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很小 裝喜歡的事就好》閱讀心得分享(關注情節和手法)

2024/01/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網路文章小說以濃縮滴雞精調味,2024最新發行 這本小說大致可以分成三段,第一章主要描述女主角青少年時,家庭問題帶給她的創傷,第二章則是大學和畢業後獨立自主創業時的心境調整和成長,最後第三張和終章是得知父母多年的狀況並與過去創傷的和解。主要就是兩大主題:講述家人溝通不良的後果、不適合就各自安好的釋懷,和年輕不畏失敗艱難的勇闖創業心路歷程。其實創業這段在描述家庭關係的主軸中滿跳躍分離的,是女主生命重要的一部分,卻跟父母沒什麼關聯,所以這本書應該主要就是在講一個少女起伏跌宕的人生故事,然後作者在其中不斷註解學習重點,很像教具模型般展示的樣子。 以下讀後心得分享暴雷,針對情節和手法討論自己的感受,不會再復述那些作者總結的心靈療癒理念。後面劇情就是作者固定的感人反轉,所以暴雷可能也還好。


最覺得不能接受的是,讀到第三張父母狀況的揭發,又是因為絕症、不想拖累別人而疏離、最後造成誤會的橋段,完全跟之前作者的某一本書一樣。這種情況真的有這麼常見嗎?到底為什麼需要重複敘述類似的情節呢?後面女主拼湊故事、解開誤會時,不停對應前面劇情父母的各種行為,感覺超盡力在說明作者早就埋下伏筆的合情合理,精準地ㄧㄧ解釋讓我覺得非常刻意,好像人生總結成完美的劇本或是準確專業的論文,呈現一種強硬的理解風格。可以想像作者改編真實故事時,花了很多心思設計前後呼應的細節。
另外我覺得作者將自己用女主的視角寫入書中的呈現很怪。作者變成女主的第一人稱,在書中以第三人稱描述自己,而且書中的作者說出的話說教感很重,感覺把自己描寫成看透的旁觀智者,時不時提點、帶領女主走過困難、跳脫盲點,自信的自我塑造蠻特別的,很難不覺得自戀而感到不適。女主身邊的其他角色或貴人不是喜歡她(學姊、大方)就是爸爸花錢請來幫她的(律師、婷婷),感覺很生硬,可能就是為了故事的戲劇性編寫的橋段吧。想像著真實故事的情況,還有作者充滿感情的擴充與改編,覺得把自己指名道姓寫進去擔任重要角色蠻影響閱讀的,除非真的完全是作者的粉絲。
其他還有:最後突然插入寫到高中學姊喜歡女主,不太知道這個橋段的作用為何,只是為了帶出女主發現自己喜歡女生?女主小時候誤會所有人?還是作者眼睛明亮早已看透?覺得這一段沒有很好地融入整個故事。 一開始序章用作者受到警察審訊的情境製造懸疑感,引發讀者的閱讀動力,但在最後揭發女主母親的死亡真相時卻沒有相應的強度,輕描淡寫地說是自殺就帶過了,讓這個開頭顯得不太必要,純粹只剩吸引注意力的功用,也脫離整個故事的調性。

最後討論整本書的表現手法,就是充滿語錄詞句,故事情節和角色想法描寫到一半,就要用對仗的語錄、文青的語句總結。是書中角色自己鼓勵自己的話,卻讓人有點出戲、覺得矯揉造作。很像電影旁白一般,角色跳脫當下、回顧生活的評語註解,也像是認為讀者無法自己總結故事,要作者親自教誨般,專門給讀者輕鬆擷取金句、分享使用,也可能是作者平常收集的小語,精心地用故事串連起來。
角色不斷出現的宣言式語錄,個人感覺讀起來莫名尷尬。強烈的情緒反而像戲劇中的臉譜扮演,用力地強調著角色的個性和心境定位。每一句都有目的,這句說她心軟放不下、這句說她自立自強、這句說她求愛不得、這句說她的痛苦不堪,好像太直接了。就算情感真摯自然的澎湃,文辭卻不斷出現雕飾過的對仗編排、文言式的文學濃縮詞語,如此精修,感覺很中二,就是努力於將感受變成能在表面呈現的感覺?求關注?少了一種自然流露的成熟。
書中人物對白也有著台詞感,缺少生活的不可控制和自然。情節的目的感很重,很像課本編排出的學習單元,每一章節都有學習目標。特別是第二章創業的部分,我覺得這不是很好的文學閱讀體驗,反而像在讀日本翻譯的心靈成長工具書。尤其是對白的說教感,小說故事中我只能接受睿智長者、天使神諭或神明角色說出這些話好嗎!

現在各種電影影集在各個網站、影評中總要有金句節錄來宣傳分享,如新聞標題一般,要精準地濃縮故事、要讓人快速獲取資訊、要確保故事對讀者有所影響和用處,講求著吸收效率和實際功用。好像少了那種長篇小說的隱晦曖昧,不會一直明確地說明作者要傳達的理念,而是靠完全沈浸式的故事呈現讓讀者自己隨意領略。
影劇需要靠金句節錄才能讓其有所意義嗎?我也常覺得我們是否太高估故事的影響力?尤其那麼多故事存在著,常常看過就忘,必須濃縮出人生哲學和座右銘才能輕鬆攜帶,卻可能反而在變成字句後,故事變得單薄。金句被裱框起來後,短短的字句透過讀者的人生經歷檢索配對,像泡茶一般擴散出不同意味。好像不需要其他外在的故事,只要關注自己的內省就好?彷彿不再靠故事情節的編排和角色的深刻心境來傳遞思想,而僅依靠金句當作骨架。還是是一種給懶得思考的人的附贈概念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