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被書名吸引,在書店翻看了前幾章,從引言書中作者介紹遊戲規則到開場戲都十分有趣,很快就決定要把它看完。看完覺得真的是一本很認真的推理小說,線索給足、沒有怪力亂神的含糊。靠著幽默的敘事視角、幾個新奇的元素以及對家庭關係獨到的描寫,跳脫中規中矩的公式模板,是一個能讓讀者享受解謎、設計精良的遊樂場。
伏筆也不僅是圍繞謀殺案的手法過程,作者更是利用人物對話情境的雙重含義巧妙地誤導,創造出模稜兩可的敘事。不僅透過故事節奏掌握懸疑感的營造,更在其中流暢地建立「兩種情節」,達到敘述上「完全誠實」、沒有任何隱瞞,卻又能讓人陷入思考盲點的有趣效果。
劇情上環環相扣,最後推理用上的線索全部都在前面劇情提過,沒有任何無謂的描寫,真的很適合仔細閱讀,把所有故事要素記成線索筆記跟著思考推理,不用怕揭曉時冒出天外飛來的設定。線索有些很細,可能只是一句話,但完美拼上後又十分合理。會讓人想在看完後,從頭看自己沒有想到的盲點,一本書獲得兩次閱讀體驗。(前言就統整性地預告著劇透線索,看完後也可以方便地快速核對。)
書中主角身份的設定很有趣,其詼諧風趣的敘事口吻在懸疑推理上的確別有新意。幽默是角色面對困境時的無奈嘲諷與自得其樂,與嚴肅嚇人的命案、悲慘的命運和家人間的隔閡形成富有魅力的對比,也營造了容易讓人帶入同理的現實感。推理主線外,故事描述了家人間矛盾微妙的情感關係,每位成員的心思在曲折到有點狗血的劇情下深刻複雜,呈現了有趣十足的戲劇張力,是這本書的另一看點。
推理小說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便是典型精確的人物塑造,角色關係是謎題的舞台道具。在這本書的開頭,我們便跟著主角在見面時的敘述一一認識登場的家庭成員,透過簡單精準的段落描述就馬上掌握每個人的個性,生活化到好像能從自己身邊找到相似的人,覺得十分有趣。而且每位家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豐富的劇情和過往一一爆發與揭開,節奏掌握上安排得很好,兼顧了懸疑不明和引人繼續閱讀兩者亦步亦趨的關係。不禁讚嘆作者真的很會藏,很會賣關子的藝術,連最後一刻都還有爆點,令人過癮。
兇手的編排沒有太完美,揭露後的手法對於常看推理小說的人來說並不是特別驚艷,甚至可能帶有老套的爭議性,動機難猜可能得歸於難理解的範疇。最後推理也不是一個氣勢磅礴的震撼劇情,比較像對整個故事抽絲剝繭的細小堆疊串連,帶點簡單喜劇的家庭溫馨。沒有驚心動魄的刺激,但隱微情感的鋪陳、反思與留白也別有一番風味。
首先一樣從優點收穫開始,看完書學到一個新奇的殺人手法、一個特別的藏屍位置,還有一個訊息傳遞和保存的方法,真的滿有趣的。
打開後車廂發現是棺材真的很令人驚訝,裡面兩具屍骸的揭露也很有戲劇效果。相比之下緊接著的卡車滑落墜湖意外反而讓我感到有點反高潮,除了緊貼重要劇情發現,讓人沒有反應時間外,到後面似乎也只是掩護兇手殺人的誤導,還要靠繼父來隨便擔下結束。不過動作戲和場景描寫還是很刺激有趣的。
很愛一開始家庭聚會邀約到見面的橋段,尤其是主角阿姨的電子表格承擔很多笑點,還有很愛的吐槽:直銷大嫂聲稱自己成功就像姨丈說自己擁護女性主義一樣——只有自己相信。接著尷尬又暗流湧動的家庭聚餐場面更是非常打中我,那種寫實又浮誇的互動很吸引人,讓我想起影集fleabag中精彩絕倫的餐桌戲碼。
書中主要回顧的謀殺案:哥哥埋屍、父親案情真相、母親的銀行搶案和汽車事件,滿平均分配地一一展開。覺得母親的故事最深刻,丈夫在案件中聲名狼藉地去世,出席警察葬禮被世人冷眼羞辱,一人堅強扶養三個小孩,努力找回平凡生活,接著在面對銀行搶劫裡大展身手,又馬上發現自己孩子的悲劇。一連串脆弱和堅毅的曲折起伏令人感嘆佩服,覺得是本書最迷人的劇情編排,可以獨立拍成電影了。
與之相對的,書中圍繞著的雪中屍體只是微不足道的開端,甚至結尾也沒再交代無辜員警後事,算有點小浪費篇幅的障眼法?總結故事的多重命案謎題,沒有死神附身的偵探設定,家族牽連的黑幫事件才是其狗血關鍵,柯南的黑衣人組織實屬保守了。
看完回顧前言,提到有一章使用了帽子戲法,應該是指那章達成三個謎題線索的隱藏,試著整理如下:
1.有描寫到警察對屍體的緊張,第一次讀以為真的是他資歷太淺,回頭看才知道因為他就是兇手;
2.再來都是主角大嫂的主場演出,她問主角屍體「看起來像麥可嗎?」,當時看真的沒想到若她真的是指麥可,問「他是麥可嗎?」就好了。而且再看一遍就明顯從對話感覺到她在等人,第一次看只覺得她在找話聊 ,沒有想到她對命案異常的執著;
3.最後是她說:「我寧願這樣。」提早預告了她的死亡。主角找到她時後悔沒有多關心她的段落也滿動人的,更是成功為之後對家人真諦的溫馨探討做好情感鋪墊。有點盲目追尋成功和愛情的她,宿命般的死亡讓人驚嘆與唏噓。
首先是兇手假死(沒死)又假身份沒有太令我驚豔,因為就是會陷入家人竟然認不出來的老套爭辯。在媽媽眼前打轉的兒子不被認出,誰會想到他的身分?也許可以讓媽媽眼睛看不清楚?這樣設定會太明顯嗎?
再來是兇手動機偏向精神問題的不充足。心理創傷讓他藉由殺人去同理和試圖融入家族,卻又在殺人後馬上喬裝身分假裝沒殺人?很難想像他到底想做什麼。根據他過往經歷,合理性上可以接受,但無法理解,也就削弱了這個雪山山莊謎案的精彩度,還是回憶過往的劇情故事比較出色。
最後的推理用家庭溫馨戲碼開啟讓我不是很滿意,講了繼父女兒受阿姨幫忙在戒毒還有繼父為保護大家讓卡車滑落墜湖的事,除了展現家人意義外沒有什麼爆點的雞肋劇情。前面一連串驚心動魄,現在給我摩登家庭的喜劇大和解,可能有點雞蛋裡挑骨頭,覺得在氛圍上有點跳脫。也可能只是我不太吃最後互相坦白擁抱彼此的溫馨氣氛。
哥哥開篇的出場是濃墨重彩的,讓我非常期待兄弟情的描寫,接著便一直在等哥哥出場。兩人終於見面時撇除換妻的橋段(其必要性有待討論,感覺只是讓主角妻子去幫他搬東西的理由,主角妻子也是滿工具人的),在密室裡對峙的場面沒有讓我失望。
哥哥經過監獄生活和父親真相的明瞭,非常穩重地帶主角快速了解案情、聚焦重點,完全是盡責的劇情推進工具。尤其在之後馬上被賜死讓我覺得作者真狠心,但也是達到讓我訝異不已的效果,可以同理主角的震驚悲痛。在這邊要讚揚主角繼父的女兒製作的賓果卡,既在開頭快速介紹角色、製造輕鬆笑料,經過哥哥之手又呈現出手足溫暖深情。相信弟弟能解決一切的字句,還有隱藏在句號的證據,讓哥哥富有魅力地帥了一波。(又是一個第一次看沒想到的細節:句號,尤其是作者介紹鴿子時還放水提到照片能縮進一個句號裡。)
似乎「哥哥」這個詞附帶的工具性本身就蠻強烈的,好像光是看到就自然而然想到一個可靠穩重又有點魯莽衝動的形象,總是走在前面領著的背影。不善言辭被誤解仍然堅定行事的真摯,作者在書中藉由劇情完美塑造了,這麼想他的死該是昇華他生命深度的一筆。
封面的斧頭槌子等武器完全沒有出現在書中,整個粗野直白的氛圍也很跳脫。可能只有假造兇殺氣氛的用途,無法傳達展現小說故事的調性——那種富有人性且氣氛在緊張和愜意間微妙的懸浮狀態。
我認為封面如果能改成書中旅店的壁爐或是雪中的木屋,營造溫馨卻帶點詭譎的畫面,除了貼合故事外,應該更能跟書名搭配表現出吸引人的強烈對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