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東西叫做全球金融城市指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它是透過一系列量化過後的數值來評判全球各大城市的金融發達程度來判斷你/妳所在的城市到底在全球屬於哪一個位階。而一直以來,前三名都是紐約、倫敦、香港。一直到2020年,疫情的影響過後,香港才掉了一名,被新加坡超車了,變成紐倫星港。對於台北,我印象中一直記得剛出來工作的時候的時候查過,總隱約記得大約還有3X名左右,雖然相較於前三(四)來說,這個名字真的說出來都自己覺得好笑,但總歸還有50名內。但這次因為工作關係,相隔十年,特別再查了一次,不查還好,我的資訊還真的太過時了,現在已經到64去了。
以一個台灣最大城市來說,這樣的成績其實真的難以見人,先不提對岸極力打造的上海(7)。我們其他的鄰居首爾(10)、東京(21)的排名也在遙遠的前方。或許你會覺得對方是一線國際大城市,這樣相比並不公平,但連釜山(37)、愛丁堡(27)等這些傳統已非金融業為主體的城市排名都遠遠在台北之前,而台北還是台灣的政治經濟的首都,台灣的人均GDP甚至高達 7萬美金位列全球12之位,這樣的排名還真的是令人汗顏。這讓我開始懷疑在台灣從事金融業真的是個有前(錢)途的職業嗎?
根據主計處的統計資料,111年度台灣人薪資中位數是50.6萬(年),換算成月薪大約4.21萬元,而其中屬於金融業的薪資中位數為65598元,雖高於一般平均,但相較於鄰近的香港中位數30,500(港幣,約為12萬台幣),仍有一定差距。雖說生活成本兩地相差甚大,例如香港的房屋租金跟價格在全球排名也是前三高,但熟悉新加坡香港的人都知道,在具備一定程度的工作經驗後,國際金融都市的薪資差異跳升的幅度是上不封頂的,更別說工作機會等等這些能夠吸引留人才流動的環境,相對低的所得稅率等,實際上到手的金額其實仍是遠高於支出的。
也許你/妳會覺得,工作的追求不只有錢,還有其他更多高於金錢的目標(例如自我實現或者單純給予穩定的感覺),那在台灣做金融業的狀況會怎麼樣呢?
光是過去五年,台灣被整併的銀行業就有
其中日盛案的出售是以金控身分售出給富邦,而花旗的出售獲利高的消金事業體更是震驚市場。這裡還沒有提到新聞傳得沸沸揚揚,可能進行中的台新金插旗新光金等案。而台灣還存在的外資銀行也僅剩27間(https://www.ba.org.tw/Related/RelatedSiteList?type=RelateForeignbanks),其中大部分都未有消金等業務,而是以企業金融或是保管銀行等方式存在,而這類型的分支機構在台的聘僱都極其精簡。試想整併的結果勢必不會是1+1=2的樣式存在,而在大風吹過一輪之後,你/妳確定還找的到椅子嗎?
2023開年以來,未聞喜訊,但聽到的是不少裁員整併的消息。不少同行在國外也紛紛中見落馬,但也因為量體大,所以紛紛也是能找到機會,反觀台灣,整體環境相對僵化,一個蘿蔔一個坑,大家不敢動,走了也沒地方去,新聞報著說的金飯碗鐵飯碗,在自己手上其實只是個免洗餐具。有解方嗎? 我只能勸若有志於此的趁早出國發展,若要待在台灣,可能盡早學會水電做菜等技能,也許有天沒椅子的時候,還可以靠第二專長換個溫飽。如果你問我在台灣有沒有前途 ? 別開玩笑了,如果還年輕,去學怎麼擺攤賺錢都比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