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筆記

[Podcast連結]想建立可變現的個人品牌,該怎麼選擇適合的平台?
聽Podcast時聽到這集,有滿滿的乾貨,我中途還暫停重播了好幾次做筆記。
我想說既然都做筆記了,乾脆就整理整理,再加上自己的一點想法,分享出來吧!
一、如何規劃個人品牌?
- 聚焦於1~3個主題,尋找自己的定位
- 聚焦於特定主題,對這個主題感興趣的人就會追蹤你,還會去翻你以前的文章來看。
- 如果主題太過分散,新接觸你的人點進來,發現主題好亂、不知從何看起,可能就離開你的頁面了。或者可能只對你的某篇文章感興趣,看完那篇文章就離開,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 要找
「有市場需求」
且「從我自身出發」
的主題 - 儘管市場上明確有一些主題特別熱門,但也需要考量「這是不是我真正喜歡的?」
- 自己真正喜愛的主題才能做得長久
- 你是怎樣的人,就會吸引到怎樣的受眾
- 從自身出發,理解自己的客群是怎樣的人們(例如:我是主婦就容易吸引到主婦,我是愛買東西的人就容易吸引到愛買東西的人,因為有共通點、會有許多共通話題)
- 因此,要尋找符合
「從自身出發」+「有市場需求」
的主題,只要看自己對什麼主題感興趣即可。 - 什麼話題我感興趣?什麼產品我會買單?先說服自己,才能說服別人。
- 不要成為別人的副本
- 新人容易有的誤區,會覺得某某主題這麼熱門,我進去一定也可以做得不錯,然後完全模仿那個成功人士的經營模式
- 其實是:如果已經有完全相同的文章,別人為什麼要看你的文章?
- 但是,也「不用」要求自己做到跟別人「完全不一樣」,只要有你獨特的觀點就好
- 勇敢說出自己的故事
- 個人品牌應該從個人出發,透過故事讓別人跟你建立連結
- 要重複說自己的故事,別人才會記得,不用怕講的話題重複
二、怎麼決定經營自媒體該使用的平台?
- 尋找自己的優勢跟特色
- 先從自己擅長的
輸出方式
考慮(例如:文字、影片、聲音、圖片) - 如果自己習慣的
吸收方式
跟輸出方式
都一致,往往容易創造出更有價值的作品(例如:習慣看書、習慣寫文章)
- 先從自己擅長的
- 你的受眾習慣的平台
- 先大致抓出你的受眾輪廓(例如:年齡段、性別、行業、社經地位、收入水準、身份…等,不需全盤考慮,只是給一個方向)
- 你已經有明確的主題,喜歡這個主題的人通常習慣怎樣的吸收方式?(例如:文章、聲音、影片、短影音、圖片、照片…)
- 要有一個
長青平台
(部落格、Podcast、YouTube等)跟一個社群平台
(FB、IG等) 長青平台
適合做深度內容,讓受眾做深度溝通長青平台
有長尾效應,5年10年後還是搜尋得到社群平台
是與受眾建立互動的平台,可做宣傳&導流社群平台
具有即時性,過去的PO文會被淹沒,沒什麼機會被搜尋到- 只經營
社群平台
,容易過著被數字(追蹤數、粉絲數、流量、演算法…等你無力掌控的事)追著跑的生活,太過重視更新頻率,被眼前的工作壓垮,沒有心力規劃長遠的事 - 長遠的眼光很重要,不要只注重即時互動,沒有經營
長青平台
,後續的累積性會不夠
社群平台
= 你主動
讓自己被看到 = 你不發文就沒人看到你
長青平台
= 你被動
讓自己被看到 = 別人會主動搜尋到你的過去發文
我的理解是這樣,兩者沒有好壞,我認為兩種平台都必須經營,才能有最好的發揮。
三、個人品牌如何推出服務或產品?該怎麼定價?
- 至少先持續三個月經營個人品牌
- 很多個人品牌會因為前期完全看不到成效就放棄,先嘗試自己是否有辦法持續更新三個月
- 如果這麼快就放棄,表示這個人選的不是自己真正有熱情的主題,很難做得長久,或者紅了也做得痛苦
- 如果品牌建立初期完全沒有人聯絡,就先持續經營,慢慢建立信任度
- 市場調查
- 調查同類型課程/服務都怎麼開價?我的課跟其他人的課程有什麼差別?
- 假設我是消費者,我的服務我願意花多少錢買單?
- 找到價格的平衡點
- 剛起步也
不要走低價策略
- 以後價格會很難提高,消費者容易產生「我以前花OOO就可以買到,現在為什麼要XXX」的心情,導致調價後快速流失客戶
- 可以用
中高價位
搭配折扣方案
,比方說募資期早鳥方案、周年慶等等 - 不定期釋出
優惠資訊
也能誘使潛在客戶
追蹤你的社群平台
四、結論:個人品牌經營重點
- 聚焦
- 先找到目標市場,要
賣給誰
,要對誰說話
,再打造商品 - 選擇你的服務,選擇你的未來
- 產品主導會沒落,
內容優先
、目標族群優先
會成為主流 - 我要針對哪些人傳遞價值或服務,再為他們的需求設計產品或服務,而不是反過來
- 先找到目標市場,要
- 做真實的自己
- 不真實的個人品牌走不遠,會翻車
- 你可以提供什麼不同的價值觀或服務
- 機會點在哪
- 有77%的KOL會接業配,但其中只有5%的KOL有自己的產品或服務
- 如果能創造自己的服務跟產品,還是藍海市場
- 目前的短影音還有紅利
- 不要只侷限在眼前的數字
- 只注意眼前的數字,你會很焦慮,但是沒有任何幫助
- 要聚焦在5到10年後的未來
----
結語+個人感想
最後再貼一次原內容的Podcast連結:
[Podcast連結]想建立可變現的個人品牌,該怎麼選擇適合的平台?
如果對上面的筆記有興趣,可以到此連結收聽完整內容。
《斜槓 槓槓槓》這個頻道是我在搜尋斜槓、被動收入時找到的。
很多集數的訪談來賓都超有料,而且主持人的選題很精準。
同樣的來賓其實別的頻道也有被邀請,但就不至於精彩到讓我想做筆記的程度,頂多覺得有趣。
我後來邊聽邊觀察,才發現這個節目兩個主持人的性格都很文靜,且擅長引導跟觀察。
他們好像都知道聽眾會對什麼題目特別感興趣,會在適當的時間丟出最好的問題,
不會主動搶話,讓來賓的發揮能夠最大化。
可能有人會覺得兩個主持人的存在感很稀薄(我也覺得),
但他們擁有滿強烈的內向者特質,也很好地發揮了內向者的優勢。
太過強烈的表現自我比較屬於外向者的擅長領域,
根據我的觀察,外向者很有台風,但是外向者在訪談來賓時容易有過high搶話的問題,
導致整集可能有一半的時間還是主持人在講話,失去邀請來賓的意義。
而內向者在這部分就表現得特別好,
內向者不擅長一直發表自己的想法,比較適合傾聽、觀察,
也擅長散發出一股「我很想聽你說話」的氛圍,讓人能夠自然而然地吐露心聲。
這樣的人比較擅長引導跟帶節奏,知道怎樣能夠讓別人發光發熱,
所以擁有這樣特質的人特別適合邀請來賓做訪談節目──
──請注意,訪談節目
和聊天型節目
是不一樣的。
訪談節目的重點在於讓來賓發揮,通常會將焦點著重於來賓,
且通常有訪綱,會有一定的主題能夠去把控。
聊天型節目是在場所有人即興發揮,上聊天型節目應該是所有內向者的惡夢。
我們可能喜歡聽,但要我們主持聊天型節目,我們的命會被去掉半條,因為太太太辛苦、太不像我們平常做的事了──不是辦不到,是太耗能。
但聊天型節目會是外向者的天堂,很多外向者都無法獨自一人對著麥克風講半天,會覺得很尬,所以他們會喜歡湊個兩三個人固定當主持人,用平常聊天的形式來做節目。
反過來說,如果讓外向者來擔任一個需要時時刻刻顧慮來賓心情、要把控節奏的主持人,他們也會很辛苦、覺得超疲憊,因為這是他們不擅長的事──還是那句話,不是辦不到,是太耗能。
所以我覺得經營個人品牌前,先理解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很重要。
如果一味地去模仿自己覺得很棒的對象,有可能會學習到壓根不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會經歷一段異常辛苦的過程,最終才能了解「喔!原來這方法根本不適合我!」。
以上是我的分享,如果喜歡的話,歡迎幫我點個愛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