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聲香港》— 說的人太多,聽的人太少

2024/01/02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作者— 阿果 |

raw-image

上次到訪書店,在試閱時發現《失聲香港》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也可對照閱讀,瞬間感覺很有趣。在讀《失聲香港》時,更發現書中提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內的觀點。

前者從受眾、流行文化角度窺探;後者則以傳媒,傳統媒體角度剖析,兩書像一場隔空對話。



「躁動的香港就如一個深不見底的漩渦,把每一個關心城市命運的人捲進去,
把他們所有精力都耗盡。」


2014年雨傘運動後傳媒行業籠罩陰霾,社會氣氛低迷,繼而出現一群「新聞迴避者」。作者訪問了幾位本是慣常新聞讀者,但受社會環境、媒體生態,或是個人因素,而逐漸迴避新聞的人。縱然喉舌的醜陋嘴臉令人氣憤,但面對墮落的境況卻又無能為力,只好掙脫逃離負面情緒漩渦。


—構成了「失聲」狀態的香港 — 有些人無話可說; 有話想說的人也無從宣泄。



「對於現實失望無助,與其計劃民主大計,不如努力抗拒獸性,回歸人心。」


全書分為「逃避新聞的人」、「社會」、「流行文化」、「媒體」 四章,其中後三章各分為「失聲」 及「開聲」,以雜記形式記錄香港的雜音。在失語的時代,不容許明目張膽的吶喊,卻造就更多另類的聲音。然而,現在白紙無聲的時代,只能重覆傾聽迴盪心中的聲音,保存自我,不被崩壞的世界改變。



「宇宙很大,太空垃圾很多,我們為著無數事不關己,無關痛癢,甚或錯誤的資訊疲於奔命。沒錯,媒介變得愈來愈快,但我們的人生卻過得愈來愈累。」


媒介轉變快得讓人無所適從,碎片化的資訊及娛樂向我們襲來,往往來不及求證,就已經完成接收。這些聲音彷似填滿了時間空隙,但在那些寂靜的時刻,才發現一切無比空洞。在紛擾時分,我們也需要一場「失聲」,篩去不必要的雜音,才能重新建構屬於自己的話語。

3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