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台中梅鏡堂與謝雪紅

021 台中梅鏡堂與謝雪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台中進德北路的一條巷子裡,有一棟歷史建築:梅鏡堂。巷弄入口處的巴洛克式瓶型、柚子型柱頭已顯得斑駁,周遭環境也有點雜亂。

走進巷內,看到一棟大門深鎖的閩南式三合院,門楣上嵌著「梅鏡堂」三字,應是出自名家之手。房子看起來有點老舊,但卻是個很有故事的地方。

raw-image
raw-image

梅鏡堂的第一代主人張樹敏,是個富商,他在1918年為一個身世坎坷、被賣為養女的18歲少女贖身,並納之為妾。這個少女名叫謝雪紅。

之後,張樹敏帶著謝雪紅到日本神戶經商,已經在自修日文與漢文的謝雪紅,在日本首度接觸社會主義思想,目睹因米而引起的社會騷動。

1919年,謝雪紅又隨張樹敏到青島,親歷如火如荼的五四運動,打開她的革命視野與抱負,回台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參與婦女及勞工社會運動。

1924、25年,她又隨張樹敏到上海,在當地投入抗日罷工遊行的五卅運動,然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被派往莫斯科的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受訓,回台後,即開始她往後的革命人生。

我也因而想起聽父親說過,在台北爆發二二八事件後,謝雪紅在台中戲院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會後並上街遊行。群眾的滿腔怒火就在台中街頭爆裂開來⋯⋯

雖然謝雪紅說張樹敏像個「採花蜂」,但沒有張樹敏,就不可能有後來的謝雪紅;沒有她,台灣歷史也許不會因此而改變,但謝雪紅個人、還有不少人的人生卻因此而被捲入狂風暴雨中。

那一段故事及故事中人都已隨風飄散,獨留殘存在窗邊牆腳的幾許舊痕供人懷想。

raw-image



avatar-img
王溢嘉的沙龍
935會員
478內容數
分享個人生命中有趣、有意義的各種閱歷及所思所感,讓讀者在心靈的饗宴中,開闊自己的人生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樣貌,做個感性與理性齊備,兼顧理想與現實的現代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溢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次來宜蘭的阮義忠台灣故事館,除了看到高信疆《紙上風雲》展外,也看了阮義忠的《映象之旅》展。  我很喜歡阮義忠那些捕捉台灣鄉土及庶民生活的黑白照片,不只勾起我很多兒時的回憶,而且讓某些被我淡忘的生命觀、價值觀又重新回到心中。  他這次展覽,《映象之旅》是在二樓,而一樓則是《阮義忠失落的優雅重現
到宜蘭的阮義忠台灣故事館,意外發現有「高信疆《紙上風雲》& 阮義忠《映象之旅》」聯展。 在我們那個年代,高信疆是台灣文化界的風雲人物,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在他的擘畫下,出現前所未有的新氣象,成了當時華人知識份子、藝文界人士注目的焦點與一展身手的舞台。 看著當年「人間」副刊那熟悉的充實版面、涵蓋面
鄧雨賢是〈望春風〉〈雨夜花〉〈四季紅〉〈月夜愁〉等膾炙人口歌曲的作曲者。 我們來到芎林的「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走在綠樹滿園、鳥語花香的步道上,心中響起那些熟悉的旋律,覺得溫馨而自在。 鄧雨賢,1906年誕生於桃園龍潭,成長於台北艋舺,畢業於台北師範,師事一條慎三郎學習音樂。 畢業後,任教於大
 走出松山市場,白天的饒河街顯得明亮而稀微。我們彎進一條巷子,來到堤防外的基隆河畔。  松山舊名錫口,是凱達格蘭人巴賽族的社名,意為「河流彎曲處」,因基隆河在這裡轉個大彎。1705年泉州人來此開墾後,因淡水河河運發達,貨物集散,形成繁華的錫口街(今饒河街)。日治時期才改名松山,沿用至今。  夜晚
 午後和妻子搭捷運到松山站,走出二號出口,迎面就是松山市場的入口。  市場古典的招牌與造型,和周遭的新穎高樓相較,老舊得可愛。市場比想像小很多,又是公休日,多數商家都沒開,一眼望去,顯得狹窄、暗淡而殘陋。  當年在規劃捷運松山站時,原本想將它拆除,供捷運站出入口使用,但因具文資保存價值,而被留了
從頂茄荖(茄荖溪上游)來到下茄荖,行政劃分上成了彰化縣芬園鄉。 走進路邊的一條小巷,我們看到一道圍牆和深鎖的鐵門裡,兩棟比肩而立、美輪美奐、有著百年歷史的建築物: 右邊是綠瓦紅門、燕尾翹脊的傳統宗祠,名為「崇星堂」;左邊則是圓拱、廊柱林立,氣派雄偉的西式洋樓,名為「玉美堂」。 這是當地望族洪躼
 這次來宜蘭的阮義忠台灣故事館,除了看到高信疆《紙上風雲》展外,也看了阮義忠的《映象之旅》展。  我很喜歡阮義忠那些捕捉台灣鄉土及庶民生活的黑白照片,不只勾起我很多兒時的回憶,而且讓某些被我淡忘的生命觀、價值觀又重新回到心中。  他這次展覽,《映象之旅》是在二樓,而一樓則是《阮義忠失落的優雅重現
到宜蘭的阮義忠台灣故事館,意外發現有「高信疆《紙上風雲》& 阮義忠《映象之旅》」聯展。 在我們那個年代,高信疆是台灣文化界的風雲人物,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在他的擘畫下,出現前所未有的新氣象,成了當時華人知識份子、藝文界人士注目的焦點與一展身手的舞台。 看著當年「人間」副刊那熟悉的充實版面、涵蓋面
鄧雨賢是〈望春風〉〈雨夜花〉〈四季紅〉〈月夜愁〉等膾炙人口歌曲的作曲者。 我們來到芎林的「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走在綠樹滿園、鳥語花香的步道上,心中響起那些熟悉的旋律,覺得溫馨而自在。 鄧雨賢,1906年誕生於桃園龍潭,成長於台北艋舺,畢業於台北師範,師事一條慎三郎學習音樂。 畢業後,任教於大
 走出松山市場,白天的饒河街顯得明亮而稀微。我們彎進一條巷子,來到堤防外的基隆河畔。  松山舊名錫口,是凱達格蘭人巴賽族的社名,意為「河流彎曲處」,因基隆河在這裡轉個大彎。1705年泉州人來此開墾後,因淡水河河運發達,貨物集散,形成繁華的錫口街(今饒河街)。日治時期才改名松山,沿用至今。  夜晚
 午後和妻子搭捷運到松山站,走出二號出口,迎面就是松山市場的入口。  市場古典的招牌與造型,和周遭的新穎高樓相較,老舊得可愛。市場比想像小很多,又是公休日,多數商家都沒開,一眼望去,顯得狹窄、暗淡而殘陋。  當年在規劃捷運松山站時,原本想將它拆除,供捷運站出入口使用,但因具文資保存價值,而被留了
從頂茄荖(茄荖溪上游)來到下茄荖,行政劃分上成了彰化縣芬園鄉。 走進路邊的一條小巷,我們看到一道圍牆和深鎖的鐵門裡,兩棟比肩而立、美輪美奐、有著百年歷史的建築物: 右邊是綠瓦紅門、燕尾翹脊的傳統宗祠,名為「崇星堂」;左邊則是圓拱、廊柱林立,氣派雄偉的西式洋樓,名為「玉美堂」。 這是當地望族洪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