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名不符實」的專文,這次沒有開箱,就單純就書畫拍攝的燈光調整做一個嘗試後的總結。
如果看過「序」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截至目前為止我開箱的內容大概已經有九件了吧:
「昔有老翁名文濤,有古玩百餘件,年長而沽;欲沽者有青花者:纏枝蓮紋玉堂賞瓶一件,牧羊垂楊玉壺春瓶一件,鴛鴦戲水葫蘆瓶一件,帶紅博古紙槌瓶一件,帶紅折枝花果梅瓶一件,寶光粼粼,均屬佳作;有五彩者,百步穿楊觀音瓶,五子登科罐帶瓶,另有青龍自東來,繁華古樸各有趣,問看倌意思;有琺瑯者,七擒孟獲有古韻,雙螭寶蓮見新意,錦上添花奪天工,稀世上品;下有乾隆花彩,雍正福祿壽,雖有一對,色濁技不精,尚可議;若問洋彩淺降孰為佳,六角開窗花鳥山水,一元回春賢妻稚子,五龍呈祥百花齊放,兩眉舒展觀音微笑,一刀橫放關爺凜然,各有風采;有胭脂,麗人三月遊;有嬌黃,紅龍黃袍披;有漢綠,鬱鬱斑駁銀欲出;有金鈞,絢爛紅紫覆白月;有元紅,灼灼大鳳環壺繞,更有官件冰百裂,龍泉飛磁翠意生,君意何如?
再沽者,狻狔戲球,雙鶴對立,雙蝠翔舞,觀音不語,曖曖內含光,重矣。
丹青者,紅葉喜鵲啼,美人花下移,半如墨竹,仇英山水,吳偉秋雁,竹城鵪鶉,雪溪赤壁,寒汀花卉,杞瞻觀音,辛丑錦鯉遊水,甲戌金蓮生輝。」
截至近期來說拍攝的東西,大多還是以瓷器攝影為大宗,但到了書畫就變得有些窒礙難行了,原因有二,第一是書畫要嘛不是裱成框,要嘛就是裱著卷軸、冊頁,而我家還有第三種——對,就是原封不動的那一種,這種情況增加了拍攝的困難程度,比如說在開始撰寫這篇專題之前,家裡就曾經展開過朱杞瞻的觀童子拜觀音圖,雖然那幅畫的長度應該沒有五條老師高,但還是得由兩個人展開再由一人拍攝,攝影工程算是十分浩大,再者,書畫的燈照也考量光照的輻射對於書畫顏料和紙張的傷害,以目前大英博物館的建議,一班展示的燈光宜以3000K的色溫,300Lux以下作為照明。
就衝著這個標準,我拿一張畫來做實驗。首先簡單介紹這一幅畫,這一幅畫其實也算是當時跟著上述物件一起購入的掛畫,落款「文菁」,下方「顧」鈐印,另外還有落一個「山味」,中間畫了串葡萄,似乎是在表示葡萄好吃,雖然這水墨筆觸很難判斷這葡萄究竟是哪裡的葡萄就是了。而一開始我先將燈的色溫調至3500K,亮度調整到45%,拍出來的效果大概會是這樣:
呃……話說我記得這幅畫全部都是墨,為啥拍出來有綠色(驚恐臉),更糟糕的是暖色調會將輪廓不是很清楚的紅色鈐印給吃掉,所以......還是用5000k拍好了(遠目)。
當然,這幅畫的作者已經不太可考,從落款來看應該是名為「顧文菁」的人,而上面這個看起來像「小咪」的原章款,應該是「山味」,估計是暗指圖中的葡萄是來自山中摘採的鮮果,因此作畫紀念。
總而言之,這件小品以目前來看有價無市,但也不值換兩卷餐巾紙,就繼續放在家裡擺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