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情感像走在迷霧之中?依附關係與感情的關係-成人依戀關係》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前言

我是一個在理智與情緒兩極之間來回動盪的人,比較少的中間值,所以我一直很感謝隊友,他會在我情緒時,陪著我情緒感性,在我理智時,陪著我理智分析。

記得我還沒跟隊友在一起前,我們曾經很理智的討論『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

交往以後,我花了很多時間找尋自己與伴侶的『依附風格』,互相溝通協調,找出我們的相處模式;這些年我們從兩個人開始,逐漸擴散至彼此的朋友圈,家人們,這一切都不容易。

我發現認知自己的依附類型很有用,自我覺察會更快一點,快速認知到自己此刻怎麼了,例如莫名覺得煩悶、憤怒、悲傷、焦慮,可以更加快速地釐清自己的狀況;有餘力的情況下也可以花時間去理解對方的依附類型,也會更清楚知道此刻的大局勢,依附理論是我近幾年來的好夥伴之一。

這一篇是我的筆記們,我本身是焦慮依附風格的人,從一開始的奪命連環Call、焦慮到哭泣、歇斯底里地哭吼、無法做事,到現在可以與隊友一起商量、面對事情,也可以好好的覺察自己、安撫自己,我認為這些理解幫助很大,也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開始之前想說:

依附風格會改變!會隨著時間、自我察覺、伴侶等等而改變的!

這個不是說瞬間巨變,而是可能焦慮或是逃避等等,變的更加往安全靠近一點等等的

被好好愛著的人,一定會變得更好的,這個好好愛著,不一定要是別人,也可以是自己



依附理論是什麼?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被大致分成了四類:
  1. 低焦慮低逃避的安全型
  2. 低焦慮高逃避的逃避型
  3. 高焦慮低逃避的焦慮型
  4. 高焦慮高逃避的混亂型(逃避焦慮型)


依附風格也會因為不同的依附對象而有差異,我們可能和父母是焦慮型依附,但是和伴侶卻是安全型依附,而依附風格也並非不能改變的,他也可能因為成長或是伴侶的風格等等而有所改變。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我不擔心孤獨或別人不接受我。

-我值得被愛,也能好好的去愛別人。


在嬰兒時期的他們當照顧者(父母、熟悉的人們)離開時,他們會明顯有不安或是害怕等情緒出現,但當照顧者回來時,他們很快就能平靜下來。

在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不在的情況下,這些孩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其他人的安慰,但他們更喜歡熟悉的父母或照顧者;安全依附的父母對孩子的需求反應更加敏銳,更加清楚怎麼去回應孩子的需求或是情緒,並且能夠調節他們的正面和負面情緒。


安全依附風格在成年後是由較有正面看法的思維表現。

安全型依附的成年人傾向於同意以下陳述:

“對我來說,與他人在情感上變得親近是相對容易的。”

“我很舒服地依賴別人,也讓別人依賴我。”

“我不擔心孤獨或別人不接受我。”

安全依附的成年人往往對自己、他們的依戀和他們的關係有正面的看法,與其他依戀風格的成年人相比,他們經常對自己的關係有更大的滿意度和調整能力,安全型依戀的成年人對親密和獨立感到舒適。


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可不可以不要離開我?

-你還愛我嗎?你真的愛我嗎?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

-隨時都在擔心被拒絕或拋棄,追求被接納、被愛、被理解的感覺


當孩子的生存&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或根本無法滿足時,孩子就更有可能形成不安全的依附風格,例如焦慮、逃避或雜亂的依附。(建議可以看《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這本書)

在幼年時期,照護者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對同一件事情經常出現前後不一致的反應或照顧時,會使得孩子在面對父母親的反應時無所適從,導致內在極其不穩定,不知道到父母是否開心、難過抑或是生氣,這會讓孩子難以了解眼前的父母,也不知道該如何回應;照護者們當下可能無法真正地給予孩子所需的情感供給等,此時孩子為了解釋這些複雜的感受,內心便會出現的一種聲音是"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我是不是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是我要更優秀才可以被爸爸媽媽看到嗎?"等等的聲音,由此開始在孩子的內心中對於關係這件事,便會開始產生害怕與擔心,從此這樣的聲音便一直跟著我們長大。

焦慮依附風格的人,會認為自己需要表現得完美或很努力與照顧者保持密切聯繫,才可以滿足他們的生存需求。


焦慮型依戀的跡象可能大致包括:

"對自己有負面看法,思考最壞的情況"

"總是擔心關係,質疑對方是否真正愛自己"

"沒有伴侶就無法解決問題"

"想要隨時了解您的伴侶的想法或感受 "


焦慮依附風格的人,很常有可能是以"鬧脾氣"的方式來表達,有一點冰山理論的概念,展露出的與實際想獲得的有點不相同,鬧脾氣可能實際想要:

  1. 想獲得很簡單的情感安撫:擁抱、輕吻、撫摸
  2. 想確定對方是否還愛自己,是否還在乎自己
  3. 告訴你此刻我的不安、害怕、焦慮


建議焦慮依附風格的人,我們可以跟伴侶一起討論自己的"依戀風格",並且盡量得先呼吸幾次,思考現在的情緒,有時候我們實際上根本沒有反應到自己正在不安&焦慮,這是正常的情緒,但是我們要先接受他,並且用另外一種方式去面對他,在覺察後,可以先思考實際上自己是想獲得什麼?

如果是安撫,我們可以直接與伴侶說「我想要抱抱」或是「我需要你摸摸我的頭」等等,而伴侶可以精確掌握需求,並且精確地給予情緒價值。

如果是想確定對方是不還愛自己,也許我們也可以直接地去問對方。,

以先跟對方有一個默契,我有跟隊友說過「我會一次次地確定你愛不愛我,因為我很容焦慮害怕,所以我問你時,我都希望你明白,我沒有質疑你,我不想用那些拙劣的伎倆來證明你愛我,所以我會直接問你愛不愛我,我想要一次次的都被回應,這會讓我感受到安全,安撫焦慮跟不安。」

(講述你會做些什麼行為+原因+希望怎麼被回應+同理對方+最後得到的成果)


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我愛你,但是你不能熱情的回應我,需要跟我保持距離

-曖昧關係


逃避型依附大多來自於童年情感忽視,忽視的狀況是,父母沒有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又或者是對這樣的需求視而不見;與焦慮依附有點不同,焦慮依附是一半一半,但是逃避依附的童年是幾乎完全沒有被回應。

長大後會對人際關係較疏離,有意無意逃避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覺得關係帶來的責任太過沉重,不知道怎麼面對或是從過往的經驗中找尋到正向的感受,因此寧願獨來獨往。


逃避型依附的跡象可能大致包括:

"與他人相處較有距離,不與他人建立過於親密的關係,不願意過多的透漏情感&情緒等等"

"對於親密關係以迴避的方式來應對"

"害怕關係中的責任"


經統計,很多情侶都是「焦慮依附」跟「逃避型依附」的組合;對於逃避型依附的人來說,會比較屬於"觀察、逃避、推開對方"維幾個步驟,在這樣的幾個流程下,焦慮依附的人大部分都會持續的與對方交涉等等,在這樣的幾次輪迴下,會給予逃避型依附"安全感",進而交往。

焦慮依附的人會需要一定程度的關注&情緒安撫,以及陪伴,並且有過度親近的情況等等,很容易讓人喘不過氣,於是,相處過後迴避型的本能的逃走,引發焦慮型的焦慮更重,往往這樣輪迴,情況每況愈烈。

(我曾經的一段感情是與逃避型依附的人在一起的,當時候還不知道依附風格,想想戲劇化的交往過程,是一段我覺得對方像風亦或是流沙一樣的感受,最後免不了的分手,在撕心裂肺的悲傷後,是一種開闊的感受,現在想想,若是當時的我提前知道自己的依附風格,我大概會希望自己能夠更加了解自己,並且更"安全化"後,才去考慮與對方再一起交往,若真的在一起,我大概也是會更知道怎麼與對方相處。)


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高焦慮、高逃避。



推薦相關書籍

《依附:辨識出自己的依附風格,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與他人建立更美好的關係》


穩定的關係,需要足夠的安全感作為基礎。

然而,培養安全感的秘密,不光只是愛或信賴,而在於「依附風格」



《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開創全球「童年情感忽視」(CEN)議題的心理經典

他們不是不愛你,只是沒有能力回應你




參考網址:

(希望大家如果有機會,可以點進去都看一下,這些都很優質,讓我獲益良多!)

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

「依附類型」從何而來?這要從童年開始說起──依附理論系列(十五)

依附:辨識出自己的依附風格,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與他人建立更美好的關係

安全型依附

感情中缺乏安全感,其實和童年創傷有關!心理師揭4種愛情依附性格,原生家庭的影響超大

認識焦慮型依戀成因與判斷、克服方法,找回親密關係中的安全感

健康網》從小建立「依附關係」 專家:依逃避、焦慮程度分4型

【大人學】「迴避型人格」又名「叢林裡脆弱的小白兔」──我們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Attachment theory

Attachment in adults

What Is Attachment Theory?

Attachment Theory In Psychology

Secure attachment

What Does It Mean To Have Anxious Attachment?






0會員
2內容數
先前給自己的一個任務,每當看完一本書,記錄自己看過,這個紀錄可能是心得,也可能是重點整理,總之,很希望可以好好地寫出些什麼,有些書自己很喜歡,也希望可以推薦給一樣喜歡看書的朋友,或是透過這樣的分享,獲得一些推薦的書單,期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