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選戰觀察 沒見過的「藍白合」詭異現象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正準備下筆的我,發現2024總統大選時刻已經倒數到快剩不到70天了,在各陣營準備進入選戰白熱化之前,過去一、二個月的時間,卻上演一齣十分弔詭的「藍白合」戲碼。從開始談藍白陣營到底「要不要合作」迄今仍無定案,從隔空呼喊到拉下鐵門「喬事情」藍白至今仍各說各話。然而,時間不會等人,指針再轉71天就要開票見真章,這藍白合到底在幹嘛?是絕大多數選民心中的大問號。

沒錯,筆者稱「藍白合」是一場堪比第四台八點黨的連續劇,再也不為過。從選戰初期開始公佈名調後,綠營,也就是現在的執政黨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竟穩居第一,且和在野兩大黨,藍營國民黨、白營民眾黨之間有的不小段的落差,這邊先暫且不提起第四位要出來參與選戰的郭董郭陣營了。因為數份名調的公佈結果仍無法扭轉局勢,釀就藍營需要約白營出來協商,力拚2024選情翻轉創造民主的真諦—政黨輪替。

「藍白合」的初衷說是政黨輪替,卻淪為藍營白營之間的政治角力,彼此口水互噴,就是互不讓步。而藍方陣營侯選人侯友宜雖在近期出面喊說「我可以當副的」,稱會和白營黨主席,即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兩人同時印在同一張選票單上。這看似讓步的發言,卻不被柯文哲買單。柯文哲堅持要以全民調參考,藍營卻始終不答應。簡單來說是一個想要趕快先合再來談誰正誰副,一個想要先確定分出誰正誰副再來談合。

寫到這邊,筆者想問兩位候選人:「到底要不要選?」既然要選,既然要合,那為什麼「藍白合」的湯圓可以搓這麼久?相信這時間一久,只會讓更多民眾看得一頭霧水。以筆者角度看這齣藍白合,終究在於雙方並不是真心想要為台灣創造政黨輪替,而是在選前就在想選後究竟「誰是頭家?」

筆者認為,選舉是長期戰爭,在選戰倒數剩快不到70天的情況下,應是快馬加鞭,好好搬出新政見,向選民們訴說新政策,扎扎實實說服民眾來獲取選票。「藍白合」在我眼中,只是互相推延的心理戰,玩弄新聞媒體版面,虛耗而已。身為在野黨,現在並不應該想著「如何找出最優秀的候選人組合」,而是如何提出會引起民眾共鳴的政見,不是嗎?抑或攻擊執政黨政績缺失,找出破口扭轉民眾印象,說服在野黨會做得更加優秀
,這不都是選舉要件之一嗎?怎麼到剩沒多少天了,還在搞「藍白合」。久了,就不新奇,就沒意義了。甚至,被看破了。

「藍白合」就如同賴清德近日所說的「空」,話是空的,合也是空的。請問藍白有沒有試想,既然認為民眾對於執政黨積怨已久,那麼為什麼不好好宣揚自己的政績,力圖拉高自己聲量,在選戰奮力一搏?在選戰一百天前就開始看衰自己,覺得自己打不過口中的「爛政府」,所以要以「1+1>2」的數學方式贏得選舉。筆者看來這不是想耍小聰明,就是對自己本身根本沒自信。沒自信說服民眾自己陣營是唯一選擇,沒自信攻擊執政黨「到底哪裡做不好?」沒自信講出「自己會不會做得比他好」。

筆者寫到這裡不免來個「柯P式抓頭」,這「藍白合」根本被兩陣營搞得太過複雜,演變成權力角力,民主國家選舉,不就是要落實「好好做代誌?」真心為國家著想,應拋開偏見與質疑,讓選民看到各候選人的努力與作為,勤走基層、傾聽民意、力拚選戰,這樣不是才能真正落實本文開頭所說的「政黨輪替」?


筆者為八年級生,近期對於台灣2024總統大選關注許多,希望能以八年級生觀點,闡述一些選民的想法,沒有太多政治立場,只希望以旁觀者角度分析時事議題,讓台灣政治能夠理想地茁壯發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腥青年的輕政治
3會員
7內容數
生活即政治,由八年級腥青年攜手展開的政治新生活運動。從不一樣的角度挖掘時事新氣象,是輕政治,也是腥政治。
腥青年的輕政治的其他內容
2024/01/30
2024總統大選終於落幕,奠定三黨不過半的新國會陣容,三大方勢力即將開始進入深水區肉搏,是否「辣個男人」韓國瑜真的能夠坐上立法院的主席台?有一群新勢力代表著關鍵少數早已開始佈局。
Thumbnail
2024/01/30
2024總統大選終於落幕,奠定三黨不過半的新國會陣容,三大方勢力即將開始進入深水區肉搏,是否「辣個男人」韓國瑜真的能夠坐上立法院的主席台?有一群新勢力代表著關鍵少數早已開始佈局。
Thumbnail
2023/11/21
11/15在前總統馬英九基金會揭曉歷史性的「藍白合」,藍白陣營確定攜手作戰2024總統大選,還以為終於為這齣鬧劇劃下了一個休止符,殊不知又演變成進入Final Season的前言而已。
2023/11/21
11/15在前總統馬英九基金會揭曉歷史性的「藍白合」,藍白陣營確定攜手作戰2024總統大選,還以為終於為這齣鬧劇劃下了一個休止符,殊不知又演變成進入Final Season的前言而已。
2023/11/14
總統大選即將到來,手握投票權但不知道如何選擇哪位候選人嗎?腥青年推薦幾個政治評論節目,其中也包含新型態模式的政治節目給各位參考,讓各位能選出心目中理想的總統候選人。
2023/11/14
總統大選即將到來,手握投票權但不知道如何選擇哪位候選人嗎?腥青年推薦幾個政治評論節目,其中也包含新型態模式的政治節目給各位參考,讓各位能選出心目中理想的總統候選人。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2024總統大選即將進入倒數一百天,在野是否能夠成功整合備受關注,藍白營近來進入各自放話的階段,至於民眾又是如何看待藍白合議題?這篇文章將帶你一探究竟。 藍白合能不能成?爭議時間軸 在野陣營是否能在2024總統大選整合出一組人馬參選備受關注,國民黨近來與民眾黨在藍白合議題上開始逐一亮牌,這裡將還
Thumbnail
2024總統大選即將進入倒數一百天,在野是否能夠成功整合備受關注,藍白營近來進入各自放話的階段,至於民眾又是如何看待藍白合議題?這篇文章將帶你一探究竟。 藍白合能不能成?爭議時間軸 在野陣營是否能在2024總統大選整合出一組人馬參選備受關注,國民黨近來與民眾黨在藍白合議題上開始逐一亮牌,這裡將還
Thumbnail
前言 近期大選將至,距離明年的投票日,也沒有剩下幾天,而在其中,目前民調都略遜於民進黨賴清德的幾組候選人,其實就是國民黨的侯友宜,和民眾黨的柯文哲,在這幾個月一職在討論合作的可能性。 為什麼合作?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問合作的目的為何? 合作的目的是什麼? 說白了就是單打獨鬥贏不了,所以聯
Thumbnail
前言 近期大選將至,距離明年的投票日,也沒有剩下幾天,而在其中,目前民調都略遜於民進黨賴清德的幾組候選人,其實就是國民黨的侯友宜,和民眾黨的柯文哲,在這幾個月一職在討論合作的可能性。 為什麼合作?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問合作的目的為何? 合作的目的是什麼? 說白了就是單打獨鬥贏不了,所以聯
Thumbnail
藍白合從幾天前開始談,彷彿露出一線曙光,直到昨天(11月24日)傍晚,泛藍各陣營的領軍、或有強大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一共五位,一起在君悅飯店唱出一首無言的結局,不歡而散。
Thumbnail
藍白合從幾天前開始談,彷彿露出一線曙光,直到昨天(11月24日)傍晚,泛藍各陣營的領軍、或有強大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一共五位,一起在君悅飯店唱出一首無言的結局,不歡而散。
Thumbnail
藍白還要不要合?如果不合的話,總統選戰就提前結束了,幾乎。
Thumbnail
藍白還要不要合?如果不合的話,總統選戰就提前結束了,幾乎。
Thumbnail
明年台灣人民又面臨選擇 誰將登大位,誰又能組閣 各方人馬擦槍操戈 搞得選戰方酣正熱 果凍一人悶悶不樂 發現自己沒有角色 決定參選願扛重責 反正我若落選,你也別想得 藍白一見,大驚失色 智囊謀士亟思對策 昔有戰國時代將相和 團結為國名垂史冊 今日在野也應藍白合 只為戰勝那
Thumbnail
明年台灣人民又面臨選擇 誰將登大位,誰又能組閣 各方人馬擦槍操戈 搞得選戰方酣正熱 果凍一人悶悶不樂 發現自己沒有角色 決定參選願扛重責 反正我若落選,你也別想得 藍白一見,大驚失色 智囊謀士亟思對策 昔有戰國時代將相和 團結為國名垂史冊 今日在野也應藍白合 只為戰勝那
Thumbnail
目前距離明年1月13日投票只剩不到5個月,在不考慮尚未正式角逐總統大選的郭台銘之情況下,正呈現藍綠白「三咖督」選戰。就現況態勢發展而言,其恐怕如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對峙有些許類似。
Thumbnail
目前距離明年1月13日投票只剩不到5個月,在不考慮尚未正式角逐總統大選的郭台銘之情況下,正呈現藍綠白「三咖督」選戰。就現況態勢發展而言,其恐怕如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對峙有些許類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