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

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象山慶24.4.16)

    目前台灣的「宗派」,或可歸納為兩種:聖道門-人間佛教(佛光+法鼓+慈濟)、淨土門-中華(善導流)淨土宗協會,前者以此時此地的「人道」之永續修行,後者乃他方他界之「極樂」的往生成佛。

   淨土三經,宗旨一致:以「專念名號」(宗/行)得生「彌陀淨土」(體/果)。相較而言,《大經》是淨土源起及眾生往生的真實教,如龍現全身,直說無隱。《觀經》是方便教,以「定散」為顯,「弘願」為隱;有所謂:釋尊開淨土之要門,似殘留自力的觀修迴向:「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而彌陀顯大悲之弘願,總歸於他(佛)力的攝受(護念)往生:「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小經》集中敷演《觀經》流通分付囑文的餘義,勸持多善根/多福德的念佛:「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未說三經之前,並無淨土門,而當中下根於聖道門修行難成之際,須先開淨土之要門以攝受之,令得安頓身心,功德迴向而往生;其次為(末法五濁)下下根常沒凡夫別開弘願門,令彼乘佛願力、信願稱名而往生。學佛人之上根中根者較少,而下根下下根者極多,故弘願門於約時而被機最重要,最須廣說弘揚。大經(一佛)→觀經(二尊)→小經(三佛)之教。釋尊開要門(定/散),利根者行之,結歸弘願門,三根皆受其教,乃知依彌陀大悲本願之奉行「稱名」之行。

    善導師為何偏弘《觀經》?或因隋唐之佛教界流行「止觀」之學,《觀經》之十三定觀,專以「阿彌陀佛依正二報」為所觀,相應於《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所說六念之「以不散亂心善攝所念,以行相觀如來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取一一相貌,為成就己身故,心向一切智地,於如來身,憶念放鬘網光明」,欲與阿彌陀佛同其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無量,拔濟眾生之苦。因此殊勝功德故,當代祖師大德(天臺智者、淨影慧遠、嘉祥吉藏)多為此經作疏,各以所宗之經教義理而詮釋之,眾說紛紜,各化其有緣。善導師(613—681)繼蹤其後,另撰《四帖疏》以楷定(糾正,立準)前三師之異說(及《攝論》宗「十念往生乃別時意」)。中國佛教之祖師並無成立宗派之想,乃以佛法及其注疏為公器而流布天下,利益眾生,不以宗派之見而據為私有(秘傳),一切學人皆可遊學講肆,轉益多師。民國之後,依日本佛教界之宗派說而回溯中國教史,乃有大乘八宗(佛教十宗)之名義。因此,中國教史上有沒有明確的淨土宗,仍須審細探究。或許可說,今日台灣的「中華淨土宗協會」是第一次合乎宗派條件的淨土宗,並參照日本法然上人的淨土宗架構而重新審視、整合中國佛教史上的淨土人事與思想,而抉擇歸宗於「本願念佛」的善導流,乃淨土教(唯一純粹)之正宗,以區別於慧遠流、慈愍流,偏依善導師為「宗祖」

    日本宗教之心態與眼界,小巧專精,在窄門內細雕慢琢,宗派主義的崇己排他,不同於中國文化之「大開大闔、圓融無礙」格局[1]。因此,當代之善導流淨土宗,既有日本宗派的明確、精緻,又有中國佛教的通達、恢弘,更因應現代化的簡易性、開放性及涵容力、攝受力。

   而善導流的機(凡夫),教(本願),行(稱名),益(不退)--具現於「五部九卷」,尤其《觀經/四帖疏》中;若行(念佛)有餘力,可多誦讀此經疏。一時(今生)看不懂,是正常(福薄.慧淺.障深),但可薰習而仰信,久之,相關種子多而開慧漸懂,或與古人(聖賢)交心而分其功德。如人定課誦經,雖不懂經文之義,而長時沉浸於課誦中,如與佛菩薩晤面、聽法,直接領受其心,得定發慧。

 

21世紀(善導系)淨土宗的復興

    中華淨土宗協會成立於2003年冬/台北象山,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為法脈傳承,是慧淨法師廣學佛教各宗派之後,根據時代因緣及眾生根機,所選擇的純正念佛法門,方法簡易而成果速效,最適合現代民眾修學,總稱【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宗】,其實質內涵取自淨土經論的文義與思想,而濃縮為「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特色,並確立了「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的宗旨;有別於一般正統的聖道門及其他混融雜修的念佛法,是以「機法二種深信」為基底,純他力、但稱名,乘佛願力而任憑救度的本願念佛法門,人人可學、時時可修,生前蒙受佛光攝受,臨終接引往生淨土,可說是同聲念佛,皆大歡喜。

    慧淨法師從《大藏經》中整編淨土三經以及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諸位菩薩大師的專論與祖典,並略作註解、講述而出版流通,一步一腳印,穩重而堅定的推廣淨土教行十餘年,平實的門風、淺易的教理以及信受得安心、念佛得往生的實效,讓越來越多迷離失所的學佛人,終於找到生命的歸宿,重回彌陀的懷抱,可說是21世紀有緣眾生最真實得救的福音!

    在指導法師與各地蓮友同心合力的宣導下,協會至今已具教團的規模及成效,善導大師創建的淨土宗重現於世界,且逐漸擴大其影響力,信受奉行者日益增多,「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悲願,也再次煥發光芒,溫暖了五濁末世的人心,聞信、隨學者莫不因信願稱名而心開意解,自知往生決定、成佛有望;並歡喜踴躍,以具體的言行「自信教人信」,與更多學人攜手踏上念佛成佛的光明大道。

    經過十幾年低調而踏實的努力[1][2],淨土宗之教理架構已完整確立,「出家師為主、居士為輔」的僧信教團也初步建立,以台北淨宗寺為本山,推廣弘揚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星、馬、紐、澳及韓國等地,所屬的寺院、分會、念佛會、讀書會……等共修道場,逐漸普及於台灣各縣市及海外各地,以單點擴散的方式不斷增加。

    到目前為止,本山及分支道場的例行活動,法務方面,除了固定的念佛共修,及法師的法義宣講、居士的心得分享之外,更大量的印製經論祖釋之類的法寶(叢書、口袋書)及雙月刊,免費結緣並寄送流通。服務項目則有:臨終關懷、往生助念、超薦法會、臘八粥結緣……等,志工們本著「自信教人信,真成報佛恩」的理念,歡喜奉獻,做彌陀的手腳。

    慧淨法師帶領本宗海內外全體法師、志工及蓮友,以「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的信念,致力於「本願念佛,往生淨土」之救度法門的推廣,以法義宣講及關懷協助來利益一切有緣眾生。未來更將順應社會的變化及人心的需求,採取更多元、更平易、更貼近生活、更適應個人的方式,將彌陀救度的信息傳送到天涯海角的一切有緣人心中,讓”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光明,永遠護念您、攝受您。


[1]曾到唐朝遊學的日僧圓珍(814~891),858年回日本之後,比較中日的佛教說:「天竺以東,日本以西,一切佛子悉皆判入邪見徒,若不改途,爭消篤信,若學慙愧,如常不輕,著法眾勉哉勉哉!於己於他,隨緣所學,勿生執見,切可怖畏,傷佛慧命,自是非他,渴飲醎水,惡毒本,莫過於斯。相見怒心,結曠劫於中,甚著不如日域,唐無諸宗,絕惡執論,若同得理即止,我國論議自是毀他,更無比類。」當時的日本諸宗派,為爭勢力之故,在論議之時,不惜毀謗他宗,而唐朝卻無宗派的爭執,論辯得理。……圓珍對宗派之爭的感觸,觀察比較的結論:「唐無諸宗」。--參閱藍日昌《 隋唐至兩宋佛教宗派觀念發展之研究》<第七章 宗派觀念所引發的相關問題>,取其義為文。

 [2] 〈念佛人的個人命運與淨土宗命運〉:在台灣創辦中華淨土宗協會,有一定的命。我弘揚這一個法門,是正確的,且是我的天命。當初成立協會,我寫了六個目的:一、組織淨土宗之教理架構。二、確立淨土宗之教界地位。三、建設淨土宗之僧信教團。四、弘傳淨土宗之救度法門。五、推廣淨土宗之念佛生活。六、擴大淨土宗之信仰領域。

avatar-img
象山慶的沙龍
0會員
21內容數
淨土門 :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象山慶-娑婆假名我,淨土法性身:輕鬆.寬坦.悠閒.隨緣=眾善隨喜,法義切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象山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六字真經(象山慶’25.1.27) 明蓮池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 六字真經攝義多,總持一似唱也娑。自從驀直西方去,閒殺臺山指路婆。  「真經」乃道教用語,蓮池大師稱”南無阿彌陀佛”為六字「真經」,或為了區別於密教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真言(mantra)、明咒(vidyām
彌陀悲救圖.1-立撮(象山慶24.12.27) 若就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慈悲」行相,如悲心招喚、應聲(念、心)即現、苦機為先、臨終來迎……,都顯示了彌陀悲濟的主動、即時、鑒機,靈感,但若論其不忍與急迫之心,則(彎腰垂手、舉足傾身)「立撮即行」的形象,最生動而感人。任何人,於(病)危(緊)急下,
彌陀悲救圖.2-回首(象山慶24.12.27) 日本.禪林寺有永觀律師(1033~1111)「回首阿彌陀佛立像 (みかえり阿彌陀)」的傳聞:1082年2月15日,永觀師在佛堂經行念佛,忽見阿彌陀佛從法座下來,引領他同行。永觀師一時驚訝,腳步慢了,越離越遠,阿彌陀佛從左肩回望,慈悲的說:「永觀,遲矣
六字真經(象山慶’25.1.27) 明蓮池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 六字真經攝義多,總持一似唱也娑。自從驀直西方去,閒殺臺山指路婆。  「真經」乃道教用語,蓮池大師稱”南無阿彌陀佛”為六字「真經」,或為了區別於密教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真言(mantra)、明咒(vidyām
彌陀悲救圖.1-立撮(象山慶24.12.27) 若就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慈悲」行相,如悲心招喚、應聲(念、心)即現、苦機為先、臨終來迎……,都顯示了彌陀悲濟的主動、即時、鑒機,靈感,但若論其不忍與急迫之心,則(彎腰垂手、舉足傾身)「立撮即行」的形象,最生動而感人。任何人,於(病)危(緊)急下,
彌陀悲救圖.2-回首(象山慶24.12.27) 日本.禪林寺有永觀律師(1033~1111)「回首阿彌陀佛立像 (みかえり阿彌陀)」的傳聞:1082年2月15日,永觀師在佛堂經行念佛,忽見阿彌陀佛從法座下來,引領他同行。永觀師一時驚訝,腳步慢了,越離越遠,阿彌陀佛從左肩回望,慈悲的說:「永觀,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