬格德林文化可謂是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巔峰。當代的人們過著半定居的生活,並已懂得使用長矛和陷阱來殺死動物。冬天時更會住在洞穴或岩石搭建的堅固居所中,夏天則住在帳篷裡。正因為居住環境的演進,馬格德林人的人口從15000人暴增到50000多人。

人口上漲也意味著從事藝術的人口增加,從馬格德林人的洞穴遺址可發現大量的工具以及壁畫,證明了當時的馬格德林人已有充分的閒暇時間發展藝術。現今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洞穴(Altamira)保留著馬格德林人的洞穴畫創作,繪有野牛和猛獁等動物。值得注意的是馬格德林人的藝術創作不單單只是簡單的線條勾勒,壁畫的創作者甚至使用了木炭、赭色和赤鐵礦來作畫。以不同的色調來創造圖像的明暗對比,更讓人驚訝的是馬格德林人當時已懂得利用凹凸不平的山洞壁來使繪畫產生立體感。

Magdalenian

Magdalenian

作為舊石器時代最具浪漫氣息的馬格德林人,食人的喪葬習俗竟也來自這群藝術家。William A Marsh以及Silvia Bello發表於《第四季科學評論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的報告指出,馬格德林人遺址中出土的人骨上發現啃咬和刀割頭蓋骨取出骨髓的痕跡。推算當時的人已過上半定居生活且有獵捕動物為食的能力,不須透過進食同類來充飢。推論得知當時的馬格德林人認為啃咬屍體對逝者和親屬都是種祝福。且啃咬屍體在當代是很稀鬆平常的事。隨著後來的文化融合,這種人吃人的習俗才逐漸消失。

本文係由金麟生命禮儀版權所有。

如有任何殯葬服務需求,歡迎撥打服務專線

24小時免費|禮儀服務專線:0800-555-186


avatar-img
金麟生命的沙龍
47會員
121內容數
齁-是當你接到一屁股鳥事的時候會發出的嘆息。黑-是在看見人性陰暗時黑化的過程。給自己一個機會記錄下殯葬業的見聞,也讓大家了解這些英挺西裝背後藏著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金麟生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是否曾想過,一場告別,不一定非得在冷冽的墓園中進行? 若離別能與花香為伴,骨灰化作滋養大地的養分,在四季更迭中綻放,那會是怎樣一種溫柔的告別? 花葬,就是這樣一種讓逝者與自然融合,讓家屬參與其中,化哀傷為紀念的自然葬禮形式。這篇文章,我們將帶你走進花葬的世界,了解它的紀念方式、家庭參與
在這個喧囂且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對死亡的想像,是否也能走得更遠、更溫柔? 「植葬」,這個結合環保理念與個性化紀念的喪葬方式,正悄悄在全球蔓延,如同春天發芽的種子,在各地人們的心中悄然生根。 🌍 全球趨勢:當永別,轉化為永生的綠意 在傳統墓園以外,一種更永續的選擇正快速被接受──
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可以是沉重的,也可以是輕盈的。如同春日花田中的一縷微風,不帶遺憾,只留下淡淡的芬芳。 這就是「花葬」——一種正在全球悄然盛開的綠色儀式。 花葬,不僅是一種環保葬禮,更是一場對生命的美學回應。它不再只是終點,而是一場與自然重逢的儀式,一座讓記憶發芽、讓思念開花的花園。
你是否曾想過,一場告別,不一定非得在冷冽的墓園中進行? 若離別能與花香為伴,骨灰化作滋養大地的養分,在四季更迭中綻放,那會是怎樣一種溫柔的告別? 花葬,就是這樣一種讓逝者與自然融合,讓家屬參與其中,化哀傷為紀念的自然葬禮形式。這篇文章,我們將帶你走進花葬的世界,了解它的紀念方式、家庭參與
在這個喧囂且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對死亡的想像,是否也能走得更遠、更溫柔? 「植葬」,這個結合環保理念與個性化紀念的喪葬方式,正悄悄在全球蔓延,如同春天發芽的種子,在各地人們的心中悄然生根。 🌍 全球趨勢:當永別,轉化為永生的綠意 在傳統墓園以外,一種更永續的選擇正快速被接受──
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可以是沉重的,也可以是輕盈的。如同春日花田中的一縷微風,不帶遺憾,只留下淡淡的芬芳。 這就是「花葬」——一種正在全球悄然盛開的綠色儀式。 花葬,不僅是一種環保葬禮,更是一場對生命的美學回應。它不再只是終點,而是一場與自然重逢的儀式,一座讓記憶發芽、讓思念開花的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