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春瓶 | 文濤開箱第一篇

2024/03/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作為文濤開箱的系列的第一篇,就先講講拍賣場比較熟悉的款式——賞瓶,事實上「賞瓶」這詞並不算它最早的名稱,它在文獻上最早的名稱應該為「玉堂春瓶」,是清朝「參古今之式,運以新意,備諸巧妙」之獨創新器型之其中一種;然而,從其器型到花紋均不難看出當時景德鎮為創制此一器型所花費的巧思及嘗試(雖然相較於交泰轉心瓶根本是小巫見大巫)。


  首先名字上就標示了這瓶的正確使用方式:玉堂,翻開辭海可以看到很多種意思,在漢代就有玉堂署,專責服侍中宮,而到了宋太宗淳化以後,因賜了個匾額便代指翰林院,所以這瓶本身燒造之時,估計當時大多放置在翰林院做為擺設,而瓶身上的青花纏枝蓮紋又取「清廉」之意,雖然翰林院到清代已無實際權力,但仍是重要的儲才場所,賞賜這些人該瓶一對,也是勉期以清廉自居,用意之深啊。


  而論及工藝部分,在雍正時期,督陶官唐英開始在景德鎮擔任相當重要的品管職責,建立在清初洗土和煉料等工藝基礎上,推動了不少新的器型創新,其中玉堂春瓶的創燒也是一種融合古意,卻挑戰新技術的創舉。

  首先以大家顯而易見的紋飾談起,纏枝蓮花紋、海水紋及回字紋確實不算什麼新鮮玩意,目前學術比較肯定的說法還是來自演化希臘、波斯一帶的裝飾紋飾圖案,最早可能用於建築、雕術上,慢慢燒陶技術純熟後才開始作為瓷器上面的雕花、劃花,或甚至是描繪,而到元代時,青花發色的品質相對穩定不少,一些以往金銀器或木雕的紋飾開始運用在青花的描繪上,其中來自海外的蘇勃泥青料發色艷麗,讓人驚艷;但一來物以稀為貴,二來蘇勃泥青本身有雜質結晶和暈染等很難避免的技術問題,連明朝皇帝自己後來都放棄不用,但由於這類的青花色的過於有特色,於是便成為下一個朝代挑戰的目標。所幸,到了康熙時期,景德鎮有賴於外來傳教士的一些技術指導大幅突破,精煉過後得到的青花料更能燒出由於水墨分明的發色,大幅提升器皿本身的賞玩性,在此的基礎上,雍乾兩代亦也有利用此點以筆工仿製永宣蘇勃泥青鐵鏽的效果,雖然完全不像,但亦能感受那種傚古的趣味。

  除此之外,器型的創新亦是康熙之後要突破的另一個問題,古有梅瓶和玉壺春瓶這類美器,但大多還是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上再隨歷代修飾美化而成,而玉堂春瓶可是完全由官方參照前朝各類器型設計出來的,雖然能仍從其長頸和圓腹的形制看出源自玉壺春瓶,但為增加俯視的賞玩性,特別加寬瓶肩,甚至為了美觀(但也有可能是技術問題),把旋紋微凸,完美切割頸部和腹部的比例,讓這瓶子除了看起來雅緻,提起來動作也優雅,擺起來也不失大氣。而該產品一出馬上就通過了老闆(皇帝)的審查,很快便成為當朝大燒之官制品,一燒就是三百多年,其中以雍乾品質最佳,嘉慶上維持前朝品管水準,道光以降,國力衰退,窯場燒釉能力也自然不佳。

  而回到自家這支賞瓶,底落「大清乾隆年製」六字隸書款,圈足也倒是摸起來順手的泥鰍背,釉水飽滿,器型規整,唯獨青花偏灰,大抵是乾隆中期之降的佳品,唯一細看小小的缺失就是一個看起來出貨前沒看到的釉面針孔,估計當年能交差的貨大概不多,小瑕疵就忍了吧?

1會員
20內容數
目前這裡暫時堆一些小說存稿,之後有在考慮一些開箱文或是拍攝心得之類的文章。 小說-我居然是神明大人嗎? 日記-隨拍隨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