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在二手書店是被這本書的紅色書脊所吸引,看書背的介紹與評價,皆在稱讚其文字絢麗、劇情編構迷人。一個個短短的讚譽充滿形容詞,像詩一樣抽象又吸引人,所以想讀讀看,看到底內容自己會覺得如何。
總結來說,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帶領我深入接觸回教的社會文化,自然地透過流暢的劇情故事學習到回教的藝術、宗教內涵、婚喪習俗和社會階層的不同互動與生活樣貌。想像在博物館的回教展覽中觀賞豐富的展品,有戰爭武器、玲瑯滿目的食衣住行用品、以及一張張經典的細密畫,而導覽以充滿藝術性、戲劇性的詩詞進入腦海,精湛的敘述讓人身歷其境,這就是閱讀這本書的體驗。 被作者華麗的文辭與高超的說故事能力所驚艷,個人覺得劇情架構反而沒有太多驚喜。書背簡介讓人感覺劇情是刺激緊張的懸疑推理,但其實兇手是誰不是很重要。本書不重推理而是緩慢細膩地描寫死者、兇手與周邊人物的心境和行動,主要比較像社會寫實故事,描述回教細密畫衰落的歷史時代,被潮流沖刷的人物(到後半部讓我想到洪醒夫的「散戲」)。 閱讀這本書時一定要找充足的空閒時間品味,抱持心靈與思想的餘裕,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書中洋洋灑灑堆疊的詞藻、物品和故事就會變成讓人失去耐心的冗贅。想到爬山的時候,慢慢地爬可以好好感受周圍的風景和自己的身體、呼吸,如果一急躁起來,身邊的樹葉和腳下的石階都會令人生厭。推薦給想了解回教文化、細密畫,喜歡華麗文字,以及想要深入一個異國風情世界中,體會它不同面向的人。書中充滿哲思與藝術的內容絕對能讓人耳目一新,在深切體會後感到心靈旅程的富足。
以下劇透心得討論。故事比較重閱讀體驗,但後半部兇手揭發的過程還是滿令人驚嘆的。
作者在情節推展與人物對話間旁徵博引,書中每個角色都超會說故事,呈現出很多有趣的寓言,讓整體氛圍充滿異國風情文化,也有種神話警世的戲劇感,生動地建立角色與社會的價值觀。 包括由書中說書人創作的屍體、狗、金幣、惡魔、樹的自白,與劇情達成幽微的相輔相成。不僅跟隨劇情發展一一出場,也對應到細密畫家共同創作、那本引發一切的書。這樣的設計好像對應到整本小說的手法,雖然內容描寫遵循回教教條的社會,卻不獨尊最崇高的先知,細寫出人間萬物的不同風格、臉孔。角色在表述自己的概念想法時,常提出相應的歷史預言故事加強佐證,很像範例文句般讓人知道道理的實際情境。這點也對應到細密畫家的訓練,他們學畫不是看實際事物描摹,而是看過往大師前輩的筆法模仿。如此不斷傳承下建立起遵循古統的意識,像回教的經典被嚴格遵守下產生的極為保守的社會環境。
關於人物,特別喜歡女主角莎庫兒的冷靜聰穎,在其父親去世後悲痛之餘不失反應能力,馬上搬運屍體以免小孩看到;在跟男主布拉克見面討論時就已想好所有應對困境的方法順序,以及確保自己目標的談判籌碼;還有識破賣布人的小手段等。但還是細膩地提到她對性慾的渴望、對情愛的迷茫,角色刻畫很立體。 相比之下男主布拉克的角色塑造就滿普通的,只需一句話介紹:純情的正直青年,主要是帶領讀者的角色吧,可以連結女主、細密畫家和皇室宮廷的中間人物。 另外布販以斯帖也是很有趣的角色,透過表面上到各家推銷賣布的「正當」行為,能夠順便充當媒婆與傳信人,可以想見社會中對男女交流的封閉與高壓的互相監視。以斯帖對每位寡婦、情人的關懷懇切,擅於藉察言觀色引導無法面對面溝通的人們,甚至可以居中斡旋不便公開的衝突與矛盾。內在理性精明但外在又大剌剌的個性很討喜,即使是配角,也在精煉的敘述中活靈活現。
關於本書人性的描繪,透過兩場兇殺牽連出各色人物間的互相猜忌,以及時代與家庭變動下眾人的慾望、痛苦與掙扎。覺得作者敘述真的很細緻,彷彿故事真實發生,而作者就進入每個角色的心底深處描摹其感受,讀起來很深刻精彩。像是描寫猜測兇手的動機時,就帶出細密畫工匠坊中師徒極為親密的關係、權力階級競爭和理念的衝突。
小說前半部大多在佈置背景、介紹人物。專注焦點我覺得在回教社會的倫理規範對男女主的影響,男主愛上表妹便被「驅逐」多年,壓抑醞釀的情感是這個角色的亮點。而女主則是丈夫因戰長久未歸的半寡婦,被同住的丈夫弟弟覬覦騷擾,卻又因為婚姻仍存續和輿論觀感而難以離開,回娘家甚至會引發官司。在沒有丈夫保護、娘家難以「正當」維護的情況下,處境尷尬難解,彷彿對女主處事的考驗。女主最後何去何從算是本書的第二主線了吧,最後結局也是以女主的概述總結,感覺有要觸碰女性主義的專注目標。再加上作者巧妙地將女主的小兒子取跟自己一樣的名字,最後女主又指示兒子寫下這本小說,好似傳奇與現實的連結介面從此開展,我們跟隨作者走進的時空所言不假般奇妙有趣,讓故事更悠遠深刻。 小說後半部從男主進入宮廷藏寶殿開始,專注於歷史上細密畫的衰落。細密畫工坊的領導大師在朝聖完歷代經典巨匠前輩的畫作後,用前輩當時刺瞎自己的細針刺瞎了自己的眼睛,彷彿堅守過往傳統典範的殉道,也是在徒弟背叛與時代變遷下的挫敗不堪。徒弟們有的為了宗教而瘋狂、不惜背叛手足同窗,有的在威尼斯畫派與細密畫間猶豫徬徨,既想達成身為藝術家的創新和理想,但又要面對激進團體壓迫的恐懼與模仿時迷失自我的疑慮。不斷碰撞升溫的衝突最終導致了兇殺案,我們才從兇殺回看他們這些隱藏的手足無措,奉獻一生的技藝在外來文化衝擊下的脆弱、恐懼、信念、混亂與憤慨。
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描寫死亡的情節,不管是姨丈去世的苟延殘喘與超脫,或是最後兇手被砍頭的怵目驚心,作者描寫的精湛都讓人彷彿身歷其境,不止是五官的感受,還有角色面對死亡的心境。 寫到女主父親的彌留不捨,作者用「咬緊牙關忍受劇痛和愈來愈迫切的口渴」描述難敵的死亡和不捨女兒的堅毅心志,讓我馬上能感同身受。之後靈魂離開軀體進入死亡的描寫真的既迷幻飄然又在文字上寫實,確實地寫出具畫面感的死亡,讓整個情節更具濃烈的神異宗教性。 節錄一段:「我過去短暫經歷過的事件,如今一件接一件,同時展開呈現在廣袤無垠的空間。就好像一幅巨大的雙頁圖畫,一個聰慧的細密畫家在各個角落畫下各種不相關的事物——所有事物全部同時發生。」這一段再將死亡對應細密畫元素,最後一句也讓我想到之前看老高之類講述超自然、宗教哲學的影片時,也有聽說每個時空下的人事物其實在宇宙大爆炸時就一次跑完了,只是人類物理維度限制我們在現在的時間線移動。像如此的論述假說之前就當軼事聽聽而已,在這本書中讀到卻讓我停下來仔細深思一番,想著若如此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等問題,覺得便是由於作者書寫時鋪墊技巧的精湛導致。 最後寫兇手被砍頭的情節,用兇手第一人稱自述看到、感受到自己被砍的所有細節,寫實如此尖銳以致殘酷,讓人在刀鋒上無比震驚慨嘆。一段寫兇手身體措手不及的軟弱顫抖,一段從砍頭後視野的限制,血淋淋地對照到死亡導致生命想望的錯過與破滅。再來是一連串彌留的思緒翻騰,小時候的母親、模糊的眼前景象,過往的歲月在永恆的這一刻,「這永無止境的等待突然間不再令人嚮往,反而變得極端痛苦而冗長,我只渴望能夠結束這一刻。」完全總括死亡在痛苦不堪的面貌,給兇手一個充滿警世又飽含人性關懷的結局。
當然不能漏掉作者細膩精彩的文字,有充滿畫面的密佈紛陳,也有能筆記下來的詩意哲思妙句。 作者寫藝術被時間與災難摧毀,從畫冊材質、害蟲、人的各式行為、自然到戰亂就詳細的列舉了一頁面,展現藝術崩壞的勢不可擋。同一段馬上接到一幕幕那些偉大畫作的經典畫面,如數家珍般又寫了一面,營造細密畫的豐富與重量。還有呼應書名的「紅」這個顏色的自白,也寫了一面具體呈現紅的無所不在,在不同意義的血液、不同階級的布料、不同生物的自然。像這樣的手法充斥故事各處,真的給人一種強烈的、眼花撩亂的臨場感和史詩感。 覺得作者手法的亮點還有使用細密畫的技巧描寫故事畫面,點出許多繪畫常用的暗喻及象徵圖像細節,像賞畫課程,也增強表現的層次與張力。層次在於隱晦的烘托情景時,用書中人物想像畫作如何表現來闡述;張力在於如此細想的深刻濃烈,以及跟書中主要元素的對話,特別有趣。主要範例在男主處理女主法律關係的過程,用三幅畫紀錄流程各階段的樣貌:第一幅是前往法院的欣喜和罪惡、第二幅是法院的崇高和醜惡、第三幅是審判的兩方辯論。總體展現細密畫技法架構對故事傳達的周全,還有細密畫與生活緊密生動的對話與連結。 還有書中不管是誰,敘述口吻都很有詩詞的藝術性,讓我覺得讀起來很特別。想著是不是古人情緒思想都這麼戲劇且澎湃,一舉一動、所思所想都可以裱框成畫收藏。 自己節錄本書的筆記如以下: 「⋯學到只有財富、權力和愛情傳奇能激起人們的好奇,其他一切只不過是憂慮、分離、嫉妒、孤獨、敵意、眼淚、謠言和無止境的貧窮。這些事永遠不會改變,就像家裡擺設的物品:一塊褪色的舊織棉地毯、擱在空烤盤上的一支勺子和一只小銅鍋、倚在火爐邊的鉗子與煤灰箱⋯」 「一位偉大的畫家不會滿足於用自己的經典畫作影響我們,他終極的目標,是改變我們的心靈視野。一旦一位細密畫家的藝術美學從此深入我們的靈魂,便成為世界的美感準則。」 「我再也沒有任何能力可以感受感到快樂和樂觀了,只剩下精明和譏諷。在智慧和憤世嫉俗這對自娛娛人的邪靈背後,我察覺魔鬼的存在,他控制著它們,驅迫著我。」 「紅色朝我逼近——那無所不在的紅,包覆著宇宙萬象。如此壯麗璀璨的紅,想到自己即將成為它的一部分,想到自己能夠如此接近祂,我不禁淚如泉湧。」 「唯有透過關愛、留意、熱情與同情,才能一窺人間的美與神秘;⋯」 「⋯此種氛圍,使得細密畫家的失明、永恆哀愁和秘密的慾望,看在觀者眼裡卻好似一場歡樂慶典的序幕。」 ⋯族繁不及細載。
剛看完時因為結局的收束,覺得閱讀的一切都跟著在合頁時結束,但透過一邊回想、參照自己的閱讀筆記,一邊寫這篇閱讀心得,又確實地想起在書頁間遊歷的美好新奇感受。嘗試分別每段不同主題的討論,對這本小說也有更整齊的認知,對自己的收穫有更分明的整理收藏。其實讀的時候因為能完全投入故事中,並不會特別感受或有空評論這本書的好壞,在深入爬梳故事細節和手法後,才真正認清與懾服於作者作品的高超精良,認識到諾貝爾文學獎的高度和重量,還有其藝術人文價值。感謝作者、出版社和二手書店,讓我能有如此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