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

含有「諾貝爾文學獎」共 20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每年的十月,諾貝爾獎總是國際新聞焦點,醫學、物理、化學以及經濟,大家對得獎者極少異議,畢竟一般人很難瞭解個別學科發展狀況,以及諸位科學家、學者的成就,總之就是為得獎者拍拍手。文學、和平兩獎才真正是人們議論的重心,和平獎涉及政治議題,有些得獎者備受非議,如前幾年的美國總統歐巴馬。 文學獎則是另一個熱
Thumbnail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馬奎斯在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顛峰之作。故事中的三位主角從韶華之年走到遲暮之年,讓讀者感受到愛的執念,生命長河中愛的延續,有某種荒謬但卻是無法言語的救贖與浪漫。
Thumbnail
這本《靈山》,是諾貝爾得主高行健的長篇小說。它是我今年重讀計畫的選書,上次看已是十年前了。老實說,我已經完全忘記當初為什麼會想找這本厚如磚塊、又是文學獎等級的小說來看(現在想想,到底是哪來的勇氣……),但我永遠記得,當年讀這本書時所受到的震撼!
Thumbnail
最近在重讀馬奎斯,才發現馬奎斯過世那年,高行健接受訪問說「我非常喜歡他,他是一個跨時代作家。」。讀您介紹《靈山》也是魔幻寫實的風格,看來高行健也和莫言一樣,深受馬奎斯的啟發。魔幻寫實最厲害的地方,是用魔幻的手法重述現實,虛實交錯下,最後讀者恍然大悟:原來都是現實!難怪馬奎斯可以那麼豪邁的說「那就是現實」且「現實比虛構更精彩」。 《靈山》一直在我的書單內,讀完馬奎斯,或許有機會可以開始讀這本鉅著
MaxJam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24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馬奎斯我只讀過《百年孤寂》。當時真的覺得很震撼,非常非常厲害的作品。很多作家都會提到受他的影響。 《靈山》也很有意思。期待John讀完的心得~
付費限定
在1982年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已故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打破了「諾貝爾文學獎魔咒(歷代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通常都已江郎才盡、再也寫不出好作品)」,寫出了他繼《百年孤寂》之後的另一部代表作《愛在瘟疫蔓延時》。這部小說卸下了魔幻寫實的風格,改以寫實主義的筆法,敘述一段超過五十年的愛情
Thumbnail
5/5愛在瘟疫蔓延時
這開場白如同雙城記與安娜卡列尼娜一樣有名阿~ 每次看到John大的書評後,就好像再看了一次,而且還能發現更多!
bookarchery 中南美作家和帝俄時期作家的作品會那麼沈重,與「我是誰」的大哉問有關:遲遲無法順利解殖的中南美洲,與落後於西歐的帝俄時期的俄國,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有著惶惶不安的焦慮感,會在作品中去苦苦追尋並努力建構自己。就算是比較輕鬆的愛情小說,馬奎斯在《愛在瘟疫蔓延時》還是藏了不少這類的伏筆,需要讀者細細品味 台灣的作家近年來也開始去叩問「我是誰」,像是陳思宏的《鬼地方》除了繼承了魔幻寫實的文風之外,也同時探討了台灣的社會發展與性別權力。相較於在戒嚴時代「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的自我設限,可以說我們也漸漸跟上世界文學的潮流了
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在這本2000年出版的作品中,以冷峻而又充滿道德張力的筆觸,重構了多米尼加共和國獨裁者拉斐爾·特魯希略(Rafael Trujillo)政權最後的時光,展現一個極權體制如何滲透社會與個人生命的每個縫隙。
Thumbnail
薇亦柔止-avatar-img
2025/06/17
不知公羊是否有替罪羊(scapegoat)的隱喻?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17
薇亦柔止 不,牠象徵頑梗的獨裁統治者。被奴役的百姓及被姦淫的婦女是可憐的替罪羊。
想起大學時拿到一張傳單,台大學生訂閱新新聞,只要很低的價格,我就訂了一年。同時還讀遠見、當代。當時我懵懂地接觸了不同角度的雜誌,似懂非懂地練習閱讀、練習思考。 總之我要感謝當時新新聞,餵養了我的青年啟蒙,而狗吠火車也提醒了我,不需要在意這個議題寫過沒,寫過沒人看也無所謂,作對的事就好了。
一片混濁的黑暗,濃稠地連時間都變得特別緩慢,青書意識到自己正在漂浮,卻沒有害怕的感覺,像是已經歷練過相同場景千萬遍,很自然地適應眼前這片深邃的闃黑。
Thumbnail
本文探討邱吉爾與雪茄之間的深厚關係,從他年輕時在古巴結緣,到二戰期間視雪茄為精神糧食,以及「Churchill」雪茄尺寸的命名由來等面向,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位歷史人物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Thumbnail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的《死神放長假》以黑色幽默探討生死議題,前半段諷刺各行各業面對永生時的醜態,後半段則描述死神與大提琴手之間細膩動人的愛情故事,充滿曖昧與令人難忘的互動。
Thumbnail
5/5《死神放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