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與主動有不同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被動與主動有不同嗎?

投資賺1000元跟我們努力工作賺1000元是等值的!


如果您一直想要藉由被動收入多賺1000元,那麼,何不努力一點,讓自己主動收入多賺1000元呢?

哪一種比較簡單?

要得到被動收入1000元,很可能需要存到20000元才有!以5%報酬率計的話。

但要主動收入多1000元,卻只要紮紮實實的賺1000元即可!

兩者付出的成本差了20倍!

當然,我的目的並不是否認被動收入的重要性,而是要提醒大家,與其追求未來遙遠的被動收入目標,不如從現在開始,讓自己主動收入多一些,自然也能一樣達成目標,而且主動收入不只是主動收入而已,它同時也能創造被動收入的!

我們今天多賺的1000元,明年的今天將會變成1050元,後年呢?當然一路加上去啊!

所以,我們的本業一定要顧好,唯有源源不斷的收入,才能穩固財富的基礎!與其期待被動收入,不如主動出擊!是不是?

共勉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茉園存股隨筆的沙龍
379會員
103內容數
這是同名粉專-facebook的「茉園生活隨筆」,在方格子的專題,主要介紹與存股的相關訊息,希望給存股的朋友們參考,也希望大家能持續追蹤我的粉專與關注我的方格子專題喔。
2024/11/16
最近跟一群朋友聊天,大夥兒正好聊到投資的事。 其中一位朋友說,他真的是傻人有傻福,入社會工作了兩三年後,大約在民國89年時,已存了大約80萬元,本來想拿去存定存的,但不知哪根筋不對勁,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知道有台積電這間企業,聽人家說未來會很有成長性,配息(或配股?)又不錯,比定存好,他聽到比定存
Thumbnail
2024/11/16
最近跟一群朋友聊天,大夥兒正好聊到投資的事。 其中一位朋友說,他真的是傻人有傻福,入社會工作了兩三年後,大約在民國89年時,已存了大約80萬元,本來想拿去存定存的,但不知哪根筋不對勁,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知道有台積電這間企業,聽人家說未來會很有成長性,配息(或配股?)又不錯,比定存好,他聽到比定存
Thumbnail
2024/11/16
我的父母非常節省,每次給他們孝親費,他們都存下來,很少拿去花掉,但是,我發現一件可以讓他們願意花錢的方法! 我有時在工作場合,會拿到一些禮券,如超商、超市等的禮券,就給我父母,他們就會比較願意拿去花用。 於是,我自己花錢去買禮券,再給他們,然後說這是工作場合得到的禮券,我不常用,也不方便用,就給
2024/11/16
我的父母非常節省,每次給他們孝親費,他們都存下來,很少拿去花掉,但是,我發現一件可以讓他們願意花錢的方法! 我有時在工作場合,會拿到一些禮券,如超商、超市等的禮券,就給我父母,他們就會比較願意拿去花用。 於是,我自己花錢去買禮券,再給他們,然後說這是工作場合得到的禮券,我不常用,也不方便用,就給
2023/10/15
存股不能賣? 最近因為賣掉了一些股票,有人就質疑我說好的要存股,怎麼賣掉了,失去存股的原則。 我覺得如果不知變通,只是傻傻的存,而在必要或需要錢時還不賣,那才是愚蠢!
2023/10/15
存股不能賣? 最近因為賣掉了一些股票,有人就質疑我說好的要存股,怎麼賣掉了,失去存股的原則。 我覺得如果不知變通,只是傻傻的存,而在必要或需要錢時還不賣,那才是愚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對於許多初學者來說,追求財富自由是一條艱難的路。在眾多理財方法中,股票投資被視為追逐被動收入的捷徑,但究竟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條路呢? 本篇文章將探討為何一般人是否能靠股票投資達到財富自由?
Thumbnail
對於許多初學者來說,追求財富自由是一條艱難的路。在眾多理財方法中,股票投資被視為追逐被動收入的捷徑,但究竟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條路呢? 本篇文章將探討為何一般人是否能靠股票投資達到財富自由?
Thumbnail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理財小天地!今天我們要探討一個相當熱門,卻也充滿迷思的主題——被動收入。很多人認為,要實現被動收入,唯一的出路就是透過投資,不論是房地產、股票、債券還是基金。但其實,這只是被動收入的冰山一角。 被動收入不僅僅是投資 被動收入並非只有投資一條路可走。除了上述提到的投資方式,還有其他
Thumbnail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理財小天地!今天我們要探討一個相當熱門,卻也充滿迷思的主題——被動收入。很多人認為,要實現被動收入,唯一的出路就是透過投資,不論是房地產、股票、債券還是基金。但其實,這只是被動收入的冰山一角。 被動收入不僅僅是投資 被動收入並非只有投資一條路可走。除了上述提到的投資方式,還有其他
Thumbnail
1.累積成長: 1.1.投資自己: 提高自己的主要收入最為重要也容易,等主業提升到一定高度在考慮經營副業、創業、被動收入。 (EX: 如果月收入低於5萬優先提高自己單位時間內的主要收入) 1.2.節約勤儉: 儲蓄率是累積資本的基石,為 (收入 — 資出)/收入,儲蓄率大致上分為: >10
Thumbnail
1.累積成長: 1.1.投資自己: 提高自己的主要收入最為重要也容易,等主業提升到一定高度在考慮經營副業、創業、被動收入。 (EX: 如果月收入低於5萬優先提高自己單位時間內的主要收入) 1.2.節約勤儉: 儲蓄率是累積資本的基石,為 (收入 — 資出)/收入,儲蓄率大致上分為: >10
Thumbnail
【用股息支應生活所需,以薪水澆灌投資本金】。一位方格子的讀者給予回饋。
Thumbnail
【用股息支應生活所需,以薪水澆灌投資本金】。一位方格子的讀者給予回饋。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說到,當被動收入多於日常開支時,就可以算是財務自由。 但是,有朋友可能會問,如果他們的日常開支是50萬一年,是不是當被動收入達到50萬元正,就可以馬上辭退工作,去財務自由呢? 理論上,這想法是沒有錯,但實際上,當然要準備一些安全空間。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說到,當被動收入多於日常開支時,就可以算是財務自由。 但是,有朋友可能會問,如果他們的日常開支是50萬一年,是不是當被動收入達到50萬元正,就可以馬上辭退工作,去財務自由呢? 理論上,這想法是沒有錯,但實際上,當然要準備一些安全空間。
Thumbnail
近日閱讀了一篇文章「3兄弟各分得300萬遺產,1年後總財產差很大」,對於文章內容提到的重點,我有一些心得想要分享。 只有10萬本金的時候,想要盡快變有錢,追求30%、50%的報酬率;當有2000萬資金的時候,想避免虧損,僅追求風險較低較穩定的3%、5%報酬率。 10萬獲利30%可以賺到3萬元,
Thumbnail
近日閱讀了一篇文章「3兄弟各分得300萬遺產,1年後總財產差很大」,對於文章內容提到的重點,我有一些心得想要分享。 只有10萬本金的時候,想要盡快變有錢,追求30%、50%的報酬率;當有2000萬資金的時候,想避免虧損,僅追求風險較低較穩定的3%、5%報酬率。 10萬獲利30%可以賺到3萬元,
Thumbnail
如何用股票賺取被動收入? 我如何計算需要投入多少資金才能得到足夠的被動收入? 存股策略的擬定及加碼方式
Thumbnail
如何用股票賺取被動收入? 我如何計算需要投入多少資金才能得到足夠的被動收入? 存股策略的擬定及加碼方式
Thumbnail
來打破一個觀念,如果手上有一筆錢,#單筆投入比定期定額報酬率更好 這是根據歷史數據回測得到的結果,不論任何商品、投資組合,又或是定期定額時間多久(而且一筆資金分越久時間進入市場,報酬輸越多)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ofdollarsanddata.com/d
Thumbnail
來打破一個觀念,如果手上有一筆錢,#單筆投入比定期定額報酬率更好 這是根據歷史數據回測得到的結果,不論任何商品、投資組合,又或是定期定額時間多久(而且一筆資金分越久時間進入市場,報酬輸越多)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ofdollarsanddata.com/d
Thumbnail
​ 把100元當作達到財富自由的初始本金吧 假設一年有5%利息的投資產品 投入來創造往後每一年都有固定這5%的回饋 每年都會有源源不絕的錢滾進 被動收入就是這樣簡單 當然只拿出100元是不可能直接讓財富自由目標封頂的 但百元跟千元大鈔對比是不是根本無痛 盤中零股交易開放請務必好好利用 尤其是小資上班
Thumbnail
​ 把100元當作達到財富自由的初始本金吧 假設一年有5%利息的投資產品 投入來創造往後每一年都有固定這5%的回饋 每年都會有源源不絕的錢滾進 被動收入就是這樣簡單 當然只拿出100元是不可能直接讓財富自由目標封頂的 但百元跟千元大鈔對比是不是根本無痛 盤中零股交易開放請務必好好利用 尤其是小資上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