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光+東北雪國紀行 EP3—米澤、山形

2024/03/2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日第一站是山形縣的米澤市,其最為人所知的名產是米澤牛,可惜我不吃牛,無法知曉其美味程度。

主祀「越後之龍」上杉謙信的上杉神社

從車站搭乘巴士往上杉神社,下車後循參道往神社走,即會看到寫著毘、龍的兩面白旗。

上杉神社前的毘、龍軍旗

上杉神社前的毘、龍軍旗

上杉神社位於松岬公園內,原為米澤城所在地,現僅存護城河跡。進入上杉神社前,會先經過松岬神社,此為上杉神社之攝社,主祀米澤藩中興明主上杉鷹山,亦供奉米澤藩初代藩主上杉景勝、重臣直江兼續,以及其他有功於米澤藩的人物,合祀的神靈多達六名。

松岬神社

松岬神社

上杉神社供奉戰國名將「越後之龍」上杉謙信,但實際上上杉謙信與米澤關連不大,其居城為越後(今新潟縣上越市)的春日山城,死後遺骸才被置於米澤城,維新後又改葬於上杉家廟所。

上杉謙信銅像

上杉謙信銅像

另一位戰國大名伊達政宗和米澤的淵源還比較深:伊達家自1380年起即統治此地;伊達政宗在米澤城出生,25歲前的多數時間都生活於此。豐臣時代,米澤城曾短暫為上杉家武將直江兼緒之居城(1598-1601);關原之戰後,屬西軍的上杉家當主上杉景勝被減石移封至米澤,自此米澤藩才正式與上杉家連結起來,並延續到幕末。

在上杉神社境內可看到一方石碑寫著「伊達政宗誕生之地」,但近年也有一說認為伊達時期的米澤城位於四公里外的高地上,即今館山城跡。

伊達政宗誕生之地石碑

伊達政宗誕生之地石碑

登上一旁的小山坡,平台上有上杉謙信祠堂遺跡,以及為戊辰、西南戰爭及往後各戰犧牲之當地軍民設置的招魂碑,陰雨的天氣似乎更添淒涼。春天到來,在滿開櫻花的簇擁下,應該可以消減幾分悽楚之感。

參道盡頭是上杉神社的本殿,原本的建築因火燒失,現為1923年重建,和寶物殿「稽照殿」同為名建築師伊東忠太設計。

由鳥居望向上杉神社本殿

由鳥居望向上杉神社本殿

上杉家國寶收藏地─上杉博物館「伝国の杜」

上杉博物館「伝国の杜」外觀

上杉博物館「伝国の杜」外觀

簡單用過中餐後,我們參觀上杉博物館「伝国の杜」。甫進入館內,即可看見相當宏偉的能劇舞台。除常設展廳外,展出的國寶皆禁止拍照。

大廳裡的能劇舞台

大廳裡的能劇舞台

上杉博物館鎮館之寶是狩野永德所繪的「洛中洛外圖屏風」。 織田信長為拉攏上杉家,將其致贈上杉謙信。狩野永德用大片金色雲彩巧妙地切割畫面,將繁華的京都街道、皇居、比叡山等知名景點都納入畫中。栩栩如生的市街即景,宛如日版的清明上河圖一般。館內也設計了互動裝置,遊客可細看各個畫面,悠遊於室町時代末期的京都街道。

此外,「上杉家文書」也是相當重要的國寶。完整保留上杉家與其他大名互動的文書。其筆墨濃淡、字體用行書或楷書、畫押的方式、書信的折法都會顯示出兩造的地位。特展室展出約幾十份的展品,解說牌雖為日文,但內容極為詳盡,一旁還附上紙本講義供人拿取,非常值得細細欣賞。

博物館的常設廳也介紹了上杉家在米澤藩的開發史,重點介紹初代藩主上杉景勝、一代名臣直江兼續,以及第九代藩主上杉鷹山,影音室並定時播放上杉鷹山改革舉措的影片,讓遊客更加了解米澤藩復興的始末。除了上述眾人,上杉家知名武將還有前田慶次,戰國著名的傾奇者(行為怪誕不合常理之人)。相關資料與紀念品在博物館和米澤旅遊中心都可以買到。

米澤往山形的路上雪景

米澤往山形的路上雪景

預報說這天晚上有降雪機率,但直到四點多離開米澤都還是下著雨。稍晚抵達山形市時轉成雨雪夾雜,地上積了一層如冰沙的溼雪。晚餐後總算下起我期待已久的粉雪,翩然的雪花輕柔地飄在身上、落在地上,如糖霜鋪滿地面,這正是我此行最期盼的風景。

銀白色的佛境─寶珠山立石寺(山寺)

山形市早上仍飄著細雪,也多虧了昨晚的降雪,讓早已融雪的山寺又變成雪白一片。

山寺全名為「寶珠山立石寺」,屬天台宗一系。我們約九點抵達山寺站,此時尚無大量遊客。從登山口起登,白雪遮掩住底下的地形,若無前人的腳印,無法得知石階的正確位置,頗為難走。

登山口階梯後的雄偉建築是根本中堂,其內供奉自比叡山延曆寺分燈而來的不滅法燈,在織田信長火燒比叡山後,延曆寺的法燈也滅了,故又從山寺將法燈迎回延曆寺。

往前走有俳聖松尾芭蕉與其弟子河合曾良的雕像。他們在旅行途中經過山寺,也為此地做了俳句,收錄在《奧之細道》一書。昨晚的雪讓芭蕉跟弟子頭上都罩了一層雪。附近的小佛像也被雪包覆,僅露出臉龐,如同穿上雪之棉襖一般,甚是可愛。

進入山門需付拜觀費(300円/人),接下來需登上多達1015級的連綿階梯。人們相信登階朝拜山寺可消除憂煩,清淨心靈,從而達到修行的目的。

山寺山門與收費口

山寺山門與收費口

蜿蜒而上的山路,沿途可見嶙峋的石壁和洞窟,佛像、石塚點綴其間,四周偶聞人語,但多數時間只聽得見踩在雪上的腳步聲,寧靜的氛圍更添聖域的莊嚴。

走了近一半的路途,自站立的階梯往上望,宏偉的仁王門聳立於前;門兩側凜然的仁王像似乎在恫嚇著心懷邪念之人,不許接近山寺神聖的廟堂。

仁王門

仁王門

邊走邊欣賞這一整片銀白世界,不知不覺已登上千級階梯。我們逕往左側,先造訪開山堂與五大堂。開山堂為山寺開山者慈覺大師的廟堂,可惜現在正在整修,外觀被鷹架包覆,看不見本來面貌。廟堂左側岩石上座落著山寺內最古老的建築—納經塔。從大正天皇(當時為皇太子)參詣時休憩的紀念殿往納經塔方向望去,即可拍下山寺最著名的景色:崖壁上的紅色納經塔做為前景,遠景則是傍著溪流的山村和群山。深冬雪日,萬物僅存黑白灰三色,卻宛如水墨畫的墨色濃淡有致,予人安定沈靜的感受。

納經堂與遠方的山村

納經堂與遠方的山村

續而往上,抵達五大堂。此處供奉五大明王,制高的位置讓其成為絕佳的展望台。可惜美景都被雲氣遮掩,底下的山村也籠罩在細雪之中。

終點是奥之院與大佛殿,內藏有多尊古老如來像;大佛殿中的阿彌陀如來高達五公尺,惜並未開放。據信至此參拜,能收「斬惡緣、結良緣」之效。

下山時,原本鬆軟的雪已被遊客踏實成冰,要扶著旁邊的欄杆小心行走。若穿著長靴也可踏著兩側的雪堆前進,會比踏在被踩實的冰面上好走一些。

抵達山門,有隻長毛貓正怡然自得地理毛,絲毫不受參拜客影響,頗有俾倪眾生之感。

傲然的貓兒

傲然的貓兒

回山寺站搭上回山形的火車,我們要繼續下半天的山形市名勝之旅。

霞城公園的歷史記憶

回到山形市區,我們簡單用過中餐,繼續探索山形市內的景點。

霞城公園是山形城的舊址,天守已不存,現在陸續在復原一之丸、二之丸的樣貌,二之丸的東大手門還是用台灣檜木重建而成。公園裡還有最上義光威風凜凜的騎馬像,他是伊達政宗的舅舅(但兩人並不和睦),也是戰國時期東北地區顯赫的大名,山形繁榮的基礎即由其所奠定。

霞城公園內的最上義光像

霞城公園內的最上義光像

霞城公園旁建有最上義光歷史館(免費參觀),收錄最上家族的史料並展示相關史事,內容包括其女駒姬短暫而悲慘的一生、長谷堂合戰屏風之圖像解說,以及最上義光與大名們的往來書信等。

最上義光歷史館

最上義光歷史館

另一個別具特色且免費參觀的景點是山形市鄉土館「濟生館」,為明治時期建成的仿洋式建築之醫院。原位於山形市市中心,1969年遷移到霞城公園內。此時陽光露臉,濟生館屋頂的積雪消融,如雪瀑般不時從屋簷滑落,形成冬陽下的奇特景色。

濟生館內部的診療室都已規劃成展間,除展示濟生館做為醫院及醫學學校的歷史,還有各種醫學器材、醫書,以及跟疾病退治相關的民俗圖像,相當有趣。

走訪山形市舊洋式建築─文翔館、教育資料館、舊千歲館

下一站是文翔館(免費參觀),為山形縣舊縣政府辦公樓與舊縣會議事堂,始建於第一任縣令三島通庸時期(1876),不幸於火災中燒毀。1916年原址重建,採英國近代文藝復興的磚造建築,兼具大正浪漫的風格,為大正初期(1912-1926)洋式建築之代表。

內部保存舊縣廳的擺設,知事廳還曾是電影《神劍闖江湖》的取景地。

文翔館正中的塔樓是時計塔,其古老程度僅次於札幌時計塔。時鐘指針由鐘擺帶動,需每五天手動調整以維持準度,但負責調校的桝谷二郎於去年去世,現由兒子接替他的工作。

位居文翔館正中的時計塔

位居文翔館正中的時計塔

離開文翔館後,我們繼續造訪山形市所存的舊洋式建築:教育資料館(原山形師範學校本館)和舊千歲館,兩者皆已閉館,僅能欣賞其外觀。

千歲館原為餐廳,因之前的疫情影響歇業,現為山形市政府所有。千歲館附近為藝伎出沒的花小路,為活化特色建築,兼及山形舞伎文化之保存,館內不定期舉辦藝伎表演及體驗活動。我們雖沒遇上活動時間,但仍在附近看到藝伎,頗有置身京都花見小路之感。

霞城展望大樓的絕佳展望

逛完一圈,我們回車站吃晚餐,然後到霞城展望大樓看夜景。24樓有免費的展望室,可透過大面玻璃窗眺望山形市景。今晚天空澄澈,夜景相當迷人,讓人不忍移開視線。

行前已知今年雪況不佳,加之交通不便,所以就沒特別排藏王及銀山溫泉的行程。收拾行囊,準備隔天前往仙台。

(待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