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黨

含有「執政黨」共 4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綠營近期掀起「大罷免」的熱潮,針對 41 名藍委發動罷免連署,試圖改變國會生態,讓自己重回多數。然而此次罷免行動並非基於立委問政表現,而是高度政治化的操作。台灣的罷免門檻若不作調整,政治人物及選民的心態不改變,總是選輸就想翻桌,那台灣政局恐將陷入惡性循環。
[賴清德]引用佛家語"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卻看不到"大罷免"可能種下惡因,如果罷免條件不修改,以後各級選舉都可能被仿效,那麼選舉機關就可能年年忙,當選者不旋踵又要為被罷免而應戰,何暇認真施政\問政? [賴清德]羨慕[蔡英文]時代立法院過半,執政黨做甚麼都可以,立法院像中共的人大一樣,只有舉手贊成的分。但[賴]卻不曾反省,何以民進黨國會不過半,何以自己的得票才40%,若非[蔡]政府托大專擅腐敗,一堆30年機密的東西,引人疑竇,民進黨選票怎會流失?凡夫[賴]總統看不清"因",卻亂引用,不亦可笑?
台灣立法院凍刪國防預算,引發國內外的熱議。執政黨警告此舉可能削弱防衛能力,而外媒則將焦點放在台美關係與中國大陸威脅之上,認為預算削減可能動搖台灣的防衛決心。然而,這樣的敘事是否真的反映了事實?本文將從國防預算的實際調整內容、軍購監督的必要性,以及外媒報導的侷限性三個面向,深入探討這場爭議的核心。
「今年台灣中央政府總預算創下歷史新高,但執政黨與在野黨的爭論卻讓預算成為政治角力的舞台。護照短缺、發票獎金取消等危言聳聽的說法背後,真相究竟為何?在野黨提出的刪減與凍結預算,是為了阻礙國家運作,還是要強化財政紀律?」
本文探討臺灣朝野惡鬥如何癱瘓政府運作,並影響文化政策與社會發展。作者以道德經為引,批判執政黨與在野黨的政治利益優先於人民福祉,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文化創作走向商業化、歷史文化遺產遭受破壞等問題。作者呼籲社會改革,重視文化保存與社會公平正義。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執政黨在國會席次減少後,政治協商的困境與不足。作者批評執政黨未能有效與在野黨協商,導致法案通過困難,並質疑執政黨內是否存在被滲透的風險。作者呼籲執政黨應更積極尋求在野黨支持,避免訴諸情緒性爭鬥,以促進臺灣民主的發展。
Thumbnail
韓國總統尹錫悅於12月14日遭彈劾,成為第三位被彈劾的總統。戒嚴事件演變到如今的彈劾政局,不少分析均指作為執政黨的「國民力量」已一敗塗地,昔日實現政黨更替得來的民望亦逐步消失。此次事態為何令國民力量盡失民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當前臺灣政治環境中,有關選罷法的爭議及其對不同政治立場的影響。文章指出,不同政治群體僅依賴對立政黨的言辭,缺乏深刻的邏輯思考,進而影響對於選罷法修訂的理解。讀者在此可以反思,當未來需要罷免政黨時,選罷法的嚴格條件是否會成為障礙,以及政治立場如何影響理性判斷。
Thumbnail
韓國總統尹錫悅於本月三日晚間以「突襲行動」式地宣布「戒嚴」,目的是「清除親北反國家勢力」,由於韓國總統的權力相當龐大,因此軍方立即奉命將坦克車等重裝備開上首爾街頭。 但是尹錫悅不惜在承平時期,突兀地發動戒嚴,其背後動機可能不像他自述般地是為了「肅清韓國國內的親北韓勢力」而已;而更像是為了強行通過政
Thumbnail
近期,南韓總統尹錫悅引發國內外重大關注,他在2024年12月3日宣布戒嚴令,這是南韓自1980年光州事件以來首次實施戒嚴,也是自1987年南韓民主化後的首例。此次戒嚴的背景是國會反對黨持續否決政府法案、批評執政無效,並對尹錫悅提出彈劾動議,加上其支持率屢創新低,這些壓力使他祭出此極端措施以維持政局
韓國總統尹錫悅在宣佈戒嚴後引發抗議,揭示政治危機的緊迫性。這篇文章探討青瓦臺詛咒的背景,該現象指每任總統都難以善終,並回顧歷任總統的悲劇性結局。從李承晚到尹錫悅,政治鬥爭、權力過度及腐敗問題交織,造成這一令人憂慮的結局。透過深入分析,本文試圖解釋韓國政治中的複雜性及未來可能的走向。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