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二十歲前記憶中小時候村裡每年中秋都有件大事要進行,就是要決定“爐主”花落誰家?年紀小時其實只記得吃,雖然一直沒有機會代表家人去“爐主”家吃辦桌大餐,但中秋節,家中就有許多祭拜的美食。過去家中曾有幸讓“朱王” 擲筊杯選中當“爐主”,“朱王”神待在家中的神桌一年的時間,期間村中的人會來家中祭拜。民國八十七年建代天宮後,“朱王公”終有固定的祭拜處。終結其每年更換行宮的傳統。
父母都默默的傳承著長輩教給他們的儀式,靠著口耳相傳。母親在我小候總是默默的走完全部的儀式,長大後懂得陪母親準備祭品和到廟裡上香。終於了解媽媽在忙錄什麼。早上 媽媽會先準備家中神桌上的祭拜品,先拜家中的觀音、土地公、三太子再放上大張的神明金紙,中秋節媽媽要準備大廟碧清寺的祭品,如水果籃,然後另外再準備“朱王”的祭品,如月餅、水果籃、三牲(雞、豬、三絲捲)、酒、飯,之後再到灣西的“保安宮”土地公廟拜拜,保安宮有三個爐,放在最後的一個爐是村中有人將土地公神像請回家祭拜,每年再請回廟裡。
下午一點過後,會在家門前犒兵,用五項祭品加飯,然後再拜好兄弟,好兄弟要在每個祭品上插香,媽媽說不然好兄弟不敢上前來吃祭品。
晚上母親會放手讓小朋友去烤肉及放煙火,父親會找一到二個人陪他去吃朱王公的辦桌。可是我怎麼會只記得吃呢?母親跨過八十歲後,常常說自己很多事都無法記得了,身體也退化了很多,祭品的準備也愈來愈難自己準備了。父親的記憶也不如以往好。追著父母的儀式腳步,開始找文獻資料,來理解父母虔誠的行為。了解到村裡的大廟碧清寺拜的是分靈自台南白河關仔嶺「大仙寺」觀世音菩薩,所以每年春季,廟裡都會辦進香的活動,“朱王”的故事,爸爸用台語說的,我聽的一知半解,查了資料及看了代天府的石碑,才得知朱王信仰來自村裡的一位村民,受朱王的保佑渡過了貧困,賺到了錢,於是發心祭拜他。朱王躲過了日據時期的燒神像事件,因為村人將神像藏於村人的民宅中,至民國時期才重見於公眾。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是朱王的聖誔。而保安宮裡的福德正神,家裡只有每年的中秋會特此前來拜拜。保安宮裡石碑也無清楚記下其歷史,只記下土地公的香火鼎盛,和其對村民的保佑。六零及七零年代的夜晚,會和父母親在家看月亮、吃月餅,外出工作後烤肉及煙火漸成了每年的必走行程。但父母身體不佳後,不能吃柚子了。和父母一起賞月吃柚子的畫面,短期內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