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倫理之殤(大人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人可能好奇,為什麼我很久沒更新?
也有人會訝異環境倫理跟我寫的人中人之道有何關係呢?


首先,為甚麼很久沒更新?

原本6月的第二個禮拜就要創作了,但電腦版方格子打不開,而六月中以後我開始很忙,沒有空餘時間來完成這獨一無二的創作~


而環境倫理則是接下來的論述與故事—

以前,是以農業為導向的時代,再慢慢轉往工業,很多老人、大人都是生活在三七五減租前後的背景(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當貧困、貧窮、普通及一般的生活充斥在大街小巷的社會中(不管是否農業或商業社會),人們心中都會湧現一些希望—

多生一個男生,小時候可以幫忙務農或其他之類,減輕家庭負擔,長大後也可以繼續幫忙務農或繼承土地為後代子孫延續這份希望~
可能有人好奇為甚麼貧窮、普通的生活還要生更多呢?為何不說生女生呢?為什麼要男生繼承土地繼續務農或其他等等呢?

這些問題很複雜,但可以歸咎以下這些原因—

1.最早台灣死亡率高,此外因為都是一級產業,勞力需求大,多生一些反而比較好,而

2.很久以前男尊女卑的代代延續,造成早期台灣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男生反而是對經濟方面有用的存在,此外,因為

3.男生是娶女生、女生嫁男生的觀念,生男生反而是賺到感覺(大部分的家庭)。


在這個生活背景至下,教育觀念是如何呢?

從農業慢慢進入到工業時期,教育慢慢普及了,而教育會因時因地而宜—

1.教育除了教導時間、衛生、課業,在其中也會出現一些教育倫理,如:三字經、道德經,時時刻刻提醒著家庭及教育的重要性,然而,

2.一剛開始的教育都是填鴨式的,這雖然有助於教導剛開始學習的人,卻也會因想到他們處世之道,如:學習才會成功、不學習的人以後可能都是黑道阿~做工阿~因此

3.成績好的可以得到較高的學歷或工作,而工作好也能改變家庭及自己的生活水平。(目的性漸漸提升)

然而,填鴨式教育的成功,害處卻是—遇到沒有嘗試過的東西、或不常看到的東西就都不敢嘗試,如:手機操作、電腦使用之膽怯或常常忘記怎麼用。
此外,教育倫理雖然提醒著家庭及教育的重要性,但主要是提升著同學、朋友及社會的連結。


有可能有人疑惑為什麼之前到的兄弟之情跟教育觀念有何連結?大家可以慢慢看下去。


我們知道以前的家庭成員彼此連結緊密、相依維靠,但環境的改變、教育的普及也讓家庭彼此從超級彼此連結緊密、相依維靠的狀態下因為同學、朋友及社會的連結提升,造成家庭彼此的關係,慢慢地~慢慢地~往~正常的彼此連結、相依維靠,再慢慢地~慢慢地~往普通彼此連結、相依維靠的關係。


這就是時代的改變、環境的不同、教育的普及、工業化的過程,造成的環境倫理之殤!!!

(可以慢慢體悟大人篇的兄弟姊妹之情與環境倫理之殤的關係)


換句換說,以前的社會是感性為導向的,經過時間、環境、教育的推擠,現代為理性為導向的社會。

有人會覺得現在比較好;有人會覺得以前的比較好,但感性、與理性兩者之間的選擇沒有高低之分—

以前的人是對外面、對家人(及很要好的朋友)是感性的。

而現代有些人可能是對外面的人是理性,對家人(及很要好的朋友)是感性的,

或對外面的人是感性,對家人(及很要好的朋友)是理性的,

也有可能都感性或都理性。


但不管如何,時代、社會、教育及環境我們可能都無法改變,但如何做成自己想要的自己的確是一門很深遠的課。

(以上全部為自己利用自己的體悟、左撇子的心理學,所構出的人中人之道。此篇詮釋現代父母輩以上的環境倫理之殤,此環境為大環境而非生態環境。)













avatar-img
2會員
4內容數
人中人之道, 為學習之樂, 身歷其之中, 為過客之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中人之道 的其他內容
兄弟姊妹之情似有一股特殊的魔力,促使人們對於這種特殊關係產生不同的詮釋。在文章中,作者以手足之情來形容兄弟姊妹之間的情感,表達了人們對手足之情無可割捨的理解,也提到雖然偶有芥蒂和誤解,但最終兄弟姊妹之間的情感仍然無法割除。
有人說—「父母的愛是無私的~」 但父母的愛何嘗不是有私的?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卻也是有私的, 因為有私,所以希望你比其他人更好, 因為無私,所以把能付出給孩子的都奉獻出去。 或許有人說—「父母對姐姐、對哥哥、對弟弟、或對妹妹比較好~」 的確,父母都是偏心的,但我們何妨也不是偏心的
兄弟姊妹之情似有一股特殊的魔力,促使人們對於這種特殊關係產生不同的詮釋。在文章中,作者以手足之情來形容兄弟姊妹之間的情感,表達了人們對手足之情無可割捨的理解,也提到雖然偶有芥蒂和誤解,但最終兄弟姊妹之間的情感仍然無法割除。
有人說—「父母的愛是無私的~」 但父母的愛何嘗不是有私的?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卻也是有私的, 因為有私,所以希望你比其他人更好, 因為無私,所以把能付出給孩子的都奉獻出去。 或許有人說—「父母對姐姐、對哥哥、對弟弟、或對妹妹比較好~」 的確,父母都是偏心的,但我們何妨也不是偏心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選擇與放棄 #先求有再求好 #忠於本心 昨天和準老師及一帆聊選擇與放棄, 準老師要在那兒任教? 一帆想去那裡開始當社畜? 深深感受到價值觀的世代差異, 我們這代成長於資源相對匱乏的時代, 加上更匱乏上一代的影響, 總是先求有再求好, 抱著騎驢找馬的心態迂迴前進。 兩個兒子同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對地球現況的批判以及對人類自私的反省,呼籲改變發展模式以維護地球生態和兒童成長環境。地球、環境、生態、人類發展、科技便利、盲目追求享受等,都是文章的核心關鍵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Thumbnail
進步帶來便利,但也帶來環境破壞和食品安全問題。離職後,決定投入農耕,希望提供家人安全食物。文章闡述進步帶來的需求與滿足之間的矛盾。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每個年代,都有去反思傳統價值觀是否合理的機會,通常欠缺的是與還在傳統框架下生活的人,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溝通。近期聽到幾個有感的議題,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人們越來越認為應有權活出真實的自己,道德一直都是被文化塑造的。通過雙向溝通, 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下一代。人需要接受並認同自己,這樣培養出的養分才是最珍貴的,我們應向這個方向前進。
如前篇所說,未來地球是混亂的, 不只是道德標準,社會制度, 其實最根源就是"人心思想的混亂"....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選擇與放棄 #先求有再求好 #忠於本心 昨天和準老師及一帆聊選擇與放棄, 準老師要在那兒任教? 一帆想去那裡開始當社畜? 深深感受到價值觀的世代差異, 我們這代成長於資源相對匱乏的時代, 加上更匱乏上一代的影響, 總是先求有再求好, 抱著騎驢找馬的心態迂迴前進。 兩個兒子同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對地球現況的批判以及對人類自私的反省,呼籲改變發展模式以維護地球生態和兒童成長環境。地球、環境、生態、人類發展、科技便利、盲目追求享受等,都是文章的核心關鍵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Thumbnail
進步帶來便利,但也帶來環境破壞和食品安全問題。離職後,決定投入農耕,希望提供家人安全食物。文章闡述進步帶來的需求與滿足之間的矛盾。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每個年代,都有去反思傳統價值觀是否合理的機會,通常欠缺的是與還在傳統框架下生活的人,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溝通。近期聽到幾個有感的議題,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人們越來越認為應有權活出真實的自己,道德一直都是被文化塑造的。通過雙向溝通, 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下一代。人需要接受並認同自己,這樣培養出的養分才是最珍貴的,我們應向這個方向前進。
如前篇所說,未來地球是混亂的, 不只是道德標準,社會制度, 其實最根源就是"人心思想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