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客家渡臺與過番】009 五四郎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raw-image

《大埔始祖五四郎》

《南洋吳氏宗譜》〈宣公派世系〉:五四郎妣張氏(另有載妣張氏、溫氏),吉甫公之長子,公為宋進士,居福建永定縣羣萃洲,未開邑前仍屬龍岩,後徙廣東大埔灤州之新村,公生於宋高祖源(紹)興十二年壬戌七月十五日,卒于理宗紹定二年己醜六月十一日,享壽八十八歲,葬于大埔新村斷節背錫坪湖虎形,張婆與男千七郎共葬于新村斷節大岌上桅樹下貓兒洗面形又號黃龍獻瓜(爪)形(溫氏葬上杭石牌前大坑頭上麻坑)。張氏大娘生九子,長曰千一郎,次曰千二郎,三曰千三郎,四曰千四郎,五曰千五郎,六曰千六郎,七曰千七郎,八曰千八郎,九曰千九郎〔吳劍平,1976,122〕。

raw-image

〔遷移〕坤二公三子,長子泰甫任山東濟甯府知事,三子吉甫攜彭母與兩子出仕博羅,二子興甫留在家鄉卻遭滅門慘禍;吉甫公歿于縣尉任上,五四郎丶五五郎扶靈柩歸龍岩,安葬吉甫公於福建省永定縣豐田裡湖雷墟蓮塘崗(今湖雷鎮蓮塘村) 〔吳中興,2018〕。正值時局外憂內患,元世祖已稱帝即位十年,金兵南侵南宋風雨飄搖,五四郎率家人遂在羣萃洲(溪南裡芹菜洋)箭灘建起了後稱為「天子樓」的方形堡壘式土樓(現存永定天子溫泉旅遊度假區內的火燒樓,距今800多年,原有樓名已不可考),以求保全家人在此贍養生息。

raw-image

不久,汀漳潮一帶畬民響應抗元組成畬軍,景炎二年(1277),畬軍在漳州畬民陳吊眼和許夫人率領下,配合張世傑圍攻泉州降元宋官蒲壽庚,正式加入抗元行列。德祐元年(1275)「 江西提刑文天祥起兵勤王。丙寅,以天祥為江西安撫副使、知贛州,趣入衛。詔募兵」。德祐二年(至元十三年,1276)「十月壬戌朔,文天祥入汀州……,至元十四年正月……壬寅……,文天祥走漳州……,三月,文天祥取梅州……,四月,文天祥取興國縣……,五月,張世傑將兵取潮州,文天祥提兵自梅州出江西,入會昌縣……,六月辛酉,文天祥取雩都。己卯,入興國縣。」〔托克托、阿魯圖,〈本紀第四十七瀛國公二王附〉,1343〕。文天祥退居粵東(汀州→梅州),至元十四年(1277)旋又由梅州往江西,陳吊眼錯失成為抗元正規軍,仍然高舉反元大旗在自己家鄉一帶戰鬥,至元十七年陳吊眼率義軍5萬攻破漳州。

raw-image

「八月,文天祥諸將兵皆敗,乃引兵即鄒洬於永豐……。壬申,文天祥兵敗於興國。……十五年……三月,文天祥取惠州,……十二月壬午,……。文天祥走海豐,壬寅,被執於五坡嶺。」〔托克托、阿魯圖,〈本紀第四十七瀛國公二王附〉,1343〕。「十二月……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範兵突至,眾不及戰,皆頓首伏草莽。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之。天祥吞腦子,不死」〔托克托、阿魯圖,〈列傳第一百七十七〉,1343〕。「十六年正月壬戌,張弘範兵至崖山。……世傑以淮兵殊死戰。……陸秀夫走衛王舟,乃負昺投海中,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托克托、阿魯圖,〈本紀第四十七瀛國公二王附〉,1343〕。

raw-image

祥興元年(至元十五年,1278)文天祥在海豐五坡嶺被俘,至元十六年崖山海戰宋朝滅亡,而「漳州陳吊眼聚黨數萬,劫掠汀、漳諸路」,直到至元「十九年三月,追陳吊眼至千壁嶺,擒之,斬首漳州市,餘黨悉平」〔宋濂,卷一百三十一〈完者都傳〉,1370〕。抗元期間,五四郎舉家自永定箭灘(未建縣前屬上杭縣)遷入粵地潮州府海陽縣灤州之新村(現大埔縣茶陽鎮新村村),為入粵大埔始祖。陳吊眼戰亂結束,部分五四郎家族回上杭箭灘發展。

raw-image

至元二十四年(1287)汀州鐘明亮領導起義,「賊鐘明亮寇贛州,掠寧都,據秀嶺」〔宋濂,卷十五〈世祖十二〉,1370〕,活動于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其最盛時「至元二十有五年,畬寇鍾明亮起臨汀,擁衆十萬,聲揺數郡,江、閩、廣交病焉」〔劉壎,1621〕。五四郎家族再次避居新村雪坪,至元二十七年(1290)鐘明亮被元軍剿滅後,五四郎家族又再回上杭箭灘。上杭箭灘與海陽縣新村兩地雖隔大山但相距僅30公里左右,兩邊往來居住,故五四郎公裔在當時分布在海陽縣新村與上杭縣箭灘兩地。

raw-image

《吉甫公之孫九人》

「吳氏之盛也一肇於叔祖太之吳芮公……吳氏之子姓遍江湖矣;再盛於宣公之孫十人……而吳氏之子姓遍豫閩矣;三盛於吉甫公之孫九人近而永杭閩廣遠而楚粵雲貴所在為猫獟獞犵之君長者隨在皆有而吳氏之子姓徧南徼矣」〔吳寅賓,1928,156〕。

raw-image

〔九子〕五四郎為大埔始世(以下統一以五四郎為一世),傳九子。其中留新村雪坪,守祖業的有:千一郎配張氏、邱氏及長子念一;千三郎三子得興及四子得馨;千七郎配張氏、楊氏及長子念九郎;千八郎四子萬三郎〔吴鑫輝,2009,40〕。

raw-image

千一郎,五四郎長子,娶張、鄭、丘氏,原居大埔新村雪坪,移旱禾田背長嶺開基,生三子:長念一郎守祖業,裔傳旱禾田背;次念二郎;三念三郎。念三郎,原居旱禾田背長嶺,娶傅氏,遷大埔岐嶺背開基,生三子:伯三、伯四、伯七,均在岐嶺背傳派。傅氏歿,〈念三郎〉與繼配范氏移居永定湖雷石坑榕樹下魚子湖開基,生五子,長子十郎石坑傳派〔吴鑫輝,2009,125〕,後裔中有20世吳趙、25世吳觀書、吳觀茂遷台灣。

raw-image

千二郎,五四郎次子,妣羅氏,原居大埔新村雪坪,遷永定塘廈開基。生三子:長念二移居上杭;次〈念四〉傳永定塘廈;三五三又名吳三〔吴鑫輝,2009,196-7〕。千二郎在永定的後裔中,有22世吳憲明、吳憲華兩兄弟由塘廈遷台灣。

千三郎,五四郎三子,生於宋嘉熙四年庚子(1240),卒於元至元四年戊寅(1338)。七子:三泰、三十一郎、廷華、四十一郎、四十二郎、三十八郎、三十九郎。廷華公(1265-1355),千三郎三子,為避兵燹,攜子孫由海陽縣新村(及上杭箭灘)遷往程鄉縣,分居白渡象湖坪、嵩山、松源珠玉坑、以及龍川、江西尋烏等處。廷華公在白渡肇居穩定後,尊父親千三郎為白渡象湖坪一世〔吳健琴,2001,666〕。三泰公與廷華公均有後裔遷台。

raw-image

〈三泰公〉遷程鄉李坑堡傳四子念四郎,再傳萬二郎,至18世吳廣成由李坑堡(現梅西鎮)小石瀨遷台於苗栗銅鑼鄉樟樹村承墾,傳來台第六代為前花蓮縣長吳水雲。吳廣成叔祖父五個孫子18世吳琳芳、吳華芳、吳榮芳、吳俊芳、吳群芳昆仲,亦來台開墾銅鑼定居樟樹林〔黃鼎松,1998,88〕。

raw-image

〈廷華公〉傳四子念四郎,念四郎子福興,孫吳子榮遷鎮平(今蕉嶺縣)三圳墟吾子湖開基〔吳銅,1959,88〕,曾孫吳永忠裔孫來台以「吳永忠公嘗」作為血緣團結號召開墾苗栗頭份,先有乾隆16年(1751)與林洪一起開墾田寮庄的17世吳允標,後有乾隆30年(1765)開闢茄冬坑的16世吳有浩、吳有朋、吳有富、吳有福、吳有洪、吳有立、吳洪清等昆仲,及子侄輩17世吳標新、吳煥新、吳啟隆、吳啟德、吳啟運、吳啟來、吳啟興、吳啟旺、吳啟相、吳啟興、吳啟琅、吳啟川、吳啟炳、吳啟珠,18世吳端嚴、19世吳尚瓊、20世吳應煥等百餘人接踵開墾茄冬坑建成東興庄〔陳運棟,2002,1422〕。吳子榮弟弟吳子桂居白渡堡,傳至16世吳維信自白渡堡象湖坪渡台〔呂欣芸,2013,16〕,是道光年間於銅鑼雙峰草堂開班授課的吳子光及其弟吳肇光、吳國芳(定居銅鑼樟樹林)之祖父。

raw-image

千四郎,五四郎四子,配何、彭氏,初移福建上杭燕竹下石牌前居住。生六子:長子三六郎妻何氏移上杭安鄉開基;次子四九郎傳永定豐田里堂堡赤逕〔吴鑫輝,2009,255-6〕;三子四十郎移上杭田州坊開基;四子四十一郎傳廣東興寧;五子仲四郎妻張氏移上杭才溪開基;六子五十郎(失詳)。千五郎,五四郎五子,傳上杭縣勝運里。娶梁氏、黃氏,生四子:百二郎、三七郎、三一郎、鋸居。

raw-image

千六郎,五四郎六子,配江氏、賴氏、蔡氏、黃氏;江氏生二子,長吳宗道,出家在長汀南岩寺為僧;次吳宗舉傳派永定。〈吳宗舉〉,名世德,又名九六郎,南宋後期從大埔新村雪坪遷永定奧杳開基〔吴鑫輝,2009,271〕。千六郎在永定的後裔中,有15世吳耀昌,16世吳堪一、吳拔一、吳贊乾、吳衎臣,17世吳海若、吳海初,18世吳乃灼、吳乃大、吳乃華、吳乃郊、吳乃錦,19世吳承芳、吳懷柱,20世吳上京,21世吳宣芹等由奧杳遷居台灣桃園。晉江靈水譜又載開基祖懶翁公為千六郎之孫,九六郎之子,有18世吳昌緒、吳昌綸、吳昌統來台居雲林北港。

raw-image
raw-image

千七郎,五四郎七子,配張氏、楊氏,生二子至生十子多個版本已於前一篇〔渡臺與過番 - 007 千七郎〕詳述;遷台以陸豐葫蘆輋〈志廣郎〉支的吳楓授後裔有近三十位來台祖各支脈分居苗栗縣與新竹縣為最眾。有斌公支15是吳毓堂(新埔);浩公派下法政公支14世吳式用(通霄)、15世吳華相(銅鑼);法清公支長房環山公派下13世吳汝崇(竹東、大湖),14世吳式業(通霄)、吳式穎,15世吳曰勤(新埔)、吳曰亮(公館)、吳元秀(寶山);二房屏山公派下13世吳汝宗(公館),15世吳曰福(銅鑼)、吳槐魁(銅鑼);三房賓山公派下13世吳汝派(竹南),14世吳文耿(新竹金山),15世吳永昌(湖口)、吳永韜(芎林),16世吳立霸(芎林)、吳麟輝(竹東)、吳必輝(芎林),17世吳定標(峨眉),18世吳秀珠(新豐);四房友山公派下15世吳曰大、吳曰足兄弟(頭份)、吳國文(峨眉),17世吳南生(北埔)等。

永定思賢〈萬九郎〉支來台居桃園中壢21世吳勝昌是吳伯雄的曾祖父〔吴鑫輝,2009,342〕。陸豐八萬雙派〈念九郎〉支14世吳朝捷、吳維信渡台居新竹湖口,及15世吳玉貴、吳玉發居桃園平鎮〔吳仲奇,2009,517〕。

raw-image

千八郎,五四郎八子,原居廣東大埔新村,後遷圓墩前開基,妣李氏、馬氏,生四子:長〈萬一郎〉配陳氏傳派永定湖雷老富(虎)坪;次三十郎,三萬二郎;四萬三郎守祖業原居大埔新村〔吴鑫輝,2009,370〕。千八郎卒葬大埔新村雪坪大岌上,母墳右擺邊。千八郎在永定的後裔中,有21世吳井房從老富坪遷台灣。

千九郎,五四郎九子,名遜,字恭,娶廖、張氏,于宋末元初(1279),由廣東海陽縣新村雪坪舉家遷上杭東溪蘇(西)坑。生二子:長六四郎、次六五郎。〈六四郎〉,名發榮,字若華,生於南宋度宗十年(1274),隨父遷永定東溪蘇坑,娶黃氏生二子、陳氏生五子〔吴鑫輝,2009,380〕。七子:念一字德玉,念二字德榮,念三字德通,念四字德達,念五字德元,念六字德廣,念七字德慶。

raw-image

〈念一公〉三子吳陽安,號季遠,移居梅縣嵩山(杞樹下)石岗坪,傳九代後有14世吳屏新遷桃園八德、15世吳亮桂遷屏東內埔,吳屏新堂兄弟吳聯新之孫16世吳棋文、吳橋文、吳樞文,19世吳清禮、吳來鼎,20世吳沅瀾來台居桃園八德與中壢地區;另有19世吳克隆、吳克陵、吳克俊、吳克院、吳克欽、吳克凰渡台居高雄美濃〔吳銅,1959,96-8〕。

raw-image

〈念二公〉傳子吳源廣至孫吳孟伯遷蕉嶺藍坊南坑頭(徑村),再傳十三代有19世吳奇來、吳奇先兄弟來台居桃園南崁,21世吳宏纘、吳宏傑、吳宏綉居新竹關西;另有18世吳啓鳳由蕉嶺高思田心仔遷台居桃園中壢,再移居新竹竹東〔吳銅,1959,100-1〕。 念二公,又名岳公,宋咸淳十年(1273)移居福建海澄,傳長子漳浦吳則賢,再傳十二代17世吳名房、吳天保遷台居台南麻豆,吳奇衛、吳奇賜遷嘉義朴子再移居台南市。傳三子南靖箕湖社吳則茂,18世吳蒼天居台北貢寮、以及吳惕成、吳世佐、吳世傑、吳正本、吳世俊、吳侃和、吳侃直堂兄弟來台居桃園〔吳銅,1959,109-11〕。

raw-image

〈念三公〉子逸雅公遷陸豐坊廓都秋冬尾,傳八代13世吳起成、吳起業兄弟(秋冬尾9世)遷台居苗栗西湖。念三公子千二傳孫吳文華遷松源珠玉坑,再傳孫吳福榮遷蕉嶺三圳招福村園崗,再傳八代17世吳仲立、吳仲金,18世吳永新,19世吳華麟、吳華鳳、吳華連、吳華臨堂兄弟來台均居桃園八德〔吳銅,1959,99〕。〈念七公〉傳居梅縣白渡堡,十六代後20世吳卓耀來台居新竹關西〔吳銅, 1959,102〕。

raw-image

《大埔長治新村墓葬》 

〔墓葬〕《南洋吳氏宗譜》與《吳氏宗族寶鑒》均載:五四郎……葬於大埔新村斷節背錫坪湖虎形,張婆與男千七郎共葬於新村斷節大岌上桅樹下貓兒洗面形又號黃龍獻瓜(爪)形〔吳劍平,1976,122〕,〔吳銅,1959,62,64〕。又有兩篇網路文章詳載:五四郎公卒葬新村雪坪原居右側,母林福娘墳左,虎形,壬山丙向。妣張氏六(大)娘,卒葬新村大岌上,距公墳不滿二里,黃龍獻爪形。明天啟元年(1621)辛酉十月初十日寅時,千七千八兩房及近地嗣孫集議更葬,金骸十有一二。清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十月二十日動工,二十八日豎碑,子山午向兼壬丙分金,此系千七千八公房與永定南門房作主,妣張氏六娘葬新村大岌上桅杆樹下貓兒洗面形又號黃龍獻爪,碑鐫千七千八公名字。永定思賢村樸園公云:前因修張婆太,千八公裔將千八公罐附葬千七公葬,不願亦將千七公罐附葬,後掘得張婆金埕於墳底,此碑獨鐫千七千八之由來,永定南門煌甲公,登明崇禎癸卯科進士,豎桅於此,以示榮耀〔吳福泰,2019〕,〔吳先輝,2015〕。

raw-image

另大埔《吳氏線譜》載:二世祖坤二公……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移葬大埔縣湖寮五虎山下丙山壬向兼午(2011年復葬新墳在大埔縣長治新村與「五四郎公」墳相鄰)〔吳金鑒,2013,104〕。以及河源《吳氏族譜》載:五四郎七子千七郎公……葬大岌上母墳左擺邊,張妣葬雪坪王山,楊妣原葬永定集福寺對面九禾寨,大清乾隆丁亥閏七月四日遷雪坪與張妣合葬〔吳木,1996,114〕。

raw-image

現整理大埔長治新村自坤二公至千七郎張楊妣共四代五加一墓之位置如下:

新村雪坪:位於新村小學西北方向沿Y263鄉道兩公里多,左側「茶陽鎮伍佰嶂養蜂場」牌示處小道岔入。有:1 五四郎公墓、下方十米有四穴,中間一穴為 2 千七郎公張楊妣共墳。五四郎公墓右邊(往西)橫向約三十米為2011年遷葬的 3 坤二公墓。 

新村大岌上:位於新村小學往東五百米處岔路左轉往北兩百多米,左側民房後有2007年重修併排三墓,中間為 4 吉甫公妣林婆太墓,左(西)側為 5+1 五四郎張妣墓(原碑鐫千七千八公名字重修之後新碑已不復存在)。

raw-image


參考書目:

1. 陳運棟,《頭份鎮誌》〈人物篇〉,2002。

2. 黃鼎松,《銅鑼鄉誌》〈第二篇 開拓〉,1998。

3. 劉壎,《水雲村泯稿》卷二〈參政隴西公平寇碑〉,1621劉冠寰彙刊本。

4. 呂欣芸,《清代臺灣客家文人的人際網絡 - 以吳子光為中心》,2013。

5. 宋濂,《元史》,1370。

6. 托克托、阿魯圖,《宋史》,1343。

7. 吳福泰,《吴氏分支 - 五四郎家族遷徙記》,2019,https://mp.weixin.qq.com/s/HooX9ye7imTz_NqQSwmmcQ

8. 吳健琴,《中國吳氏通書》,2001。

9. 吳劍平,《南洋吳氏宗譜》,南洋吳氏宗親會,1976。

10. 吳金鑒,《吳氏線譜》,大埔湖寮長髮堂宗親理事會,2013。

11. 吳木,《吳氏族譜》,河源吳氏族譜修撰理事會,1996。

12. 吳銅,《吳氏宗族寶鑒》又名《吳氏大族譜》,1959。

13. 吳先輝,《廣東梅州梅縣吳氏家譜(老譜記載)》,2015,http://www.yhxpw.com/articledetails.aspx?id=183&cid=9&xid=14

14. 吳鑫輝,《永定吳氏宗譜》,福建永定吳氏宗譜重修委員會,2009。

15. 吳寅賓,《吳氏族譜溯源記》,1928。

16. 吳仲奇,《中華吳氏大統宗譜》〈世系卷、線譜〉,吳氏大統宗譜編纂委員會,2009。

17. 吳中興,〈江南吳氏五世祖吉甫公概述〉,2018。

1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