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將必要的靈魂通識課--《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更新於 2023/11/2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二零一九年,全臺因精神疾患就醫人數約兩百八十萬。*

二零二二年,約有三千八百人自殺身亡。*

今年七月的新聞內容:衛服部統計,憂鬱症患者約兩百萬,其中一百二十五萬人為重度憂鬱。*

有些數字,很多消息。躁鬱、解離、思覺失調等等名詞,隨意抓路人,或許他也曉得。影劇和文章內容加入標語。書店排行總有一本正能量。這樣那樣。我們好像知道了,卻以為那些事和自己無關:他沒事。我沒事。沒那麼嚴重。心情有些不好。生活太閒了吧。文青病。矯情欸。那個就怪人啦。嘎啦嘎啦嘎啦。

然後有人死了,或者受傷,劇烈出格,還會強行解釋,或者歸因其他。「成為一個精神病」是深切恥辱,因為精神看不到,我卻必須次於他人,脫隊於正常的行伍;因為精神病是那個可能會上街殺人,脫光衣服跳舞,喃喃自語,身上有傷,隨時脫序且造成危害的身分;因為那意味著我無法治理自己的靈魂,而那本來是如此簡單的事。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告訴你:不是。不簡單。其實誰能真正宣稱他和自己相處永遠融洽?誰能大膽斷言,他永不感到怯懦或壓抑,痛苦或哀傷?誰都有可能。那麼誰都可能會生病。它無視所有條件,因為令人備感壓力的事百人百款。你撐住但不能一直撐住,你健康不意味永遠健康,你有餘裕調養心靈,但餘裕能始終存在嗎?

你可以,你很棒。你周遭的人呢?都沒問題。那好,沒問題的人也會生病。

本劇就在這種無赦的前提,對常見精神疾患的發展軸線工筆描述。景氣、文化愈發高壓的現代社會,你我本就如履薄冰。因為我們不是擲骰子的手,我們是那顆骰子。我們不會豁免,也不能真正防範,誰能曉得未來將要發生什麼呢?劇中說得透徹:我們都是正常與反常的邊境之民。

Netflix《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Netflix《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扣除強迫症醫生,劇中第一個患者,家境富裕,用度奢侈,老公是高社經地位的法官。樂透般的人生,小小瑕疵是:老母管得嚴。她不喜歡吃葡萄,老母覺得她喜歡;她不喜歡這件衣服,老母覺得她喜歡;她不喜歡這老公,老母覺得她喜歡。她罹患躁鬱,因為由始自終,從大到小,所有事情她被宰制。當她裸身跳舞,她快樂無比,因為她自由。

第二個,焦慮症,社畜。主管羞辱他,甚或暴力威脅,就像精神控制。同事呢?並不關心。他仍然努力工作,永遠得不到肯定。主管禁止他上班如廁,他就憋到腎臟生病,且把上下班路上所有廁所一一劃記,寫上標註。當護理師說,他收養卻寄放朋友處的貓貓,過得很好,他立刻崩潰。因為「那就沒有我能做的事了」。他拼命要對世界有用,於是有用就是生命的價值,這是社會給他的律令。

接著是恐慌,以及妄想。後者清寒,遭求職詐騙,合新台幣七十幾萬的存款一掃而空,絕望選擇自殺,繼而緊急入院。前者呢,名牌大學,高薪工作,但職場、家庭訊息持續轟炸,這邊有會議,那裏有簡報,弟弟想開咖啡店能否幫扶,洩洪般的話語襲來,他喘不過氣。恐慌症對現實恐慌,也恐慌於恐慌發作的可能。他喘不過氣。

諸如此類。其中金書完,考取公職未果,落榜七年。他轉換跑道的困難,是「好大學畢業、成績不錯的人不計其數」,當別人遊學、當海外志工,他兼職賺學費,於是他的經驗只有兼職,而唯一不考慮課外經驗的就是公職。發病前他始終在念書,但每次考試,他不及格,分數卻也不低,就恆常那麼剛好地錯一題。

那一點點就會,甚至說,那一點點才會把人逼瘋。

所以他沉溺網路遊戲,最終認為,自己是傷停巫師,終將要和其他隊員,再度踏上屠戮火龍的征途。他溫和有禮,甚至很可愛,被他人戳破妄想,氣得面目猙獰,揮手蹬腿,施放火球術使其成灰。當護理師陷入莫須有的經濟困境,他餽贈狩獵而來的三千萬,盼望他的「仲裁者大人」,能「掙脫邪惡巫師的束縛,解開我的魔法封印」。

他把病治好了,至少是緩解了,清醒回到自己的生活,鎮日讀書,按時諮商,不碰遊戲。補習班模擬考,他又差一題。墜樓前,他約護理師喝茶,護理師說等一下,他說很忙吧,沒關係,下次請和我去消滅火龍。他站在護欄上,感到恐懼,所以火龍現身,就像發起挑戰。他很有勇氣,他從來不缺勇氣。他死了。

就這麼細談常見的精神疾患。他們的感覺。他們的理由。最終來到回歸社會。其實劇中第一集就說了:未經治療的思覺失調患者之犯罪率,占整體犯罪率的百分之零點零四。換句話說,絕大部分的犯罪,犯人都是正常人,那麼你倘若害怕受害,就該害怕正常人。*

但大眾沒有。大眾認為思覺失調的鄰居,會發出吵聲、傷害孩子,認為因憂鬱症住過保護型病房的康復護理師,不能從事她習練多年的護理工作。大眾認為曾經歷精神疾患的患者要回歸社會,是很自私的想法。他們拒絕。他們排斥甚或攻擊。在網路發言,實體組織抗議活動,要求醫院辭退康復護理師。

直到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重要他人,也是病患,甚而與護理師不同,根本還沒康復。

還沒發作、發作、正在治療,康復了,或不能完全痊癒,終究要服藥。這種處遇,應用身體,我們就平淡以待,那麼為什麼指向心靈,就值得諱莫如深?那是謬誤,卻還要悠長的時光訓練我們,如何肯認自身的情緒,繼而調整並善待自己;如何客觀看待他人不幸,繼而縱使不協助,也至少不加害、不歧視;如何接納事實,繼而不內耗,耽誤求援及治療。

那麼以此立場,《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更像基礎的靈魂通識課。它洋溢溫暖,時而詼諧、討喜,卻有紮實田調來承擔「認識」的必要。它示範如何接納並協助,也示範如何撫慰及自救。坦率、寬容,適當地放緩節奏,讓自身和他人感到舒服和安全。那很難,所以趁早學習,如何好好活著。

--

衛生福利部世界心理健康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歷年全國自殺死亡資料統計暨自殺通報統計(更新至111年)〉中央廣播電台〈8.9%國人有憂鬱症 醫師:就診率不到三成〉
泛科學〈別再把暴力事件與精神疾病連在一起,統計顯示謀殺犯「正常人」才佔高比例〉

avatar-img
12會員
40內容數
集成曖昧、模糊,不能簡略陳述的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