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被種種規範束縛著個人觀點 我們必須承認 台灣其實沒有真正的時尚KOL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陣子在追蹤已久的社群名人徐閉的臉書上看到她寫下這麽一段話:「真的很看不起凡事都要裝中立的人,你沒有立場是當什麼意見領袖?KOL的原文是 Key Opinion Leader,望周知。」頓時有一種找到知音的感動,因為這個問題也是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台灣到底有沒有真的「時尚KOL」?

首先我們從「Key Opinion Leader」這點來看,字面上的意思是「關鍵意見領袖」,我的解讀是,這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獨立觀點,無論其經營的內容是圖像、文字或是影片,勢必要適時地呈現獨特造型風格、解讀時尚相關資訊能有個人意見,而這些意見不會永遠都只有一種面向,是要能和主流媒體所經營的內容風格有所區分的。

再者,時尚所包含的領域,可從奢侈品、藝文跨到街頭潮流,甚至影視、音樂、生活風格,舉凡在時尚雜誌裡可以看到的內容,應該都算是這領域內的東西。

綜合上述兩個特點,我幾乎可以很肯定地說,台灣其實沒有真正的時尚KOL。以前我會很直接地歸咎於「大家都只敢稱讚、不敢做任何的批判」、「大家都只想經營出某種主流認定的高級感」,但這其實太過偏頗、不公平,仔細探究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其實最主要就是因為台灣市場實在太小

台灣有真正的時尚KOL嗎?圖/pexels提供

台灣有真正的時尚KOL嗎?圖/pexels提供

在談論市場之前,我想先簡單介紹時尚KOL的收入來源。以前我還在主流媒體工作的時候,時尚品牌的廣告預算可說是經常幾百萬的給,因為媒體有刊物、有網站,在很多平台有露出的空間,觸及範圍廣,累積受眾有其數量上和範圍的深度與廣度,所以品牌們當然樂於出錢,讓自家商品有大範圍的曝光機會。而時尚KOL相較主流媒體就比較吃虧,目前多半都以社群平台露出為主,所以普遍來說是吃不到品牌們「龐大的」廣告預算的,但零星預算還是有的。

時尚KOL靠什麼維生?大致上是以業配合作案、出席費和代言為主。 所謂業配合作案是什麼?舉例來說,某家品牌最近推出新品,這個新品需要找時尚KOL協助曝光,那就會請他們報價,然後依照品牌制定的發文規範進行合作。出席費則是出席一場記者會或派對的費用,代言的話就跟拍廣告差不多。這幾種合作模式最大比例的是前兩種,因為代言的等級看在廠商眼裡畢竟不是人人都夠格,以台灣的狀況來說,還是偏好以知名度大、受眾範圍廣的人選。

接著,我們來看市場因素在其中能有什麼影響。考量市場大小和整體時尚產業發展的時間長短,台灣的時尚圈放到全球來看其實地位是在中國、香港之後,有些品牌在台灣甚至沒有負責人,而是直接聽命香港或中國的公關。造成這個情況的主因就是市場太小,台灣的奢侈品市場雖然有著不錯的消費力,但是消費人口基數就有先天上的硬傷,扣除經常創造超高業績和買走全球最貴款的珠寶、鐘錶領域,其餘時尚領域的消費總額是不夠力在全球市場上呼風喚雨的。於是在與時尚KOL的合作上,台灣能夠選擇的操作空間,大多趨於保守路線,畢竟市場小,以品牌立場來看,所能承受的變數不大,就會挑安全的路走,他們認為這樣較能走得穩當。

因為上述兩點,就造成了檯面上的時尚KOL們如果是評論類的文字偏保守,大多清一色走「誇獎路線」,正面到不行的書寫角度幾乎和主流媒體在做一樣的事情。而影像路線的時尚KOL端出的作品也變化不大,大多喜歡走類似的高冷風(這是大部分人對時尚兩字的直覺想像)。這樣的模式對品牌來說可能表面上是好事,但對讀者和整體市場的長遠發展來說,未必是好事。我也遇過一些KOL們私下表示覺得在台灣能發揮的空間很小,很多想做的有趣的嘗試都不被品牌允許。大家都被規範要如何如何,久了根本連自己的特色都喪失,變成讓品牌指手畫腳的魁儡。

如果台灣是如此,那麼全球又是怎樣的情況?以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知名KOL雙人組AHALOLO、IG帳號Diet Prada、ideservecouture,他們都是在文字上願意提供正反面評論的代表,而極具個人風格的造型類KOL有早期的Susie Bubble(要特別強調「早期的」)、我個人偏愛的Alexa Chung、秋元梢等等。這些人的時尚點評經常不乏批判性的內容,穿搭也都各有特色(不一定是高冷類型),但卻依舊可以受到時尚品牌的青睞,無論是大小合作專案、受邀參與時裝週等等。


知名KOL雙人組AHALOLO從時尚評論起家,好壞都說,漸漸受到品牌青睞。圖/摘自IG

知名KOL雙人組AHALOLO從時尚評論起家,好壞都說,漸漸受到品牌青睞。圖/摘自IG

Susie Bubble的穿搭風格和形象獨樹一格,和現今普遍流行的高冷風不同。圖/摘自IG

Susie Bubble的穿搭風格和形象獨樹一格,和現今普遍流行的高冷風不同。圖/摘自IG

所以在這樣比較之下,忍不住會讓人疑惑,難道這種先天環境上衍生的差異是否真的無從改變?或者,如果可以改變的話,有什麼辦法?

不靠品牌吃飯 KOL變身KOC

第一種針對收入來源的改變,就是不靠品牌吃飯。經營時尚類型的KOL另尋收入來源,可以不受品牌的喜好和規範束縛,也可以持續分享相關的時尚內容。其實從這點看來,我覺得就是讓KOL變成KOC(Key Opinion Consumer,關鍵意見消費者)的絕佳助力,一旦不靠品牌吃飯,這些人所有對於品牌的認知與觀點都是依照自己消費來的經驗,那麼說服力也就會相較目前已逐漸變成被品牌餵養模式的KOL大了很多。

而KOC也是很適合喜歡分享生活的富二代、貴婦的一種工作,因為他們收入不求品牌給予,他們本來就有消費力成為VIP去接觸更多媒體或KOL才能接觸的事物。當然,前提得是他們本身有興趣、有閒經營社群。

如果不糾結一定要分享自身使用經驗,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Influencer」來定義擁有一票受眾追蹤的社群名人也是較為貼切的。

提升藝術鑑賞的能力 拒絕用鄉愿心態看事物

而第二種關於市場規模的部分呢?其實在準備這篇文章之前,我也和許多業內友人討論了這個題目,我們都覺得市場太小這件事除了跟消費人口有直接關聯之外,還受到讀者受眾的眼界、鑑賞能力,還有台灣人較為鄉愿的特質所影響。

眼界和鑑賞力部分,眾所皆知,台灣藝術相關內容從我們求學階段開始一直都不被重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根深蒂固,即便現在分眾市場、職人觀念相較以往有越來越普及的趨勢,但整體環境上看來還是偏向保守的。所以以時尚這個領域,它需要更寬的眼界和鑑賞力去支撐、發展,需要能接受更多的嘗試與可能,如果消費者能有更寬的眼界和鑑賞力,那麼品牌們在行銷上的操作空間絕對會更大,KOL們能做的變化也更多。所以這部分,還是要回到社會觀念的調整、進化和教育面的改革。

鄉愿的部分也不用多解釋,大家習慣講好話,不習慣就事論事的評論。

另外,我也曾懷疑,會不會一切還是跟流量有關呢?前面舉例的AHALOLO、Diet Prada都是在各自發跡的社群平台有著超強人氣,追蹤者多的情況下也許也能解釋為什麼他們能享有「批評的特權」。那如果以台灣為例,被視為代表性KOL的李函、莫莉如果有一天也開始放飛自我盡情做自己想做的造型、說想說的話,那他們會有怎樣的下場?我真的很好奇。

所以統整來看,台灣這種綁手綁腳時尚KOL操作情況,終究源自於先天市場環境、整體社會對時尚藝術的不重視。考量到少子化的現況,市場大小可能無法改變,但試著「重視時尚藝術」這件事應該還是有機會可以再改善,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首先從自己做起,不見得要做到研讀的程度,也不見得要擁有多濃烈的熱情,至少學著放寬欣賞美學的視角,發自內心地接受、尊重多元的可能吧!

avatar-img
339會員
59內容數
在這裡可以看到什麼呢?你可以把這個園地想像成是個線上雜誌。有著五花八門各種不同主題的專欄,從時尚專業領域、職場內幕,跨到電影、音樂、藝術......各種和美有關的話題我都想聊一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時尚編輯的真心話 的其他內容
在社群平台興起之前,在部落格寫長文分享生活的「部落客」是許多人日常追蹤的焦點,他們透過生動有趣的文筆吸引眾多死忠的讀者。在幾位知名部落客當中,「宅女小紅」這四個字一亮出來基本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用現在的話來說大概就是無論追蹤數或發跡史都走得很前面的「元祖級網紅」。而她的故事,在HBO亞洲原創製的最新
身為一介俗人,從未看過任何尤格·藍西莫導演的作品,不過我很開心能以《可憐的東西》認識他,這部電影給了我很重的療癒感,像是被理解、被釋放那樣,非常溫暖且過癮。 在看電影之前聽了不少影評談論本片著重探討女性主義,實際看完後當然也對此部分深有所感,但其實讓我更有共鳴的則是脫離「社會禮儀」後,每個人內心的
《茁劇場》系列第五部作品《非殺人小說》正式開播,這部改編自作家李桐豪著作的迷你影集(共8集)可說是2024開年第一部備受矚目的台劇。由《天黑請閉眼》、《無聲》導演柯貞年執導,網羅劉冠廷、王淨、隋棠、劉亮佐、方郁婷、柯叔元、于子育、曾珮瑜、張書豪等不同世代實力派演員,一起燒腦辦案,展示人性的多樣貌。
最近「劉俊謙」這個名字在網路上可說是熱門關鍵字,除了因為之前影集帶起的話題之外,在金馬六十頒獎典禮的推波助瀾之下,他在台灣演出的第一部電影《小曉》也備受矚目。作為來台參與的第一部戲劇(拍攝比影集還要早),《小曉》談論過動兒與家屬的生活壓力,並論及群體適應問題,但電影基調非常日常,不灑狗血,沒有過多特
2021年,年僅8歲的林品彤在《美國女孩》中飾演善解人意的小女兒,雖然戲份不多,但角色的貼心特質也足夠令許多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而今年不過才12歲的她,更以《小曉》晉升金馬獎最年輕的影后,只是這次她在電影中成了人們眼中的「Trouble girl」,與陳意涵合作揭露過動症兒童與家屬所面臨的家庭、社會困
自從辭去正職當自媒體以來,一直都算是蠻任性在接案子。跟大家分享一件最近發生的有趣事,就是某劇集找上我,希望我看過全集後可以寫一篇有償心得文。依照我的習慣,所有商業合作一定要先試用、試看才會決定接或不接,結果該劇集我只看了兩集就睡著,想當然是沒有興趣。 沒想到我照實回信告知對方我的考量打算拒絕合作,
在社群平台興起之前,在部落格寫長文分享生活的「部落客」是許多人日常追蹤的焦點,他們透過生動有趣的文筆吸引眾多死忠的讀者。在幾位知名部落客當中,「宅女小紅」這四個字一亮出來基本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用現在的話來說大概就是無論追蹤數或發跡史都走得很前面的「元祖級網紅」。而她的故事,在HBO亞洲原創製的最新
身為一介俗人,從未看過任何尤格·藍西莫導演的作品,不過我很開心能以《可憐的東西》認識他,這部電影給了我很重的療癒感,像是被理解、被釋放那樣,非常溫暖且過癮。 在看電影之前聽了不少影評談論本片著重探討女性主義,實際看完後當然也對此部分深有所感,但其實讓我更有共鳴的則是脫離「社會禮儀」後,每個人內心的
《茁劇場》系列第五部作品《非殺人小說》正式開播,這部改編自作家李桐豪著作的迷你影集(共8集)可說是2024開年第一部備受矚目的台劇。由《天黑請閉眼》、《無聲》導演柯貞年執導,網羅劉冠廷、王淨、隋棠、劉亮佐、方郁婷、柯叔元、于子育、曾珮瑜、張書豪等不同世代實力派演員,一起燒腦辦案,展示人性的多樣貌。
最近「劉俊謙」這個名字在網路上可說是熱門關鍵字,除了因為之前影集帶起的話題之外,在金馬六十頒獎典禮的推波助瀾之下,他在台灣演出的第一部電影《小曉》也備受矚目。作為來台參與的第一部戲劇(拍攝比影集還要早),《小曉》談論過動兒與家屬的生活壓力,並論及群體適應問題,但電影基調非常日常,不灑狗血,沒有過多特
2021年,年僅8歲的林品彤在《美國女孩》中飾演善解人意的小女兒,雖然戲份不多,但角色的貼心特質也足夠令許多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而今年不過才12歲的她,更以《小曉》晉升金馬獎最年輕的影后,只是這次她在電影中成了人們眼中的「Trouble girl」,與陳意涵合作揭露過動症兒童與家屬所面臨的家庭、社會困
自從辭去正職當自媒體以來,一直都算是蠻任性在接案子。跟大家分享一件最近發生的有趣事,就是某劇集找上我,希望我看過全集後可以寫一篇有償心得文。依照我的習慣,所有商業合作一定要先試用、試看才會決定接或不接,結果該劇集我只看了兩集就睡著,想當然是沒有興趣。 沒想到我照實回信告知對方我的考量打算拒絕合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國會風波不斷,讓我們聊點無關政治的政治 (?) 「到底KOL能不能聊政治呢?」 除了一開始就走政治路線的KOL,聊政治往往是弊大於利,只要話匣子一開,就可能會有很多前輩、粉絲或是廠商私訊來勸你政治的東西不要碰。 但如果我們從自媒體經營的角度切入的話,一樣會利大於弊嗎?答案是「因人而異」
近年各種社群平台與社群媒體普及,KOL (Key Opinion Leader)透過各種圖文和影音影響了消費者的生活。然而一連串的YouTuber停更潮、Me Too事件等,高人氣KOL陸續爆發爭議負面事件,究竟會不會影響消費者的支持?
Thumbnail
人們常說,不要太理會別人的想法。 如何定義「成功」?如何定義「好」?誠然,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可是,正因人人都多少受社會約束,他人的想法,總會影響我們。 例如說,承接上篇——何謂「好」的KOL?對觀眾而言,可能是內容風趣,或者是資訊很有用。對社交媒體而言,多數是講點擊率和不同數據。那麼,
Thumbnail
影響力網紅是在社交媒體上擁有大量追隨者、 影響力的個人品牌策略。 他們透過分享各種內容, 如生活方式、 產品評測等, 影響粉絲的消費和品牌偏好, 從而在社會上產生影響力。 成功的KOL不僅需要吸引人的內容, 還需要建立真實、 具有誠信的形象, 以獲得持久的社會影響力。 KOL不僅是品牌代言人, 更
Thumbnail
KOL近期幾年廣泛被行銷人員使用,過去的行銷經驗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洞察,長期觀察之下,KOL社群行銷會如何變化,「以大帶小」還是「集聚小眾力量」,亦或該經營品牌自媒體?如何突顯品牌特色和與消費者的互動成為經營關鍵。
Thumbnail
  近年來,常常有人作圖嘲諷,學者的看法被批評為不食人間煙火,太理想化,而完全沒有相關專業知識,更沒有經過相關訓練的網紅,他們的看法卻被人們追捧,奉為圭臬,這樣的事情,在當今的網路時代早已不是新鮮事,許多人也寫了不少文章探討此事,因此我再寫一篇來痛批,也沒什麼意思,畢竟這就是趨勢,也是現代人心靈的寄
我相信每個人即便有自己獨特主觀且值得產出抒展、發表呈現的想法與觀點
Thumbnail
志氣是恁共阮號的名,阮攏是驕傲的台灣囡仔。 過去兩週我問了幾乎身邊所有的年輕人,其中8成以上都是支持柯文哲,其中真正有政治熱情、深入了解過柯文哲的人不多,大部分人的理由還是藍綠都做過了,台灣也沒有什麼改變,那不如換人做做看。
每個政黨都有其競爭優勢 也有各自的優秀人才和發展路徑 柯P作為政壇黑天鵝,沒有舊政治路徑依賴的問題 能帶給台灣過去民主政治截然不同的新路線 總結新政治文化運動包含以下四大核心: (1)政治制度系統升級 (2)選舉商業模式革命 (3)全民政治識讀進化 (4)打造說人話的務實政府
柯P是非典型政治人物,這所有人都同意 他用詞不「精準」,會冒犯他人 是常常被詬病的問題 不精準可歸因於詞不達意、不夠世故或缺乏同理心 柯P是哪種,跟他近距離相處的人自有公評 (超譯別人也只是反映自己的好惡而已) 你可以懷疑柯P是否有亞斯伯格 也可以批評他驕傲跟沒禮貌 但他是個有溫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國會風波不斷,讓我們聊點無關政治的政治 (?) 「到底KOL能不能聊政治呢?」 除了一開始就走政治路線的KOL,聊政治往往是弊大於利,只要話匣子一開,就可能會有很多前輩、粉絲或是廠商私訊來勸你政治的東西不要碰。 但如果我們從自媒體經營的角度切入的話,一樣會利大於弊嗎?答案是「因人而異」
近年各種社群平台與社群媒體普及,KOL (Key Opinion Leader)透過各種圖文和影音影響了消費者的生活。然而一連串的YouTuber停更潮、Me Too事件等,高人氣KOL陸續爆發爭議負面事件,究竟會不會影響消費者的支持?
Thumbnail
人們常說,不要太理會別人的想法。 如何定義「成功」?如何定義「好」?誠然,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可是,正因人人都多少受社會約束,他人的想法,總會影響我們。 例如說,承接上篇——何謂「好」的KOL?對觀眾而言,可能是內容風趣,或者是資訊很有用。對社交媒體而言,多數是講點擊率和不同數據。那麼,
Thumbnail
影響力網紅是在社交媒體上擁有大量追隨者、 影響力的個人品牌策略。 他們透過分享各種內容, 如生活方式、 產品評測等, 影響粉絲的消費和品牌偏好, 從而在社會上產生影響力。 成功的KOL不僅需要吸引人的內容, 還需要建立真實、 具有誠信的形象, 以獲得持久的社會影響力。 KOL不僅是品牌代言人, 更
Thumbnail
KOL近期幾年廣泛被行銷人員使用,過去的行銷經驗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洞察,長期觀察之下,KOL社群行銷會如何變化,「以大帶小」還是「集聚小眾力量」,亦或該經營品牌自媒體?如何突顯品牌特色和與消費者的互動成為經營關鍵。
Thumbnail
  近年來,常常有人作圖嘲諷,學者的看法被批評為不食人間煙火,太理想化,而完全沒有相關專業知識,更沒有經過相關訓練的網紅,他們的看法卻被人們追捧,奉為圭臬,這樣的事情,在當今的網路時代早已不是新鮮事,許多人也寫了不少文章探討此事,因此我再寫一篇來痛批,也沒什麼意思,畢竟這就是趨勢,也是現代人心靈的寄
我相信每個人即便有自己獨特主觀且值得產出抒展、發表呈現的想法與觀點
Thumbnail
志氣是恁共阮號的名,阮攏是驕傲的台灣囡仔。 過去兩週我問了幾乎身邊所有的年輕人,其中8成以上都是支持柯文哲,其中真正有政治熱情、深入了解過柯文哲的人不多,大部分人的理由還是藍綠都做過了,台灣也沒有什麼改變,那不如換人做做看。
每個政黨都有其競爭優勢 也有各自的優秀人才和發展路徑 柯P作為政壇黑天鵝,沒有舊政治路徑依賴的問題 能帶給台灣過去民主政治截然不同的新路線 總結新政治文化運動包含以下四大核心: (1)政治制度系統升級 (2)選舉商業模式革命 (3)全民政治識讀進化 (4)打造說人話的務實政府
柯P是非典型政治人物,這所有人都同意 他用詞不「精準」,會冒犯他人 是常常被詬病的問題 不精準可歸因於詞不達意、不夠世故或缺乏同理心 柯P是哪種,跟他近距離相處的人自有公評 (超譯別人也只是反映自己的好惡而已) 你可以懷疑柯P是否有亞斯伯格 也可以批評他驕傲跟沒禮貌 但他是個有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