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

含有「五四運動」共 3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面貌,而年輕人是社會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年輕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就顯得生機蓬蓬。年輕人萎靡不振,消極厭世,整個社會就缺乏活力。當下中國社會,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極為不堪,歲靜、佛系、躺平、擺爛成為時尚和潮流,方興未艾,各領風騷,消極的心態和生活愈
Thumbnail
魯迅的《藥》為一篇反映社會現實的短篇小說,內容大意為革命烈士為遊行示威慷慨赴死,然而他的鮮血卻被無知迷信的大眾認為是癆病的治方,使得主角爭搶著「人血饅頭」去治兒子的病。
Thumbnail
為什麼歷史上很多事件都是從「學運」開始? 為什麼總是學生先站出來?是因為年輕人特別容易被煽動嗎?
Thumbnail
《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大本書裡描述的是民國時期學術大師們冒著抗戰的炮火,隨著中研院與西南聯大的遷徙,由中原流亡西南(昆明 重慶),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傅斯年、胡適、梅貽琦、錢穆、陳寅恪、吳晗、聞一多、朱自清………
Thumbnail
王光祈這個人,現在知道他的大概不多了。   他是“少年中國學會”創辦人、發起人之一,留學德國的音樂家,最早拿到西方博士學位的中國音樂家。他參加過五四運動。   1892年生,1936年在德國波恩,腦溢血死。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故事發生在民初時代,窮書生愛上千金小姐,幾經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是不是很熟悉的愛情小說或影視劇情? 青年人的心聲:「一顆瓊門掌上珠,石榴裙下萬登徒,芳心未許金錢買,卻與書生白首俱。」 此文章曾於二零二三年六月發佈,更新後有些少改動並加入一點新資料,亦開啟了「小人物小故事」系列。
Thumbnail
浮塵難定,並非是它的意願。如同蘿娜故事中的年輕人,被世道捲入,難以安立。故事很有厚度,寫出歷史洪流中易被視而不見的人悲....
民主時代的道德觀,是尊重自由與平等;封建時代的道德觀,才是禮義廉恥。 尊重自由與平等,自然就有屬於現代公民需要的有禮、尚義、知廉、明恥,不再是為了忠君孝親當順民的「禮義廉恥」。 因為禮變成尊重他人自由,義變為不侵害他人自由,廉變作不妄取而傷害平等,恥則是以侵害自由與平等為恥。 顧炎
我個人覺得(就是我個人極淺薄的見識) 應該不至於消失在課綱裡,而學生就不懂何謂禮義廉恥。如同文內提到在現代公民的一個素養跟需求中,禮義廉恥已經內化在我們的生活中了。另外我自己在高中時覺得自己的國文素養與文言文能力仍然不足,就收了一本鄰居本要丟棄的古文觀止來閱讀。(就個人經歷"禮義廉恥"與"文言文"貌似是兩回事)還有若覺得不足之處,可以跟我一樣另外補充
廢不廢文言文從五四到今天一百多年來都像打擺子,過陣子就發作一次。翻來覆去的老套劇碼卻一再重播,比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還無聊。
Thumbnail
其實,簡化文字的想法是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同時出現的,它與白話文運動、文學大眾化、普及教育、破除封建社會等觀念都是當時知識分子所重視的議題⋯⋯
Thumbnail
我就怕有人把文字拿來做政治鬥爭的手段,台灣曾有人提出利用羅馬拼音代替注音符號與繁體字,這真的是為了與世界接軌嗎?我認為不全然是,因為台灣有很多地方傳承於華夏文化,於是跟中國有關的東西都必須去除,好做政治分離。搞到現在一有人看到簡體字就以為對方是中國人。
本文泛談白先勇《臺北人》小說集中,〈冬夜〉一篇與所謂「五四精神」的關係。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