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發表會昨天結束,只發布三款新iPhone和Apple Watch,不少蘋果用戶大失所望。不少人嘲諷地說:「蘋果早就不創新了,誰還期待這一次!」
於是,一如往常發表會結束,「蘋果不行論」又再一次在網路上流傳,而你也覺得他們說的很對,也許開創智慧型手機局面的iPhone未來將被Android手機取代。
等等,你確定真的是這樣嗎?
回顧歷史、審視當下,你會發現自己原來從來沒看懂Apple。
Apple 是一間創新的公司嗎?
要看懂新款iPhone,你得先瞭解Apple公司。於是,我們要問:「Apple是一間創新的公司嗎?」
Apple是很「創新」,但不是你想的那種創新。
Apple 過去的創新
有人說,過去的Apple,尤其是Steve Jobs的時代,Apple可是創新的代名詞,Apple當然是一家創新的公司!
好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Apple有過哪些傑出成果。
- 個人電腦
- 圖形介面操作系統
- iPod
- 智慧型手機(iPhone)
- 平板電腦(iPad)
的確很創新,Apple發明了不少改變世界的產品。然而,請別忽略了一點:這些東西全都不是蘋果「原創」的。這些發明的技術原創者是誰呢?我幫你整理一下。
- 個人電腦:義大利好利獲得公司(Olivetti )
- 圖形介面操作系統:美國全錄公司(Xerox)
- iPod:英國發明,韓國最先出品
- 智慧型手機(iPhone):日本DOCOMO公司
- 平板電腦(iPad):英國
你可能以為我要說Apple一點都不創新?正好相反,我要說Apple的確很創新!
Apple的創新具體表現在「沒有Apple,這些技術都沒什麼用處」。若不是Apple,這些技術也不會廣為全世界所知。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技術「發明時間」與「被Apple應用的時間」整整差了30多年。舉例來說,由CERN、MIT和貝爾實驗室發明的「多點觸控技術」,在這30年間有很多公司大可以採用這項技術製作平板電腦,但是他們沒有做,或做了卻沒有做成。
Apple的確創新,而它的創新在於「將技術用於打造產品」。
Apple從來都是一間「產品」驅動的公司
Apple一向擅長打造產品,將「適合這個時代的技術」使用在對的產品上。至於所謂的「適合這個時代的技術」,Apple通常不會自己發明,而是等到時間成熟,再去收購一間適合的公司,得到這項技術。
當Apple認為3D感測技術差不多成熟時,Apple便收購當時擁有最好的3D感測技術公司PrimeSense,將它的3D感測技術應用在iPhone X上。而且這間PrimeSense並不是美國公司,而是一家以色列公司,可見Apple的技術收購範圍是無國界的。
當技術成熟時,以收購方式獲取需要的技術,用在自家產品上,是Apple一貫的做事方式。
Apple一貫的做事方式,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這次發表會如此一般」,因為目前沒什麼成熟的技術可以用。這就得提到「技術成熟度曲線(Gartner Hype Cycle)」。
科普時間:技術成熟度曲線

技術成熟度曲線(圖片取自:Wikipedia)
技術的發展往往有一個規律,首先無數公司、資本就像是敏銳的獵手,一旦發現新技術被證明可行,因為害怕錯過會立即跟進,輿論也會形成一擁而上的氛圍。
然而,新技術往往不完美,發展路上會有很多曲折。面對曲折,投機者很容易陸續離場,在輿論的引導下,又會形成一種大家紛紛撤離的現象,甚至會因此波及到真正的創新者。
經歷了這麼一波矯枉過正,新技術的成功和失敗都被放大。但是,在缺乏關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真正有競爭力的新技術仍然會緩慢發展。因為短期內我們往往高估新技術,而長期來看往往低估它們。
新技術發展的這個過程,體現在圖形上,就是一條「N」形曲線, 經歷一個小高峰後進入低谷,再慢慢走出低谷,這條曲線也就是Gartner諮詢公司提出的技術成熟度曲線。
有沒有「成熟的技術」可以用?
Apple是一間市值一兆美金的公司,一般來說市值一兆美金的公司不會有買不到的技術。若iPhone沒有新意,最可能的答案是「沒有成熟的技術可用」。
口說無憑,我們來看看2018年的技術成熟度曲線。

2018 年新興技術的技術成熟度曲線(圖片取自:Gartner )
在技術成熟度曲線中,走在最前面的是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同時,我們在這次發表會中也可以發現,AR正是Apple耕耘中的重點技術。我們來看看Apple官網對最新A12處理器的描述。
iPhone A12處理器著重改善AR使用體驗(圖片取自:Apple)
Apple早已看準AR,已著手布局AR應用,而強大處理器是AR成熟的關鍵。
本次推出的A12處理器,你可以如輿論般認為只是「沒新招的硬體升級」,也可以這樣看:這是Apple為之後的AR應用場景做準備。
Apple 是在自己能力圈做事情
對了,你可能會說:市值一兆美元的公司幹麻不自己研發技術?
事實是這樣的:微軟有自己的研究院,Google也有自己的研究院,但Apple沒有。
與其投入科學研究,加速技術發展,Apple更偏向「應用技術打造產品」。打造近乎完美的產品與使用者體驗,才是Apple的強項。
股神巴菲特常說:「人要在能力圈內行動」。其實不只人,公司也是如此。Apple正是在能力圈內行動,才能有今天。
最後,關於Apple的未來,我再度引用Apple大股東-波克夏.海瑟威公司董事長華倫.巴菲特的話。
今年8月30日,是巴菲特88歲生日。當天他接受CNBC採訪時說:
我很常使用iPad,但我不會用iPhone。那款小巧的手機,幾乎就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價值的資產。如果我也能像其他人一樣用iPhone,我寧可放棄價值上百萬美元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