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259號星球日記:林口長庚FTIS福爾摩沙尖端轉譯免疫研討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因去年年底文章出版,和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蔡孟利教授通信道謝順便寒暄,他向我提起由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FTIS福爾摩沙尖端轉譯免疫研討會。雖然在長庚校園看過也聽過顧正崙老師演講,也知道楊皇煜醫師在醫學系上帶領學生進行醫學研究,但由醫院端舉辦這麼大的研討會,我還是從蔡老師那裡知道。

他寄給我由他撰寫刊登在《科學月刊》上的兩篇採訪紀錄:一個春季學校與一場研討會的背後(上)-顧正崙、楊皇煜專訪一個春季學校與一場研討會的背後(下)-呂理帆專訪,我越看越好奇、越有興趣。原來由顧老師與楊醫師所組的長庚團隊與海外的呂老師,對台灣的學生與科學下一代有那麼多的心力與付出,我自己在博後階段也參加過很棒的夏季學校,所以知道這樣的會議有多麽難得,所以花了一天半的時間,當一回劉姥姥看看處處用心的科學研討大觀園。

詳細的科學討論我無法在這裡摘錄,我大概也只是盡量聽了幾場與我目前研究興趣有關的演講。不過,一天半聽下來,還是能感受到主辦單位對邀請者的細選(據說來發表的科學家都是現時重要且推進前沿的研究者)。對轉譯免疫研究內容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今年官網,臉書I-Clubㄧ也有很vivid的照片紀錄,下面僅是我當時在專業名詞滿天飛的情況下,留下很短的圖文雜記,有興趣的人可以看蔡老師提供的兩條連結。

很久沒有聽這麼長的免疫學討論了,看到熟悉的投影片模式,發表與提問,很快想起在成大微免所聽到的seminar討論,我在科學的場子,想著哲學的問題。

"Decoding the enigma of CAT Tonic Signaling in CAR-T Therapy: From Theory to Clinical Implications" Hao-Peng Wang,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China

"Decoding the enigma of CAT Tonic Signaling in CAR-T Therapy: From Theory to Clinical Implications" Hao-Peng Wang,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China

原來會議的Q&A是發表者講完,提問者很快列在左右兩排,很快的致謝一句話,然後提問和回答。

raw-image

總是可以在這樣的地方,看到一些很會說故事,也很會做視覺傳達的研究者,一個用《綠野仙蹤》的黃磚路比喻發現某個新機制就像找到新療法的成功之路,另一個用孔子的中庸之道來比擬發現某個免疫分子的量太多太少都不好,會幫助腫瘤生長。

raw-image

還是覺得有這樣的研討會很棒,前面好幾排參加的學生真的很幸福,與國際接軌大概就是這個樣子,這對剛踏入研究與典範學習真的很有幫助(雖然我不是那麼喜歡「典範」這個詞),也謝謝蔡老師告訴我有這個會議,好像一向都是我邀請(麻煩)他來科學哲學的會議談哲學,而他跟我介紹一次的科學會議水準如此好,一個由福爾摩沙為名首的會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生物醫學哲學慢慢看的沙龍
20會員
31內容數
2024/04/13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4/13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3/28
從普羅米修斯的肝受傷、然後再生,聯想到今日再生醫學所帶來的希望,或反過來,從今日再生醫學所有的知識與技術,想到普羅米修斯因盜用火所受到的懲罰與痛苦,都暗示人一邊有能力的同時,應該要想著什麼,才是善用,謹慎用,不是濫用,或任己念用,而不致不知不覺或一轉眼間,與普羅米修斯也在高加索山上一角。
Thumbnail
2024/03/28
從普羅米修斯的肝受傷、然後再生,聯想到今日再生醫學所帶來的希望,或反過來,從今日再生醫學所有的知識與技術,想到普羅米修斯因盜用火所受到的懲罰與痛苦,都暗示人一邊有能力的同時,應該要想著什麼,才是善用,謹慎用,不是濫用,或任己念用,而不致不知不覺或一轉眼間,與普羅米修斯也在高加索山上一角。
Thumbnail
2024/03/25
對年輕學生來說,除了探望生命盡頭的身心靈,也很想知道當下的「生」與「活」,鄭捷的手寫詩集、著名父親撞死母親該不該判死的案例,從他們專注的眼神,看到想了解生命多樣的渴望。
Thumbnail
2024/03/25
對年輕學生來說,除了探望生命盡頭的身心靈,也很想知道當下的「生」與「活」,鄭捷的手寫詩集、著名父親撞死母親該不該判死的案例,從他們專注的眼神,看到想了解生命多樣的渴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圖說:鹿港小鎮醫師張容毓院長與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陳志榮教授,對抗腸病毒故事分享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鹿港小鎮診所張容毓院長親身經歷的故事。她是一位視病猶親、深富愛心的小兒科醫師;同時,她也曾體會過身為家長面對腸病毒71型時,心中那股恐懼與煎熬。十多年前,台灣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母兼父職的
Thumbnail
圖說:鹿港小鎮醫師張容毓院長與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陳志榮教授,對抗腸病毒故事分享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鹿港小鎮診所張容毓院長親身經歷的故事。她是一位視病猶親、深富愛心的小兒科醫師;同時,她也曾體會過身為家長面對腸病毒71型時,心中那股恐懼與煎熬。十多年前,台灣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母兼父職的
Thumbnail
20240727 陪你走一段 - 謝謝大體老師 有幾次特別的臨終關懷,與中陰引導經驗。 第一次,在士林的新光醫院。 個案癌末,應家屬請求,前往臨終關懷。 我教導家屬持念「藥師經」( 當時,我正修持此本尊 )。 基於緣分,我每天在個案病床前,修法、持經迴向。
Thumbnail
20240727 陪你走一段 - 謝謝大體老師 有幾次特別的臨終關懷,與中陰引導經驗。 第一次,在士林的新光醫院。 個案癌末,應家屬請求,前往臨終關懷。 我教導家屬持念「藥師經」( 當時,我正修持此本尊 )。 基於緣分,我每天在個案病床前,修法、持經迴向。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陪病或是治療的過程產生一些疑問: 為什麼罹癌後有這麼多不同的醫生要看? 癌症治療包含診斷、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和放射治療,眼花撩亂的內容,我們該如何選擇? 醫生又是如何為病患下決定的呢?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陪病或是治療的過程產生一些疑問: 為什麼罹癌後有這麼多不同的醫生要看? 癌症治療包含診斷、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和放射治療,眼花撩亂的內容,我們該如何選擇? 醫生又是如何為病患下決定的呢?
Thumbnail
小艾科普|未來醫療|Future Medical|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NTUH Telehealth Center
Thumbnail
小艾科普|未來醫療|Future Medical|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NTUH Telehealth Center
Thumbnail
總是在宣導民眾健康觀念、幫助民眾進行篩檢的新竹億安診所院長林家億,居然發現自己的夫人洪嘉玲也罹患了癌症?!院長將對太太的內疚之情轉化為動力,積極地與她一同分享自身的經驗,並更加投入衛教宣導工作,希望能讓更多民眾早日發現並接受治療。
Thumbnail
總是在宣導民眾健康觀念、幫助民眾進行篩檢的新竹億安診所院長林家億,居然發現自己的夫人洪嘉玲也罹患了癌症?!院長將對太太的內疚之情轉化為動力,積極地與她一同分享自身的經驗,並更加投入衛教宣導工作,希望能讓更多民眾早日發現並接受治療。
Thumbnail
出生於清貧的彰化農村,一直努力向學,從為父親奔走醫藥費的公費醫學生,到成為花東唯一醫學院的院長。陳宗鷹以水牛般的毅力、回報社會的感恩心,不但翻轉人生,更開創出花東麻醉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  一月十九日,節氣進入大寒,但在花蓮慈濟醫院一樓大廳,卻洋溢著歡喜的暖流。許多醫學生、醫師、護理同仁都來
Thumbnail
出生於清貧的彰化農村,一直努力向學,從為父親奔走醫藥費的公費醫學生,到成為花東唯一醫學院的院長。陳宗鷹以水牛般的毅力、回報社會的感恩心,不但翻轉人生,更開創出花東麻醉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  一月十九日,節氣進入大寒,但在花蓮慈濟醫院一樓大廳,卻洋溢著歡喜的暖流。許多醫學生、醫師、護理同仁都來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8 #好友來訪 化療後,在家中靜養,讓身體復原,三個月後繼續接受三次化療。這段時間在家休養,減少外出、活動。感謝仍有很多關心的好友前來探望。昨天四十多年前同事,林澄杉校長來寒舍,帶來關懷和祝福,十分感動。因為他自己也正與病魔奮鬥中,每星期洗腎三次,年紀還大我十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8 #好友來訪 化療後,在家中靜養,讓身體復原,三個月後繼續接受三次化療。這段時間在家休養,減少外出、活動。感謝仍有很多關心的好友前來探望。昨天四十多年前同事,林澄杉校長來寒舍,帶來關懷和祝福,十分感動。因為他自己也正與病魔奮鬥中,每星期洗腎三次,年紀還大我十
Thumbnail
作者林慶順,曾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擁有40年醫學研究經驗,發表過近200篇研究論文,擔任逾60本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的評審委員。 教授生涯退休之後,以醫學研究的角度,發表基於科學證據的文章,致力於破解流竄在網路上的養生保健迷思,幫助讀者避免被未經證實的資訊誤導,進而維護個人健康。
Thumbnail
作者林慶順,曾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擁有40年醫學研究經驗,發表過近200篇研究論文,擔任逾60本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的評審委員。 教授生涯退休之後,以醫學研究的角度,發表基於科學證據的文章,致力於破解流竄在網路上的養生保健迷思,幫助讀者避免被未經證實的資訊誤導,進而維護個人健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