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若米
沿著護城河旁的人行步道漫步,兩側綠樹成蔭,古色古香的老建築隨處可見,當風輕輕吹過時,更可聽見樹葉沙沙作響,沿岸偶有座椅與裝置藝術穿插其中,走累了也有地方能稍做休息。周圍商圈更有許多風格小店,四處走走逛逛別有一番樂趣!每到週末,整治後的護城河周圍成為許多市民的好去處,親子、情侶、朋友,又或是獨自一人,都能在這裡尋得放鬆的時光。然而,大家習以為常的護城河,隨著時間更迭,經歷過許多功能上的轉換,四周的景色也隨之變化。這一方淺淺的河道,承載了深厚的竹塹發展歷史,一同來挖掘水面下的故事吧!
見證竹塹史的河 護城河的開鑿與變化
環抱舊城區的新竹護城河,銘刻著竹塹開墾三百年來的漫長歷史。從清領時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護城河在新竹所扮演的角色,隨著當下的時代背景有所不同,從防衛禦敵到與都市共生,彷彿是一條會流動的新竹史。
西元1771(康熙50)年前後,墾殖領袖王世傑獲准率領鄉民來到竹塹平原地區開墾,竹塹在此時才開始有較大規模的開發。初期,人們在竹塹城周遭遍植莿竹,以防禦海盜以及原住民的侵擾,彼時尚未出現「護城河」。西元1733(雍正11)年,在淡水廳城移至竹塹後,官方才開始修築竹塹城牆,護城河也因此誕生。最初的城牆與護城河著重在「防衛抵禦」的功能;後來,築城的權力隨著淡水廳的經濟蓬勃發展,慢慢從中央轉向地方仕紳,城門與護城河也漸漸由防禦轉為炫耀性象徵,仕紳們開始透過城門的樣式來展現淡水廳的經濟繁榮與地位,而東門城的建築形式在當時各城門中,正是屬於極為富麗堂皇的類型。
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城牆與護城河在戰情穩定後由陸軍轉交給地方政府管理,然而受到現代化觀念的影響,這些舊城牆成為阻礙交通與城市發展的存在,陸陸續續為了鋪路而拆除。當今護城河畔彎彎曲曲的勝利路,便是拆除城牆後所開闢的道路。日本政府1905年開始在新竹進行「市區改正」計畫,將傳統市街改為棋盤式的現代化城市型態,東門城設置圓環廣場做為民眾休憩與官方展演的場所,護城河則被改造為衛生工程中的排水道,解決了舊市區的衛生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來到臺灣,護城河延續日治時期的規劃,做為市區汙水的排除幹線,接收來自各個店家與家庭排放的廢水,成為大家所熟知的「東門大溝」。1952年,當時的地方政府將火車站附近至水利會前的護城河鋪上水泥,以減少蚊蠅。在這段時間,護城河不見天日,和民眾的生活變得遙遠。
重建城市歷史 護城河的轉型與改造
環顧各國經驗,重要城市一定有一條「母親河」,不論是歐洲的法國巴黎塞納河、亞洲韓國首爾清溪川,皆透過景觀、生態、文化延續與都市基礎設施整合,提供市民舒適的遊憩空間,也帶動了周圍商圈發展。換句話說,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條河流,而新竹護城河便是屬於新竹的那條河。新竹市改制後,東門城在1985年被公告為二級古蹟,與護城河開始一同進行許多大大小小的整修與改造計畫,也為這座城市帶來了不一樣的光景。
護城河周遭是舊城區的心臟地帶,1988年,新竹市政府推動「東大溝整建工程計畫」,除了整治水利系統,更縫合沿岸的各式商業與休憩功能,將東門大溝周圍路段分段規劃為購物街、廣場、池畔林蔭道、藝文走廊等等建設,揉合藝文與商業、休憩與活動等多元功能,並設置地下停車場。期待能改善環境景觀,帶動四周的商業活動,也希望透過恢復護城河的歷史意義,讓市民更親近並瞭解這條河。這是護城河首次不再以實用功能進行的整治政策,市府的文化治理也自此開始有了新氣象。
改變尚未止步,除了由上而下的規劃,也取經民眾意見。第一次「東門城廣場傳統空間美化與發展計畫」的公聽會在1996年舉辦,汲取許多熱心市民的意見,除了針對東門城廣場,也連結到護城河周邊的改造。後續匯集更多想法後,當年由邱文傑建築師規劃執行,著重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東門城與護城河的相連,希望營造出能真正讓市民能徜徉其中的場所。完工後,民眾能從「東門之心」牆上的詩詞認識新竹的發展歷史;貼有鏡面的地下連通道,成了青年朋友「尬舞」的最好去處;下沉式的廣場空間讓人們能夠仰望、親近國定古蹟迎曦門,也是搖滾音樂會「滾滾爆竹」固定辦理地點,透過規劃巧思,護城河重新走入人們的生活。
2016年,擅長融合自然環境與建築的郭中端建築師進行了「新竹市護城河再造工程」,引地下水進河道、栽種水生植物,增設圓形藝文舞台,升級了新竹藍帶空間。新竹護城河在郭中端的巧思下也有了全新面貌,不管是空間規劃或是建材使用,都細緻地回應護城河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意涵,也拉近民眾與河川的距離,讓東門護城河親水公園不只親水,更是親人。
回歸生活 大家的護城河
從最初壁壘分明的防禦設施,到被加蓋、不見天日的溝渠,再到綠樹成蔭,行人自在穿行其中的河道,護城河已陪伴著不同世代的新竹人走過將近兩百九十個寒暑。當今的護城河親水公園成了許多市民週末休憩的好去處,這裡有新竹的重要象徵國定古蹟「迎曦門」、清領時期留下的護城河遺跡、已活化為各式廳舍的日治時期官署建築,例如新竹市美術館、新竹州圖書館、有樂館、消防博物館等,增添了護城河周圍的文化氣息。這幾年,也有許多活動循著護城河的路線規劃舉辦,帶動了沿線商圈發展,形成熱絡的護城河商圈。
護城河商圈小而精緻,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愜意的午後想來點甜食,有「好豆味」冰沙豆花、「艾塔甜品」可享用;若是口渴,不如到街角的「河堤上的貓」,來一杯招牌的「咪咕嚕嚕」;想找點樂子,一旁有「自己做烘培俱樂部」,或是前去「白喵屋」投下硬幣,和朋友來場太鼓達人較勁一番;用餐時間更是不用擔心,美式、泰式、日式、臺式料理,在護城河周遭應有盡有。在這裡,有吃、有喝,又有得玩,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看準護城河的文化商機,在周圍的巷弄開起了別緻的特色小店,更增添了商圈的多元性與選擇。
當夜幕降臨,河畔一盞盞燈光亮起,河面上的燈光裝置也被點亮。周圍的餐廳漸漸聚集起前來用餐的人們;圓形藝文舞台傳來街頭藝人的輕柔歌聲,前方階梯坐著一些人促膝長談;老老少少沿著河畔散步、遛狗,歡快浪漫的氣氛瀰漫在護城河四周,夜裡的護城河別有一番滋味。
在走過的兩百多年後的今天,護城河與民眾有更多緊密的互動,這條河道不只象徵著新竹的歷史發展,更乘載著許多新竹人的記憶。在未來,它也將繼續陪伴我們度過更多年歲,潺潺流入市民們的生活,成為大家的東門護城河!
參考資料
李家儀(2005)。以文化/歷史之名:1990年代後期以來新竹市公共空間再造之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9vd7q
張德南(2014)。〈東門護城河前的船首石〉。新竹市文化局竹塹文獻雜誌。取自https://hccg.culture.tw/home/zh-tw/CCHM_cul/160593
文章請見《新竹生活》16期 封面故事
新竹生活網址:https://www.flipsnack.com/hsinchucityculturelifebimonthly