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日本傳來了令人擔憂的新聞,報導指出日本近期爆發會吃人的細菌,2024年截至六月初,已累計977例確診,比去年同期成長了2.8倍,且致死率超過三成。對於有嫩嬰、小童或免疫力較弱家庭成員的家長來說,這些消息無疑令人憂心。考慮到這些情況,是否應該取消期待已久的日本家庭旅行呢?
醫學上此細菌稱為A型鏈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又被暱稱為「食人菌」或「嗜肉菌(Flesh-eating bateria)」,因其可能引起的嚴重感染症狀而得名。事實上,A型鏈球菌本來就是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病源之一,常見於秋冬到早春,引起咽喉炎及扁桃腺炎。
據統計,在這些季節裡可能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咽喉炎都是因為這隻細菌所引起的。另外,此細菌不容易感染三歲以下的幼兒,因此家有嫩嬰、小小童的父母可以稍微安心一點。然而,家中有幼童的家長則需要特別注意,此細菌在三歲以上的兒童和成人中都可能引發感染,尤其好發於五歲以上的學童和青少年(5至15歲)。感染後潛伏期約24至72小時。
A型鏈球菌主要透過飛沫傳播,並經由呼吸道引起的感染症。多數感染者表現輕微或無症狀,但若細菌釋放大量外毒素(Exotoxins),則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最嚴重可造成休克(A型鏈球菌的休克症候群),不可輕忽。
對於A型鏈球菌這種抗藥性低的細菌,可以相對輕鬆以抗生素殺死。台灣常用的Penicillin、Amoxicillin、Ampicillin、Erythromycin等抗生素治療效果都很好,在使用抗生素治療48小時內通常有明顯的症狀改善,並應持續服完10天的療程。完整的抗生素療程可以減少傳染的機會,也會減少後續猩紅熱甚至腎小球性腎炎、風溼性心臟病等嚴重併發症的可能,亦能降低疾病復發率,因此家長需注意依據醫師的指示用藥且不可任意間斷。
而A型鏈球菌所引發的咽喉炎,即使沒有接受治療,通常在幾天內症狀會緩解。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目的主要在於減輕急性咽喉炎症狀,同時預防化膿性和非化膿性的相關併發症(例如風濕熱及急性腎絲球腎炎),並降低傳染性等。但對於壞死性筋膜炎患者,為了阻止感染擴散,常需接受外科手術深切治療,例如清除壞死組織或截肢。
根據日本A型鏈球菌休克症候群發生的人數比例(半年約1,000人),換算成人口比例,日本的發生率大約為10萬分之0.8。如果將相同的感染率應用到台灣人口,估計每半年有180例患者,再根據死亡率約三成計算,這個數字確實令人感到擔憂。
然而,日前衛福部疾管署已發表聲明,A型鏈球菌感染並非我國法定傳染病。依據國內目前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LARS)的監測數據顯示,今年截至六月,檢出的個案數並沒有增加,與近4年趨勢相當。亦即台灣目前並未見異常,無特別「食人菌」疫情,民眾無須過度擔心。
根據日本的經驗, A型鏈球菌休克症候群主要影響30歲以上的成年人,佔患者95%,年紀越大的長者罹病率越高,而若有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洗腎患者等)的人群,其感染風險更高。在各個年齡層中,死亡率大致相似,大約在20%至30%之間。
為何今年特別出現A型鏈球菌造成的休克症候群呢?目前醫界並沒有明確答案,最被廣泛討論的理論是可能發生細菌突變,出現了新的病源株,或是環境改變使病原有利於傳播。另外,COVID-19疫情期間,大眾普遍加強了手部衛生及戴口罩,這些措施可能導致兒童缺乏對A型鏈球菌的免疫力,進而促使其稍微流行。
台灣屬於抗生素濫用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對於A型鏈球菌這類抗藥性低的細菌,抗生素治療通常有效。因此可能誤打誤殺的殺死了A型鏈球菌,使其所造成的休克症候群沒有顯著增加。儘管如此,仍應特別留意,A型鏈球菌主要透過喉部侵入宿主,因此若出現喉部不適或輕微不適時,應警覺可能感染徵兆。對於免疫力較差的人群,如感到意識不清、腹痛、發燒或低血壓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此外,從皮膚感染入侵的情況,如出現突然的紅腫熱痛或無明顯傷口卻有紅腫熱痛斑塊,同樣應盡快求醫治療。而對於三歲以上的兒童,如出現喉部不適、高燒、口渴、精神狀態改變、極度疲倦、語無倫次或血壓下降等症狀,父母應高度警覺可能是休克症候群,需立即送醫治療。
目前台灣疾管署並沒有對日本發出旅遊警示,因此仍然可以考慮前往日本旅遊。然而,在旅行期間建議採取一些預防措施,例如在公共場合戴口罩、勤洗手,並密切留意自己和小朋友的健康狀況。若出現任何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以確保旅程的安全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