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輝初登明末澎湖
古文輝佇立在海灘上,鹹鹹的海風拂過他的面龐,耳畔是海浪拍打岩石的濤聲。他環顧四周,眼前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
四百年後,記憶中的建築物尚未出現,眼前是一片乾淨空曠的海灘,遠處一座座古樸矮小平房,其中最顯眼的是一座古老的小廟。
古文輝深吸一口氣,他想,這裡就是澎湖海灘,而那座小廟,應該是正是未來天后宮的前身。
為了掩飾身份,古文輝特意剃了光頭,換上了一身功夫裝,活脫脫一個電影中少林武僧的模樣。他沿着海灘緩緩踱步,朝着小廟的方向走去。
推開廟門,一股檀香撲鼻而來。正殿內供奉著一尊古樸的媽祖神像,香爐裡青煙裊裊,顯得格外莊嚴。
一個白髮老者正坐在廂房內,見古文輝進來,連忙起身相迎。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古文輝雙手合十,施了一個佛禮。
「小僧虛竹,自南少林寺漂泊至此,路途艱辛,還望老丈慈悲,容小僧借宿幾日。」
老者哈哈一笑,滿臉慈祥。
「老夫王英,正是此廟廟公。師傅遠道而來,舟車勞頓,老夫這裡簡陋,恐有不妥之處。」
古文輝連忙擺手,「老丈客氣了,貧僧不拘小節,有片瓦遮頭安身便可。」
王英熱情地招呼古文輝坐下,寒暄了一番,便提到了廟裡的生活條件。
「這澎湖偏僻之地,百姓以打魚為生,日常飲食多是魚湯魚乾,恐怕難以符合師傅的清齋戒律。」
古文輝微微一笑,「無妨,無妨,貧僧吃肉邊菜即可。」
王英點點頭,「如此甚好。廟裡地方狹小,東廂是我居住,西廂房堆放雜物,若是師傅不嫌棄,老夫將雜物清理一下,讓師傅暫時歇息。」
「阿彌陀佛,老丈費心了。」古文輝再次施禮道謝。
王英帶著古文輝來到西廂房,將雜物收拾妥當,騰出一片空間。
「這裡簡陋,師傅將就一下。」王英有些歉意地說道。
古文輝環顧四周,雖然簡陋,但也能遮風避雨,他連忙表示感謝。
「貧僧初到此地,正想四處走走,看看這澎湖風光,不知老丈可否指點一二?」
王英爽朗地笑道,「師傅既然有意遊覽,老夫便為師傅引路一番。」
古文輝心中暗喜,他需要儘快了解周圍的情況,為接下來的行動做準備。
他整理了一下僧袍,與王英並肩走出廟門,消失在了澎湖的晨光之中。
他觀察著四周,發現這裡的百姓大多身形憔悴。
這個時代的澎湖,與他熟悉的21世紀截然不同。這裡物資匱乏,民生凋敝,百姓們一日三餐只能靠魚肉和魚乾果腹,土地貧脊,少有菜蔬生長。
他深深地嘆了口氣。長期的營養失衡,讓這裡的人們普遍面黃肌瘦,疾病叢生。原本以為年過花甲的廟公王英,竟只有五十一歲,卻老態畢露。
在鄰近的巷子裡,住著寡婦沈周氏和她的兩個孩子。沈周氏年僅三十,卻看上去竟比21世紀的五十歲女子還要乾瘦蒼老。
“長期營養不良,竟能將人摧殘成如此模樣。”古文輝心中微嘆,他深深地感受到這個時代的悲哀。
沈周氏告訴他,丈夫三年前出海捕魚,遇到了風浪,就死了。失去依靠的她,只能靠著針黹手工和王英的接濟,勉強維持生計。
看著這個不幸的家庭,古文輝抑制不住內心的同情。
“我是穿越者”他想,“我手中的法寶,可以先從她們家開始,一步一步地來改變這個時代。”
地瓜的希望
海風拂過媽祖廟前的空地,揚起陣陣塵土。
古文輝手持鋤頭,汗水順著他的臉頰滑落,卻掩蓋不住他眼中的喜悅。
他身旁站著寡婦沈周氏,滿臉期待地看著他手中的地瓜。
“沈大嫂,這地瓜可是來自番邦的神奇食物,生長快,產量高,只需少量水分就能存活。”古文輝耐心地解釋著。
沈周氏眼神閃爍著光芒,“真的嗎?虛竹師傅,我從未見過如此奇特的作物。”
古文輝微微一笑,“當然是真的。只要按照我教你的方法種植,明年我們就能收穫滿滿的果實,不僅自己可以食用,還能賣給其他人,改善生活。”
他拿起地瓜藤放入鬆軟的土壤中,深度約為三寸,然後覆蓋上枯草,既能防止雜草生長,又能保持土壤水分。
古文輝一邊示範,一邊細心讲解。
沈周氏點點頭,眼神中充滿了希望的光芒,“小師傅,我明白了,我會按照您說的去做。”
她小心翼翼地握起地瓜,按照古文輝的指示,將它們插入土中,動作輕柔而虔誠。
“沈大嫂,只要你用心耕耘,這地瓜一定會結出累累碩果,為你帶來新的希望。”古文輝鼓勵道。
沈周氏感激地看著古文輝,她的臉上綻放出久違的笑容。
“謝謝小師傅,謝謝您為我們帶來了這神奇的食物。我一定會好好種植,讓它成為我們一家人的希望。”
在這個貧瘠的海島上,地瓜的種子悄然埋入泥土,也為未來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
作者的話:
根據維基百科,史料記載,「地瓜」(又稱番薯)最早生長在中美洲一帶,後由西班牙人從墨西哥、哥倫比亞等地引入菲律賓,再傳入中國。番薯最早傳入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歷史上記錄陳振龍他在1593年將番薯藤帶回福建進行試種,成功後,並未引起官員重視,沒能解救明末大饑荒。
現在古文輝提前快五十年推廣地瓜,歷史開始有重大的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