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參加 vocus創作者尾牙,在活動中的創作者交流,我自己與其他創作者,幾乎都在「請問你的方格子寫什麼類型的文章呢?」這一題上遇到些微的「介紹卡關」。
身為社交能量很低的一員,我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擅自我介紹,甚至會下意識避開自我介紹這個環節,在工作上頂多「嗨~大家好,我是裴恩老師,開始上課囉!」一句話迅速結束「我是誰」這回合,美其名是不花寶貴的上課時間做自我介紹,最真實且現實的原因只有一個「社恐又懶」...阿這是兩個原因。
而在 2024 vocus創作者尾牙 中,發現遇上的聊到的,除了幾位創作者很能侃侃而談,手機打開方格子搜尋創作者名稱後,映入眼簾看見的文章標題亦呈現出對方的文章與類型模樣,其他幾位則是發現彼此說著『呃...我打算寫XX的』、『可是工作真的好忙,擠不出時間動筆,想著想著就停頓了,就沒有然後了』。
一起說著好忙沒時間,眼神有著掩蓋不住的光芒,那是對寫作成為創作者的嚮往
我們真的很忙,一天當中有太多繁瑣的事情、工作事業、人際交流、家人親情、居家雜事...太多事情分散心力,使得一篇文章、一個方向才剛起頭,就面臨停滯。不過細思原因,有沒有可能是方向太過籠統、模糊不清,導致寫文思維沒有聚焦,靈感就散去了呢?
白白註冊好方格子帳號已經滿一個月,他預期從擅長的橡皮章DIY領域開始寫,像是「橡皮章的材質」、「工具挑選」、「雕刻手法」、「橡皮章保存技巧」、「印泥種類」等內容,除了分享自己在刻橡皮章的心得、知識與技巧之外,也夢想成為一名能夠開課接案的橡皮章DIY老師,希望在網路上不是默默無名,想要有網路知名度、曝光度、流量。
黑鈴的方格子帳號註冊了很久,有一些文章想法卻沒有順利執行,只大概覺得自己可以寫簡單好上手的「旅遊」類型,以及「日常穿搭筆記」,她期望自己認真經營後可以接到業配增加被動收入。
以上這些,都屬於前一篇文章提到的「部落格文章類型擬定與方向思路筆記」,都是大方向,有些人會覺得還是很籠統,定好方向又要如何往下延伸?
擬定好領域大方向,再從一顆顆小小的點往外發散出一條條的線,最後會形成你的模樣
當決定好要寫哪些領域後,接著可以思考這篇文章要寫什麼內容(主軸),這個主軸是不是可以成為一套系列內容,一直往下延伸出第二篇、第三篇?若覺得寫系列還很遙遠,可以先擬定一個初始標題,讓自己專心在這個文章標題去發想與規劃。
例如白白的「橡皮章DIY」,可以聚焦並拆散後,區分成「想學刻橡皮章要怎麼開始?只要有這三個東西就可以動手拉」的初學者篇、「橡皮挑選與評比」也可以歸納在初學者篇,「每天一顆章,來刻橡皮章」就可以列入日記、練技法、心路歷程等,初學者或是進階者、老手都是這每日刻章練習的對象。
而黑鈴的「旅遊」看似簡單好上手,卻因為寫旅遊文章的人太多,如何妥善規劃發想,寫出自己的獨特之處則更顯重要。「旅遊」拉成一顆顆小點,例如分成「帶毛孩出去玩,人狗同樂的旅遊景點」、「長輩也能輕鬆登高望遠,帶著爸媽去爬山」、「離開九份老街,來趟尋坑之旅」,這一顆顆的小點可以是「文章標題」更可以拓展成「文章系列標題」,這就是從點到線往外發想的用意。
是不是有更懂了一點呢?這邊使用「離開九份老街,來趟尋坑之旅」更深入一點的說明解釋,如果這是一篇文章,標題是「離開九份老街,來趟尋坑之旅」,就代表我要聚焦寫文的主軸,不是人山人海的老街、阿妹茶樓、更不是九份芋圓,而是「九份的歷史、現存的礦坑在哪裡、又有哪些九份礦坑消失在歷史中、及老礦工介紹九份的講古活動」...。
這篇文章可能會吸引到想深度認識九份的人、對礦坑歷史感興趣的人,你的文章就不會只是簡單地到九份一遊,而是有另一個看待九份的視野,有故事與內容、有歷史與韻味,甚至有人會跟著你的足跡,來上一趟尋坑之旅呢~
當然也不能每個人都這樣寫,因為這可能不是你的風格,有人的風格喜歡歷史典故、尋訪遺跡,也有人喜歡美食饗宴、老街吃喝、甚至是開發秘境探險,一人旅還是粉紅泡泡甜蜜旅、毛孩旅還是文青旅,整篇文章風格就會截然不同。
用你的意識與喜好、內涵與視界,擴展出點線面,那才是屬於你的方格子
如果「來趟尋坑之旅」是系列文章呢?那也很簡單,台灣哪些地方有礦坑,分成北中南東來規劃,哪些成為觀光景點?例如黃金博物館的本山五坑、侯硐礦坑園區、尋找淹沒在歷史洪流與野生植物間的礦坑遺跡、礦坑與豎井的危險、礦坑的故事、老礦工的身體狀況與關懷...等等。
如果要寫國外旅遊,想想自己是怎麼開啟國外旅遊的,「第一次自助旅行一定要知道的六件事」、「海外旅平險、不便險評比 - 大雪停飛的那天,這個險種大大幫助了我!」、「日本旅遊必知禮儀,旅遊的日文基本單字學起來!」這些都可以先擬定後進行發想。
回憶一下你的第一次自助旅行,發生了什麼趣事?差點被海關卡住的驚險?身上現金不夠怎麼應急?帶哪張卡刷起來回饋金高?你的故事有別於他人的故事,你想體驗、觀察、願意花費的金額也不同,花在旅程景點規劃上的用力程度也不同。
當變成系列文章後,還是要留意每一篇文章的內容有沒有深度,還是字數少到就像一個臉書隨筆,令人看過就忘?在此不是說文章字數越多越好,而是內容呈現出來的意義與價值,就像大家上網搜尋資訊時,一定會在資訊量多、有條理邏輯、前後文觀看順暢、令人好吸收的文章頁面裡停下,因為那篇文章「看的懂、有幫助、是想看的」。
只要整理思緒,慢慢聚焦,就會發現再忙也能一點一點寫出內容,
因為方向、概念你都有了,文字彷彿會自動成型般,自己冒出來。
不要為了寫而寫,久而久之會看的出來,人們會因為流量而來,會因為內容駐足,也會因為看見其他人的內容而靠過去,寫自己能寫的、擅長的,把每一篇文章的主軸穩住,把內容構思清楚,把架構完整完善,讓人看了又想看,因為你提供了對方有幫助的內容(利他),看了會思考與反思甚至是做筆記,促使他一起成長(共生茁壯)。
這就回到 2024 vocus創作者尾牙裡提到的一個重點,創作者寫出好的內容、原創性高的內容,觀眾受到吸引來到這裡,看見他喜歡、有興趣、想了解的內容,慢慢的文章累積成你的模樣,觀眾對你產生了解、喜歡、信賴,在文字影音圖像中彼此相伴成長、互利共生,而觀眾也會越看越多越懂越多,創作者也必須持續進步才行,不能一直停滯停更寫一些流於表面的內容。
讓我們一同邁向2024,給自己訂下一個小目標,每個月最少寫出一篇文章吧~
啊,這樣我二月份的目標就達成了耶!開心(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