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 是解開英語奧秘的金鑰。

“To be or not to be" 是解開英語奧秘的金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這句話是莎翁名劇,Hamlet *(「哈姆雷特」或譯為 “王子復仇記”)中, 一段扮演劇情大轉折的極度有名的 “獨白” **。 在此處,自譯為「要活著, 或是不想活下去,正是目前問題之所在....」。


除了扮演劇情大轉折的著名 “獨白” 的起手句之外,我深信他隱藏的另一面用意,指的是 “突破英語的奧祕” 就在掌握 “BE” 的應用。


句法分析上,中文以 “連綴動詞” 或 “狀態動詞” 稱之。不過,它也是不可或缺的 “助動詞”,用於構成動詞的 “進行式” 或 “被動式”。 它的型態包括有:am, is, are, was, were, been, being, to be.


從下列幾個名句,我們可以體會得出來, "BE" 在句型中的應用的多元性:


a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

莎翁( 「並非所有閃爍的全是金子。」/ ”is” 是 “連綴動詞” 的單數,現在簡單式)


b. "Neither a borrower nor a lender be." - 莎翁(「借入者與借出者都不要去當。」/ “be” 是祈使句應用的 - 根式)


 c. “What is right is not always popular and what is popular is not always right.” - 愛因斯坦 (「對的,不全是受人歡迎的....」/ 4個 ‘is’ 都是主要動詞,第1,3是名詞子句的主要動詞,第2,4 則是 大句子部分的主要動詞。)


d. “They are being very helpful.” - 自造句。( ‘are being’ 是現在進行式,‘are’ 是助動詞,‘being ’ 是動詞的現在分詞。)


e. “I can't be what I'm not.” - Boy Zone, “No Matter What” 歌詞中的一句。( “I can't be” 是 助動詞 + 根式 be 的應用,表達可能性; ”what I'm not” 則是 “be” 的現在簡單式的應用。)


幾十年經歷過英語學習與教學理論探討, 我可以絕對肯定, 如果從另外一個視角去解讀,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意思就是學好 “to be”  的奧秘, 就等於學好一大半英語奧祕的根本手法。


換句話說,掌握住 “BE” 動詞的應用,就是學好英語的金鑰,也就是能夠掌握英語高檔功力的最佳保證。


Fred Chou, June 1, 2024, Hualien


*Hamlet 改編的電影,片名譯之為

「王子復仇記」。


** "獨白", 英語稱之為 “soliloquy”。它是 “自言自語” 的應用情況之一。

avatar-img
“如詩如畫” 是人生
13會員
70內容數
詩作讓人感覺幾分玄妙,卻流露著誘人的迷惑。 從瀏覽、朗讀,到深入解析,美感的享受總是源源不斷。 既然 “新詩” 已經擺脫僵硬的形式、韻腳,與格律等侷限。更值得嘗試的是隨興寫個幾句,後續的靈感,時常會源源而來。 創作的實際經驗,也讓詩的愛好者能夠體驗詩人的技巧, 進一步融入詩作的智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們常聽到 “台灣國語” 的意指 *。提到這點,我可以推想在 2030年把英語訂為第二法定語言的諸多正面道理,不過,以我對English 這個語言以及我們自己的國語在 “本質上” 的理解,我認為台灣社會正在形成“台灣英語” ,一、二十年後它會普遍在出現應用, 因而將會成為 “法定的台灣英語”。
我們都清楚,英語的學習是從字母開始(26 letters) ,「整體運用的能力,卻是建立在文法概念(gramar / grammar rules) 的掌握之上」,無論那是透過母語學習過程所自然領悟到的漫長過程,或是透過辛勤努力去刻意學習到的。 自然養成或是努力追求所獲得的句法 (synta
我們所崇尚的第二法定語言 English,由於它的26個字母需要展現多達44個不同的音 *,因此對國語的使用者而言,確實是有額外的挑戰。 就以母音 (vowel sounds),有多達14-20個,對比國語平常的認定,6個,多出了許多。 因此,單純用 “猜” 或者依靠 “有限” 經驗去推斷
我們常聽到 “台灣國語” 的意指 *。提到這點,我可以推想在 2030年把英語訂為第二法定語言的諸多正面道理,不過,以我對English 這個語言以及我們自己的國語在 “本質上” 的理解,我認為台灣社會正在形成“台灣英語” ,一、二十年後它會普遍在出現應用, 因而將會成為 “法定的台灣英語”。
我們都清楚,英語的學習是從字母開始(26 letters) ,「整體運用的能力,卻是建立在文法概念(gramar / grammar rules) 的掌握之上」,無論那是透過母語學習過程所自然領悟到的漫長過程,或是透過辛勤努力去刻意學習到的。 自然養成或是努力追求所獲得的句法 (synta
我們所崇尚的第二法定語言 English,由於它的26個字母需要展現多達44個不同的音 *,因此對國語的使用者而言,確實是有額外的挑戰。 就以母音 (vowel sounds),有多達14-20個,對比國語平常的認定,6個,多出了許多。 因此,單純用 “猜” 或者依靠 “有限” 經驗去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