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辣觀點》比特幣究竟是不是龐氏騙局?

2023/12/10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我個人看書的習慣都會先看推薦序,有天去逛逛書局,隨手翻了本書,這本書的好評第一句話如下:

加密貨幣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去中心化龐氏騙局,想知道它是如何成功的嗎?這本書值得初學者參考!

——曲建仲,曲博科技教室創辦人


這好評未免也太諷刺了吧,於是吸引我的興趣去看看這本書到底在說些什麼?什麼叫做去中心化? 加密貨幣是空前絕後的龐氏騙局? 我心裡想這未免也太有趣了吧


這本書叫做《加密貨幣之王》,作者傑夫.約翰.羅伯茲是《財星》雜誌的記者,專門報導加密貨幣、專利改革、區塊鏈技術、駭客與社群媒體時代的隱私等主題。

raw-image

這本著作是從Coinbase的角度來介紹比特幣發展的始末,整本書我只帶著一個問題去閱讀:

那就是比特幣到底是不是龐氏騙局?


因為我之前對加密貨幣也是一知半解,只知道很多詐騙與洗錢很喜歡使用,網路上一堆筆戰,戰比特幣是電子垃圾、龐氏騙局、浪費能源等等問題,於是我便很好奇加密貨幣到底是怎麼來的?

不過我只知道一件事,許多事情存在必有其道理,再不明白原委之前,隨意論斷可能有失公允。

我就書中介紹的歷史與網路上找到的資訊,統整出三項要點,分別是「比特幣的歷史」「比特幣的特性」「Coinbase的歷史」,藉此來了解比特幣到底是不是龐氏騙局,最後會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比特幣的歷史

2008年11月1日,一個叫做「中本聰」的人或團體,在網路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名為《比特幣:對等網路電子現金系統》,簡單來說,中本聰於2008年發明了比特幣,開啟了區塊鏈的新時代。

2008年發生什麼事?

2008年發生了因為美國次級房貸所引爆的金融海嘯,全世界深受其害,台灣當年也大受影響放起了無薪假,鼠叔記得當年科技業,大家因為無薪假影響沒有事情做,結果大家一窩蜂跑去騎腳踏車,當時最夯的就是騎小折到處趴趴走。

金融海嘯的故事,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電影「大賣空」。電影的原型是 Michael Burry,故事就是講他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以做空次級房貸大賺一筆的故事。


後來美國啟動史無前例的量化寬鬆(QE),也就是大撒幣去救經濟,問題就在於會出現金融危機,就是美國自己搞的問題,銀行對無力償還債務的人放款,再把這些垃圾債重新包裝成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等到金融體系崩潰,你政府想印錢就印錢,看似救經濟,其實是把問題拖到以後再來解決

比特幣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傳統貨幣弊病,例如貨幣貶值、受政府操控濫發貨幣等問題,因為最後出現金融危機,都是一般平民老百姓倒大霉。

由於比特幣不受任何政府或金融機構控制,並透過區塊鏈技術進行交易,你可以說他是屬於自由的貨幣,對大家來說是最公平的,最透明的貨幣。

也因此對世界的影響如此之大,中本聰在發明比特幣之後,很快便消失了,至今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歷史上第一筆公開的比特幣實體交易,是在2010年5月22號有個叫做Hanyecz的人,花費1萬個比特幣購買了2個披薩。

raw-image

話說當年,Hanyecz只是一個想法:「若能將比特幣拿來換取真實世界的商品,一定會很酷」;他在線上論壇,詢問是否有人願意用披薩交換1萬枚比特幣。

沒想到還真的有人想換,於是在2010年5月22日,19歲的Jeremy Sturdivant拿一萬比特幣與Hanyecz交換兩張披薩。

5月22日就成了比特幣的披薩日,每年都能看到社群有人分享吃披薩的活動,以紀念歷史上第一筆比特幣實體交易。

這筆交易最被外界廣泛討論的部分在於,以比特幣目前的價格來計算的話,那兩張披薩可能高達9,000多萬美元,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未免太奢侈了吧,但是當時根本沒人想到未來比特幣會有如此大的價值,而且整件事最具意義的是,比特幣是能用來實體交易的貨幣


比特幣的特性

接著就要來介紹比特幣的特性,首先我們就「比特幣的技術」「比特幣的優點」「比特幣的缺點」來解釋什麼是比特幣?

(1)比特幣的技術

  • 區塊鏈技術

比特幣的運作原理就像是一個公共的帳本,這個帳本分散在許多電腦裡,每台電腦都有一樣的帳本,裡面記載著每一筆比特幣交易的細節。每當有人進行比特幣交易,這筆交易就會被寫入這個公共帳本上,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交易。

這個概念跟電影《魔鬼終結者》的反派「AI天網」很像,天網不存在中心化伺服器內,他存在每一台連接的電腦裡,除非你能同時刪掉所有電腦內的天網,否則天網就是永生不滅的。

區塊鏈技術就是共用帳本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電腦裡並非存在單一中心化伺服器內,所以你今天想要改帳本的資料,就沒有這麼簡單,也就回到比特幣當初創立的初衷,任何人想要串改比特幣的資料,或是增發比特幣的數量都是不可能的,這一切程式都已經一開始就設定好了,所有交易都是公開透明化的

raw-image
  • 比特幣的減半機制

比特幣的總量是有上限的,根據中本聰的設計,比特幣的最大供應量為 2100 萬枚,目前已經有超過 1900 萬顆比特幣被挖出。所以也是比特幣被認為能當作價值儲存的原因。

另外,比特幣的供應量是逐漸減少的,大約每四年會進行一次挖礦獎勵減半,直至2140年將開採完畢。這意味著比特幣的供應增長率會逐漸減緩,最終趨近於零。這種設計可以有效地限制比特幣的通貨膨脹,保持其價值穩定。


(2)比特幣的優點



  • 去中心化

比特幣不受任何政府或金融機構控制,這意味著比較不受政治或經濟因素的影響。例如阿根廷等南美國家,由於通貨膨脹率高漲,持有本國貨幣要承擔不小的貶值損失,因此僅管比特幣具有高波動的潛在風險,仍有不少人選擇將收入兌換為比特幣。

或是在烏俄戰爭中,烏克蘭政府透過加密貨幣來接受各國的資金援助,獲得了超過1億美金的捐款。此外,烏克蘭人受到了外匯管制,紛紛將比特幣當作逃難用的貨幣

光是這點就讓我不禁思考,假如台海真的發生衝突,手上的新台幣是不是就不值錢了,可能真的要參考烏克蘭人的做法,先準備一些比特幣。

  • 安全性高

比特幣交易是由節點共同驗證交易的真實性,你持有的比特幣很難遭到竄改,所有的交易都是公開透明的,比特幣本身的安全性是相對安全的。

不過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加密貨幣錢包的地址會對應到一組密碼,俗稱私鑰,如果你是跟中心化交易所(如幣安、coinbase)購買比特幣,看似帳上你有擁有比特幣,實際上你的私鑰是在這些交易所的手中,萬一這些交易所破產、跑路,你的錢全部會消失不見,所以幣圈才有一句話提醒投資者:

Not your keynot your coin.

沒有私鑰,你的幣就不是你的,是交易所的幣。


在2022年11月FTX倒閉事件,台灣人也算是損失慘重的族群,許多人把血汗錢都放在FTX裡,沒想到短短三天說倒就倒,反應時間根本就來不及,這部分也是幣圈為人詬病的問題之一。

所以許多人會準備所謂的「冷錢包」,也就是平時不連網路的加密貨幣錢包,來保存加密貨幣,然後私鑰會需要自己另外自行保存,如寫在紙上,刻印在鋼板上,要不就背下來。

raw-image



(3)比特幣的缺點

  • 監管風險

原則上比特幣無法受政府控制,但仍可透過其他方式來監管。

因為比特幣的私鑰保管不易,目前多數人仍透過交易所來儲存、交易比特幣。

因此政府可透過監管交易所的方式,間接收緊對比特幣的控管。例如2021年5月19日中國宣布清退加密貨幣,多間交易所為配合監管宣布退出中國市場。

2023年6月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美國最大加密幣交易所Coinbase提出告訴,聲稱除了比特幣之外,所有加密貨幣都屬於未註冊證券,這些幣又叫做山寨幣,幣價全數下跌,連比特幣也被影響到。

由於目前各國對加密貨幣監管的法律尚未明確,而且許多加密貨幣定位根本就不清不楚,連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與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為此也爭論不休,到底加密貨幣是商品還是證券」,最後由哪個單位負責監管? 現在誰也說不清楚。

以至於加密貨幣的定位曖昧不明,幣圈也是期盼有個清楚的法律規範能去遵循,在此之前監管最大的風險,就來自於根本沒有可以法規可以規範。



  • 比特幣的合法性

加密貨幣與傳統金融最大的差異,就來自於24小時沒在休息,跨國金錢流動,並不需要透過中介銀行,一切都是自動化執行

於是人們便擔憂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為非法活動提供了便利

這是因為用戶在區塊鏈中的真實身份是隱匿的,他們主要通過私鑰和簽名與其他用戶完成交易。

所以恐怖組織或犯罪集團可以利用這種匿名性進行洗錢等非法活動,由於國家無法監管,也無法課稅,因此對國家來說,比特幣等同於不合法的貨幣。

我認為未來可能列入監管之後,對國家來說能不能抽到稅才是重點,持有比特幣本身也許抽不到稅,但是今天你要用新台幣去購買,或是比特幣要換回新台幣,這個過程就可以抽稅。

這時比特幣應該就會逐漸步入我們的生活當中。



  • 交易速度緩慢

加密貨幣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在交易量,這是因為加密貨幣的技術必須在「去中心化」「效率」「安全性」這三點捨棄掉一點,你今天要有效率、安全性,勢必就不可能去中心化,所以現有的中心化服務,如信用卡系統交易的每秒處理量才會這麼快。

如果你選擇去中心化與安全性,如比特幣的最大交易速度是每秒 7 筆,實際上比特幣每秒 3~4 筆交易的速度就偷笑了。

Visa 信用卡系統每天平均處理 1.5 億筆交易,約略計算平均每秒 1,667 筆,這個速度遠超目前加密貨幣交易的速度。

這部分也是幣圈各項目正在努力的部分,就是有沒有可能盡量兼顧「去中心化」「效率」「安全性」這三點,只要能滿足全世界的用量就好



  • 挖礦浪費能源

在一份「Bitcoin’s Growing Energy Problem」報告指出,比特幣每天處理 20 萬筆交易,也就是每筆交易的平均消耗至少約 300kWh 電力。

比特幣目前用電需求至少為 2.55 GWh,約等於全球用電 0.5%,隨著加入「礦工」行列的人越來越多,比特幣在 2018 年底會消耗 7.67 GWh 電力。相較之下愛爾蘭每年總用電量為 3.1 GWh,奧地利 8.2GWh,比特幣挖礦耗電量顯然相當大。

不過傳統金融消耗的能源其實也同樣驚人,一間名為ADVFN的英國金融市場資訊平台的首席執行長Clem Chambers曾在Forbes發表了言論:

「世界擁有300萬台自動櫃員機,這數量與ASIC比特幣礦機的數量大致相同。因此,比特幣礦機耗能與銀行業ATM並不會相差太多,但這僅只是ATM,還不包括其他龐大的金融體系。如匯豐銀行這樣規模的銀行僱傭了228,000名員工並擁有3,900個辦事處。」

我個人是認為區塊鏈技術以後應該是會與現有金融體系共存,因為導入區塊鏈技術之後,許多需要人力的工作就可以利用程式自動去執行,這樣看反而會節省能源,更何況與其探討「挖礦」浪費電,還不如研究礦機能不能使用綠電,畢竟礦機對地點並沒有太多限制,就算是沒有網路的地方,在馬斯克的星鏈計畫下,以後全球應該到處都可以上網才對,所以有些人煙罕至,比如沙漠、地熱等地,應該都機會發展綠電挖礦,挖礦浪費電,在未來可能就不會有人再談了。




Coinbase的歷史

(1) 成立的初衷

早期沒有交易所的時代,人們若要以比特幣交易,不僅沒有手機 app,有時甚至要用程式碼對電腦下指令。

你可能會覺得現在比特幣操作都稱不上簡單好用,想當年的情況有多麼不人性化。

2012 年 Coinbase 成立時,主打的標語便是「為你管理比特幣的錢包」(your hosted bitcoin wallet)。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在當時的募資簡報裡,便有以下這張工具比較圖:

raw-image

2015年1月26日,Coinbase成為美國第一家持有正規牌照的比特幣交易所,一直到2021年4月14日,Coinbase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股票代碼為「COIN」。



(2) 來自SEC控告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2023年6月5日對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提起訴訟,於隔日,6月6日再度對美國最大加密幣交易所Coinbase提出告訴。

SEC主席詹斯勒(Gary Gensler)指出:「幣安、Coinbase這2家公司在未向監管機構註冊的情況下,非法提供證券交易。交易的多種加密代幣,實際上是未登記的證券,已經違反美國證券交易法」,並強調除了比特幣以外,所有加密貨幣都屬於證券範疇。

raw-image

有趣的是,SEC主席詹斯勒(Gary Gensler)上國會聽證時,被眾參議員質詢時,一直瘋狂鬼打牆,死都不說清楚其他加密貨幣,究竟是證券還是商品?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他被國會質詢的影片。


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在自己的推特推文表達了滿滿的無奈,特別是 SEC 早在 2021 年就審查了 Coinbase 的業務,並讓 Coinbase 成為全球首個上市的加密交易所。

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和 CFTC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 都聲明能監管加密貨幣,但是對於什麼是證券和什麼是商品都沒有共識,如今卻又提出矛盾的指控,這實在是很有趣,這也代表其實大家現在對加幣貨幣並沒有絕對的共識。

我認為交易所的存在,正是推廣加密貨幣的重要推手之一,正是有Coinbase、幣安這樣的交易所,讓一般人更輕鬆接觸加密貨幣,雖然美國的監管還不明朗,不過歐洲議會於 4 月 20 日通過了歐洲加密資產市場法規(MiCA),如果歐洲施行良好,沒有意外全世界各國應該都會跟進。

重點就在於當加密貨幣列入監管,也就意味大眾對加密貨幣的信任與日俱增




比特幣究竟是不是龐氏騙局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叫作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名詞來自美國一名義大利移民查爾斯.龐茲,他於1919年成立一間空殼公司,保證投資者三個月內能得到40%的利潤回報,然後龐茲把新投資者的錢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

由於前期投資的人回報豐厚,龐茲成功地在七個月內吸引了三萬名投資者,這場陰謀持續了一年之久才被戳破。

龐氏騙局的定義應該是這樣,利用後來的投資人所支付的資金,付給早期的投資人作為紅利,挖東牆補西牆,後金補前金,直到泡沫吹破為止

raw-image


(1) 貨幣會什麼會有價值?

簡單來說,貨幣的價值來自於信任。

貨幣本質上是一種用於交換價值的工具,任何物品都可以作為貨幣使用,只要人們相信它能作為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所用。

在遠古時代,我們有各式各樣的物品作為貨幣,甚至是石頭和貝殼,到文明時期,則是各種貴金屬,如銅、鎳、銀、金等金屬做為貨幣來使用。

今天,我們的社會透過國家發行的法定貨幣(簡稱法幣)來交換價值。

法定貨幣可能是紙鈔、金屬貨幣等物品,特別是紙鈔本身既沒有生產力,物品本身也沒有價值。然而,我們仍然可以用法幣支付食物、賬單、房租和其他東西。

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們信任由政府所擔保的法幣,因此政府必須是堅強的後盾,並成功管理法定貨幣,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當大家因為惡性通貨膨脹和錯誤的貨幣政策,而對政府或中央銀行失去信心時,這種信任是會一夕之間崩潰的,就像委內瑞拉和辛巴威的情況一樣。

當你沒錢又只能印更多的新錢去應對,流動在外的錢變多就一定會稀釋貨幣的價值,印得越多通膨就越快,這似乎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這點不論過去還是現在,濫印鈔票的國家最終都會遭受惡性通膨反撲,這些國家不斷發新債還舊債,這不就非常符合龐氏騙局,用前金還舊金的規律嗎?

貨幣的價值取決於人們的信任,當你還不出錢的時候,就代表你失去市場的信任,也就是說你的貨幣失去他原本應有的價值



(2) 比特幣有什麼價值?

信任就是貨幣能產生作用的基本原則。

對一個國家的貨幣來說,失去對中央銀行的信任可引發災難性後果。

同樣要使用國際轉帳,我們必須信任相關的金融機構,現存的SWIFT系統,不僅要從銀行層層轉換,還需要透過中轉行才能把錢打到國外帳戶,銀行也是會倒閉的,年初SVB銀行就是一個案例。

不過採用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不需要用戶之間的相互信任,人們只需要相信區塊鏈的技術,區塊鏈技術已被證明非常可靠和安全,並且原始程式碼對任何人都開放

公開帳本是一個透明的機制,任何人都可以透過鏈上數據去驗證和檢查,所以信任才是比特幣最大的價值所在,去中心化系統的確是能避免人為的操控,你可以說比特幣是個電子信號、浪費能源的垃圾。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比特幣逐漸走向世人眼前,相信它的人越多,它的價值就越大。





鼠辣觀點

當美國印鈔票印到上癮,不只是美國,全世界都因為美國濫印鈔票出現程度不一的通貨膨脹,以致於去美元化的呼聲漸起,若要說比特幣是龐氏騙局的話,可能美元的排名還比較靠前

當中國、俄羅斯為主的國家高喊著去美元化的同時,問題就是目前沒有出現第二個貨幣能夠挑戰美元,至少大宗商品、期貨、原油都還是以美元計價,但去美元化的確是現在進行式,而美國也絕對會繼續印鈔票,這些多印的熱錢要往哪裡跑呢?


不論是跑到商品或是房地產都會引發通貨膨脹,2008年美國開始大量印鈔票,靠的是中國大量生產廉價商品才沒有發生通膨,中美關係惡化的現在,美國因為新冠疫情繼續印鈔票,又爆發烏俄戰爭,才出現2022年通膨膨脹,萬物皆漲惟有薪水不漲的情況發生。

隨著日後全世界對加密貨幣監管法規的完善,相信國際熱錢又多一項新的選擇,正如同股神巴菲特所說,加密貨幣沒有任何「實質價值」,我認為「無用之用是為大用」,正因為加密貨幣對實體經濟目前連動關係還不大,無論加密貨幣是暴漲或暴跌,其實對我們一般人生活影響根本就無感。


所以可以觀察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的動向,就能了解國際熱錢想往哪跑,2023年6月,各大資產管理公司如貝萊德 (BlackRock)(BLK-US)、富達 (Fidelity)、WisdomTree(WT-US)、景順 (Invesco)(IVZ-US)、VanEck 和 Bitwises 在內,都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申請推出比特幣現貨 ETF如果比特幣誠如過去鬱金香狂熱、南海公司一樣變成泡沫,相信這些資產管理公司跑得比誰都快


最後,我認為比特幣或者應該說加密貨幣整個產業,一定會像2000年.com泡沫一樣,會出現許多倒閉的公司,但是產業汰弱留強之後,最終會誕生如google、Amazon等強者。

區塊鏈技術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了,我不曉得比特幣會不是最後出線的王者,但現在要論斷比特幣是龐氏騙局似乎為時尚早,就讓我們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吧。

萬事萬物存在必有其道理,搞清楚來龍去脈總比一昧排斥來的更好。

每個人都會有許多難題,「閱讀」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你的答案也許已經被某人寫在書裡了,唯有閱讀能解決你的問題,擴展個人的視野,希望遇到瓶頸的你,在這裡能聽到你需要的一本好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