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末日的祭典
<時間迴旋>是三部曲的首部曲,也是最成功、最動人的一部。它主要描述在某個夜裡眾星驀地沉寂,地球彷彿被包裹在一層看不見的黑紗中,星月俱已無蹤,這個現象被稱做「時間迴旋」。雖然隔日太陽還是昇起,但這個太陽已非昨日的太陽,人們已逐漸了解,原本應該是五十億年後才會發生的太陽走向死亡變成紅巨星吞噬近日行星的末日事件,將在五十年後發生,世界正朝向一個已知的末日未來疾駛而去……。
在這部小說中,小說的敘述者泰勒在他十二歲時與他十三歲的雙胞胎鄰居傑森與黛安,在那個夜晚巧好目睹了時間迴旋的發生,從此時間迴旋成了籠罩不去的陰影伴隨著他們長大,也隨著他們長大,末日愈來愈近。
西方文明有兩個重要的傳統,一個是希臘文明以來的理性主義傳統,另一個是基督教信仰所代表的強調原罪與救贖的道德傳統。兩者構成了西方文明的重要礎石。面對時間迴旋,雙胞胎兄妹傑森與黛安分別代表了兩個不同西方傳統。傑森一如那些一脈相傳的理性主義者,他們堅信世界萬物都有一個運行的原理,無論是宇宙的誕生或是生命的演化,無論是生命的或非生命的皆然,都會遵循這根本的原理,因此他希望能弄清楚時間迴旋是怎麼一回事,去探索人類在末日祭典後是否還有生存的機會。黛安則代表了另一個神學的、形而上的傳統。他們相信人們因為自己的罪,終會走上滅亡,因此面對時間迴旋的末日,面對最終的審判,人們惟有懺悔唯有相信神,才能得到最後救贖。敘事者泰勒則介於兩者之間,他不知道自己是否相信神,他也不知道弄清楚時間迴旋的真相後,最終是否能救得了人類?而絕大部分的人們都像泰勒這樣。
時間迴旋開始,在經歷短暫的混亂後,末日雖已進入倒數計時,但大部分的人還是選擇繼續過同樣的生活,雖說五十億年和五十年不可以道里計,但五十年的時間還是會讓絕大部份人選擇遺忘,假裝世界並未改變,繼續過自己的小日子。其間或者人們持續在神的有無間辯證,在理性與神學各自世界裡尋求慰藉。但是末日既已開始倒數,祭典終將舉行,這個過程將會帶來不同的希望、幻滅到絕望與毀滅。這過程其實是痛苦的,緩慢的。只是末日如果真實的橫在前面,而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渺渺的、甚至都不能確定那是否存在的—無論是科學上或是神學上的—救贖,最終審判來臨時就會是一場狂暴的毀滅。整部小說描寫的就是這樣一場漫長而又悲傷的末日迴旋曲。
當然這本書並非天啟式的預言故事,它是在科幻類型的架構下,以一種詩意的節奏娓娓說著「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於一整個世代被捲入一連串令人難以理解的事件。」藉著這些事件,讓我們去思考我們的演化命運與人類終曲。回到現實世界,我們知道太陽系最終會毀滅,有一天地球也會不適於人居,當然在那一切發生之前,很可能人類就已成遺跡,不復存在。因為地球演化出人類這樣的物種至多不超過二十萬年,而事實上衡諸地球歷史,能夠存在超過數千萬年以上的物種其實也不多見,因為生命總是持續演化著、變化著。只是地球最終演化出如我們這樣存在心智或意識的物種,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的出現對於地球的意義是什麼?而對於宇宙又是什麼?我們是一整個宇宙演化規則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的出現是必然?還是我們只是演化的偶然,意外得到普羅米修斯的天火,意外在銀河系邊緣一隅的一個小星系裡綻放出璀璨的心智之花,而這花只會偶然到朝生夕滅,無人聞問?
當然現在我們才真正要起步去探究我們存在的意義而已,但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是否會提前吹起熄燈號,終結了我們自己的文明?我們願不願意給我們自己這樣一個機會去探究自己存在的意義。我想我們的生活方式或許不致於滅絕了我們自己,但可能滅絕了我們的文明,如果我們最終滅絕了自己的文明,我想我們就不會有能力再去探究我們存在的意義。
由於物理上的限制,很可能人類終究無法逾越我們生存的這個太陽系,甚至我們都無法逾越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因此到了命運終曲時,或者我們會想辦法寄出一個瓶中信,寄出像小說中描述的馮紐曼式機器,告訴宇宙中的其他心智,我們存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