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至今參加過的婚禮,都是那種戶外搭棚的流水席。因為老家在鄉下,參加過的就都是這種型態的婚禮。鄉下土地開闊,有的可能在自己家裡的庭院空地,又或者「借用」一下門口的道路,搭起棚子,木造蒸籠疊起,藍色明火從大型的瓦斯爐中噗噗噴出,上菜人員穿梭紅色圓桌間,座前人們或是埋頭享受料理,又或是歡聲笑語,記憶中的婚宴流水席,就是這樣熱鬧的場景。
所以當朋友傳給我看這齣《一村喜事》的IG短影片時,我真的覺得滿驚喜的,因為其中的場景元素,真的和我小時候的記憶十分相似。抱持懷舊,還有一點好奇——好奇眷村喜宴與閩南傳統有何不同,便和朋友約好時間,要一起去吃喜酒。
傍晚搭上捷運前往喜宴地點。沒有在這個時間點搭過黃線,沒想到往台北橋的方向會這麼多人,而且或許是因為假日?總覺得車廂內的人群氣氛相比平日就更浮躁,路程中竟就有阿姨和年輕人起了小小口角。
所幸到站趕緊離開,出了捷運站後走一小段路,見到天后宮後右轉,就看見眷村溫暖的燈火。
驗完票入場,沒想到桌位安排在一個較高的看台上,正對舞台,視野相當不錯。環顧四周,已經入席了八成,大家圍坐在鋪著塑膠桌布的紅圓桌前,交談甚歡,氣氛已是相當熱鬧。
戲的主題是王村長嫁女兒,我原本以為會設計一些戲劇性的橋段,但整體其實很平順,劇情主軸就是王村長嫁女兒的不捨,然後加上歌舞唱跳等等的表演,因為略感平淡,所以我不怎麼專注在戲上,我的注意力都在宴席的料理。
全部一共八道料理,個人較有印象的是饅頭夾三層肉,饅頭和常見的饅頭不太一樣,我覺得比較扁一點,然後也比較有嚼勁,配上三層肉,恰好能襯出肉香,另外這道菜還有個讓我有點意外的搭配,那就是豆腐乳,我以前還真沒有這樣吃過,刮下一點豆腐乳塗在饅頭裡,豆腐乳的鹹香和饅頭確實很搭,只是我不小心多塗了,變得有點太鹹。
另外有一道是酸菜豬肚湯,豬肚的部分我不敢吃,不過酸菜和湯我滿喜歡的,酸味挺剛好,和偏油的湯剛好互相調和,味道恰好平衡。
讓傳統婚禮成為觀眾一同參與的戲劇表演,這樣的作法個人覺得挺不錯的,有些傳統隨著時空的變遷,確實很難在一般的情況下延續,如果能將它們移植到表演藝術之中,或許不失為一種保存的方法,舊人能在其中重溫往日記憶,新人也能有更多感官上的實際體驗,在歌舞歡聲,以及眾人圍聚桌前一同吃喝的氣氛之中,我也真覺得回到了記憶中的喜宴,但在體驗之外,我也期待能有更多直接的介紹或說明,猜測可能是不想打斷沉浸感,所以這場表演當天沒有太多關於菜餚的介紹,如果能夠介紹一些菜餚的意義,或是這些料理與眷村的關係、歷史,我想能夠使整個活動更加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