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熱血愛台灣,不容青史盡成灰——賴克富《台灣的煤礦》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賴克富是誰呢?他從事煤礦業至少33年,是台灣煤礦界重要人物。

大約是在民國95年吧,我和家父在台北一處靈骨樓偶然遇見賴克富夫婦,原本雙方並不相識,但父親與他年紀相近也都出生於台灣日治時期,而且他們家與父親的高中老友都住板橋,所以父親與他相談甚歡,談些什麼我已經沒有印象了,只記得他曾遭遇礦災受傷過,所以後來常泡溫泉療養。

從那次之後沒再遇過賴先生,有一次不知道老爸怎麼在書店裡找到他的書,還買回來仔細翻閱。

前兩天我突然想起賴先生,想想大概是因為看到電視最近常報導有關礦工房屋的新聞。

我到圖書館找到賴克富與其他二人合著有關台灣煤礦的這本書,北市圖很多分館都有。

北市圖網頁截圖

北市圖網頁截圖

“台灣的煤礦”一書封面

“台灣的煤礦”一書封面

民國95年出版的這本書縱橫說明了台灣的煤礦發展,在時間上各時期的發展與空間上各礦區的情況都有簡要的介紹。

封面就寫了金句:

嘟•••

台灣的煤礦拉動的,

不只是台灣第一部蒸氣火車頭,

也是台灣數十年來的經濟奇蹟。

書中賴克富自述,他於民國24年1935年出生在盛產煤炭的台北汐止,看多了因煤礦災變受苦受難的礦工與家屬。

民國45年他自當時的台北工專礦冶科畢業,也考入經濟部煤礦探勘處,曾派駐海山煤礦擔任監督人員,為了體驗礦工的實際工作情況,他親身入坑參與打孔、裝炸藥、爆破、裝碴及支柱等工作。

民國55年海山煤礦董事長李建川再找他到海山,他在那裡工作了23年,升為副所長。

海山煤礦建安坑到板橋火車站儲煤場7公里,原本以小鐵軌人力手推輕便台車運煤,後來改以卡車往返運送。

他早上五點半就到礦場,每天都要到坑內巡視,上班時間超過12個小時,幾乎全年無休。

為了與礦工們打成一片,董事長吩咐他必須學抽煙喝酒,後來每天抽兩三包煙,酒量則是可以喝兩瓶紹興不醉,直到民國78年海山收坑他轉入經濟部才戒掉菸酒。

在海山期間壓力大到多次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送醫才保住性命,甚至一次礦車事故肋骨斷裂腰部以下無知覺,也是幸運才撿回一命。

除了民國62年當選十大青年之外,他還獲得多項國內外殊榮。

內頁截圖,小蔣時任行政院長親臨海山巡視

內頁截圖,小蔣時任行政院長親臨海山巡視

他還提到民國57年之前,台灣的能源總需求量,台煤就供應了五六十%,史稱“煤經濟”,奠定台灣工業發展基礎也提供了就業機會。

民國62年全球能源危機,台電火力發電廠差點斷火,台灣煤礦界犧牲小我以飆漲的市價四分之一的價格供煤應急功不可沒。

然後他又提到民國73年6月土城海山煤礦災變74人死亡,7月瑞芳煤山煤礦火災103人喪命,12月三峽海山一坑煤礦災變死了93人。

在此節錄書中一段令我感動的文字:

煤礦業之間,都有這種共患難的傳統精神,只要有任何一個礦場發生災變,其他礦場都會自動派出一批批的救護隊員或礦工參加救難,一直到傷者或罹難者全部救出為止。

之後政府實施“台灣地區煤業政策”等措施,辦理煤礦評鑑,優良者存續,無心經營者廢業,政府補貼礦工資遣費,風平浪靜地結束了台灣的煤礦業。

在此再摘錄另一段金句:

煤炭曾是台灣製造業不可或缺的動力來源;煤礦因而有與金礦媲美的「黑金」之名

他將文章題為“一個煤礦老兵的黑金回憶”。

在網路上搜尋賴克富,可以找到一個部落格有兩篇2010年工商時報的報導很有意思,原來蔣經國在西伯利亞就當過礦工,報導中賴克富還簡要敘述了台灣自清代至2001年最後一個量產煤礦結束的125年間的煤礦史。

https://blog.udn.com/mobile/tpa285/4579393

我自己家在台北郊區,小時候家裡有接天然瓦斯煮飯,但還保留大灶,母親有時候會用大灶熬綠豆湯紅豆湯吧,現在努力回想,依稀記得在瓦斯之前家裡也使用過烘爐燒煤球,那數十年前久遠的辛苦年代,現在的我們年輕的一輩也許不知,年長的一代也許早已遺忘。

這本書出版時賴克富約71歲,時任台灣區石礦業同業公會總幹事,2012年他還曾去北京中國礦業大學演講,今年算起來他這位煤礦老兵應該88歲了。

這些被我們遺忘的人們,賴克富當年是煤礦管理階層尚且傷痕累累戰戰兢兢,基層礦工更是要流血流汗拼命,他們這些煤礦業勞工為當時的台灣經濟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做出了貢獻。

看到最近總統大選,藍綠白三方都殺紅眼口不擇言互相攻訐做了最壞的示範,他們曾為這些被遺忘了四十年的礦工家庭,提供過什麼服務解決了什麼問題嗎?

煤礦金礦礦工工寮房屋多年懸而未決的問題不是應該由中央與地方政府一起合力來解決的嗎?要競逐大位的政治人物最起碼也該勇敢承擔施政責任,承諾未來上台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處置,照理說應該如此不是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蔬中自有口木子的沙龍
5會員
75內容數
2024/10/01
目前時刻2024年民國103年十月一日19時過後,台灣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的海陸颱風警報如下: 而日本氣象廳的資訊是這樣: 日本雅虎搜尋網站的資訊應該是來自日本氣象廳,但時程圖標明比較清楚:
Thumbnail
2024/10/01
目前時刻2024年民國103年十月一日19時過後,台灣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的海陸颱風警報如下: 而日本氣象廳的資訊是這樣: 日本雅虎搜尋網站的資訊應該是來自日本氣象廳,但時程圖標明比較清楚:
Thumbnail
2024/08/26
不是風雅是風俗 女風就是男人為女人提供性服務的「女性用風俗」。 據說在日本女風的需求年年昇高。 女風開始受到注目是在新冠疫情中的2020年後半段。
Thumbnail
2024/08/26
不是風雅是風俗 女風就是男人為女人提供性服務的「女性用風俗」。 據說在日本女風的需求年年昇高。 女風開始受到注目是在新冠疫情中的2020年後半段。
Thumbnail
2024/08/23
得四次新冠會有無敵抗體嗎? 日本今年夏天新冠第11波流行的是變異株KP.3,雖然重症率低但免疫逃脫力強傳染速度快。 醫師說新冠病毒免疫力有效期間大約6個月。 這條新聞報導媒體編輯部的20多歲記者四次感染新冠。 他第一次感染是在2021年夏天,發燒38度伴隨劇烈頭痛。
Thumbnail
2024/08/23
得四次新冠會有無敵抗體嗎? 日本今年夏天新冠第11波流行的是變異株KP.3,雖然重症率低但免疫逃脫力強傳染速度快。 醫師說新冠病毒免疫力有效期間大約6個月。 這條新聞報導媒體編輯部的20多歲記者四次感染新冠。 他第一次感染是在2021年夏天,發燒38度伴隨劇烈頭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即將過去的2024年,是1984三大礦災的四十週年,也是塵肺症老礦工組織行動的三十週年,剛好這一年,因礦災喪生的礦工之子賴清德當選總統,賴家早年居住的礦區工寮,引起社會重新看到在台灣消失的礦工,同樣這一年,承載礦工歷史的猴硐礦工文史館,因租約風波,也顯示出留下這些重要歷史痕跡,對於台灣社會的重要性。
Thumbnail
即將過去的2024年,是1984三大礦災的四十週年,也是塵肺症老礦工組織行動的三十週年,剛好這一年,因礦災喪生的礦工之子賴清德當選總統,賴家早年居住的礦區工寮,引起社會重新看到在台灣消失的礦工,同樣這一年,承載礦工歷史的猴硐礦工文史館,因租約風波,也顯示出留下這些重要歷史痕跡,對於台灣社會的重要性。
Thumbnail
賴克富是誰呢?他從事煤礦業至少33年,是台灣煤礦界重要人物。 大約是在民國95年吧,我和家父在台北一處靈骨樓偶然遇見賴克富夫婦,原本雙方並不相識,但父親與他年紀相近也都出生於台灣日治時期,而且他們家與父親的高中老友都住板橋,所以父親與他相談甚歡,談些什麼我已經沒有印象了,只記得他曾遭遇礦災受傷過。
Thumbnail
賴克富是誰呢?他從事煤礦業至少33年,是台灣煤礦界重要人物。 大約是在民國95年吧,我和家父在台北一處靈骨樓偶然遇見賴克富夫婦,原本雙方並不相識,但父親與他年紀相近也都出生於台灣日治時期,而且他們家與父親的高中老友都住板橋,所以父親與他相談甚歡,談些什麼我已經沒有印象了,只記得他曾遭遇礦災受傷過。
Thumbnail
《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講述了1950年代高雄煉油廠內出刊的純翻譯雜誌《拾穗》的故事。當時國共內戰爆發,一群工程師在工廠停擺時,創辦了雜誌社,並將外國文學與研究帶進台灣,知名的《老人與海》、《教父》都曾於月刊當中連載。《拾穗》在1989年停刊,高雄但不可否認其對於開拓外國視野,做出重要貢獻。
Thumbnail
《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講述了1950年代高雄煉油廠內出刊的純翻譯雜誌《拾穗》的故事。當時國共內戰爆發,一群工程師在工廠停擺時,創辦了雜誌社,並將外國文學與研究帶進台灣,知名的《老人與海》、《教父》都曾於月刊當中連載。《拾穗》在1989年停刊,高雄但不可否認其對於開拓外國視野,做出重要貢獻。
Thumbnail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探索台灣礦業歷史 大家好,歡迎來到Anna旅遊探險家,這次要跟大家介紹位於平溪的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這個地方不僅能讓你了解台灣的礦業歷史,還能讓親子同樂、進行戶外教學,以及探索礦業、歷史和生態的精彩園區。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位於平溪地區,是一個將台灣煤礦業相關文物、史
Thumbnail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探索台灣礦業歷史 大家好,歡迎來到Anna旅遊探險家,這次要跟大家介紹位於平溪的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這個地方不僅能讓你了解台灣的礦業歷史,還能讓親子同樂、進行戶外教學,以及探索礦業、歷史和生態的精彩園區。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位於平溪地區,是一個將台灣煤礦業相關文物、史
Thumbnail
二號坑舊稱蓋淡坑,年產量最高時可達三萬公噸,大斜坑深達一千多公尺,展示牌說從坑口搭台車到礦巷內需耗時兩小時,後因產量減少,1959年封坑。坑口旁有一座「蓋淡坑史誌」石碑,立於2003年;坑口旁另有一復原之磚造建築,原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之TR紅磚構成,門口掛著「煤礦文物紀念館」的牌子。
Thumbnail
二號坑舊稱蓋淡坑,年產量最高時可達三萬公噸,大斜坑深達一千多公尺,展示牌說從坑口搭台車到礦巷內需耗時兩小時,後因產量減少,1959年封坑。坑口旁有一座「蓋淡坑史誌」石碑,立於2003年;坑口旁另有一復原之磚造建築,原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之TR紅磚構成,門口掛著「煤礦文物紀念館」的牌子。
Thumbnail
台灣北部於荷治時期已有煤礦開採的紀錄,自清代以來更是工業燃料、鐵道和輪船等交通運輸的主要原動力。然而西元一九七零年後隨著石油逐漸取代煤礦成為主要能源,且抵不過進口煤的競爭之下,台灣北部各地煤礦停採,見證了煤礦產業的興衰歲月。 猴硐煤礦主題園區便是見證台灣走過煤礦歲月年代博物館。 猴硐煤礦主題園區相關
Thumbnail
台灣北部於荷治時期已有煤礦開採的紀錄,自清代以來更是工業燃料、鐵道和輪船等交通運輸的主要原動力。然而西元一九七零年後隨著石油逐漸取代煤礦成為主要能源,且抵不過進口煤的競爭之下,台灣北部各地煤礦停採,見證了煤礦產業的興衰歲月。 猴硐煤礦主題園區便是見證台灣走過煤礦歲月年代博物館。 猴硐煤礦主題園區相關
Thumbnail
〈增產之背後〉的人物設定也有深意,文中的佐藤老頭,讓人想起〈送報伕〉中的田中君。佐藤老頭雖然是日本人,然而與台灣人生活在一起、融為一片,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讚美「內臺融合」、「臺日友好」,但其中的深意也可以解釋為:勞動者間的連帶,可以打破民族的分野界線。
Thumbnail
〈增產之背後〉的人物設定也有深意,文中的佐藤老頭,讓人想起〈送報伕〉中的田中君。佐藤老頭雖然是日本人,然而與台灣人生活在一起、融為一片,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讚美「內臺融合」、「臺日友好」,但其中的深意也可以解釋為:勞動者間的連帶,可以打破民族的分野界線。
Thumbnail
《金瓜石:金仔山的黃金歲月》以歷史故事方式描述台灣礦業的發展、礦工的工作和生活型態、金瓜石的礦業遺跡等。 來到金瓜石,為了認識台灣礦業的發展和故事,先到黃金博物館。黃金博物館整個園區是以金瓜石礦業歷史與黃金為主題核心,其建築是以礦業舊建築活化再利用。有黃金館、煉金樓、金屬工藝館、四連棟宿舍、廠長
Thumbnail
《金瓜石:金仔山的黃金歲月》以歷史故事方式描述台灣礦業的發展、礦工的工作和生活型態、金瓜石的礦業遺跡等。 來到金瓜石,為了認識台灣礦業的發展和故事,先到黃金博物館。黃金博物館整個園區是以金瓜石礦業歷史與黃金為主題核心,其建築是以礦業舊建築活化再利用。有黃金館、煉金樓、金屬工藝館、四連棟宿舍、廠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